回覆列表
  • 1 # 鄉村阿堅

    一.仔豬黃痢(早發性大腸杆病)

    (一)綜述

    又稱初生仔豬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E.Coli)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當大腸桿菌進入仔豬腸道後,便利用菌毛吸附在腸粘膜上,藉此定居增殖,產生大量腸毒素,使仔豬脫水拉稀。特徵為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稀糞並迅速脫水。

    大腸桿菌抗原複雜,有O、H、K三種抗原;血清型多,有幾千種;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

    大腸桿菌的致病性取決於它在小腸粘附、定植、增殖的能力和它產生毒素的能力,粘附因子或纖毛決定細菌定植的能力,一旦發生細菌定植,就會因毒素的產生而導致腹瀉,最重要的粘附因子是F4(K88ab、K88ac)、F5(K99)、F6(987P)。

    發病日齡早,主要侵害1~3日齡仔豬,發病急、症狀明顯、死亡率高。

    無季節性,但寒冷時發病率較高,產房潮溼,衛生條件不好時發病率更高,一個豬場一旦發病很難根除。

    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帶菌母豬為主要傳染病。

    (二)臨症

    水樣稀糞,黃色或灰黃色,內含凝乳小片和小氣泡。

    病豬口渴,吃乳減少,脫水、消瘦、昏迷、衰竭。

    (三) 病理

    腸粘膜充血、水腫,甚至脫落。

    腸壁變薄,鬆弛,充氣,尤以十二指腸最為重要,腸內容物呈黃色,有時混有血液。

    心、肝、腎有變性,重者有出血點或凝固性壞死。

    (四) 預防

    1.做好母豬產前產後管理;加強新生仔豬的護理。

    2.藥物預防(初生後12小時內口服敏感抗菌素)。

    ①增效磺胺甲氧嗪注射液,5×l0ml。仔豬生後在 第一次吃初乳前口腔滴服0.5m1,以後每天兩次連續3天。如有發病豬繼續投藥,藥量加倍。]

    ②硫酸慶大黴素注射液,每支10X2m1,8萬IU。仔豬生後第一次吃初乳前口服1萬IU,以後每天兩次連服3天, 如有豬發病繼續投藥。

    3.微生物製劑預防:如促菌生、調菌生、乳康生、康大寶等透過調節仔豬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平衡,從而抑制大腸桿菌。

    4.利用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方法是對妊娠母豬在產前30天和15天接種,疫苗選擇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大腸桿菌K88、K99和987P三價滅活菌苗或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天滅活苗,以透過母乳使仔豬獲得保護。

    (五) 治療

    應採取抗菌、止瀉、助消化和補液等綜合措施。

    抗菌:安普黴素、硫酸鏈黴素(每kg體重10mg,一天2次)、環丙沙星、恩諾沙星、氟甲碸黴素、阿莫西林、瀉痢停、克痢王等都可應用。

    1.硫酸慶大黴素每次5~10mg/kg體重口服,每日2次,連用2~3天;

    2.慶大黴素每次4~8mg/kg體重口服,每日1次,連用2~3天。

    止瀉:鞣酸蛋白,內服,每次2~5克。或藥用碳, 內服,每次10~25克。

    助消化吸收:食母生、小蘇打、胃蛋白酶等。

    補液:口服葡萄糖生理鹽水及多維。葡萄糖生理鹽水的配方: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

    二.仔豬白痢(遲發性大腸桿菌病)

    (一) 綜述

    又名遲發性大腸桿菌,是仔豬在哺乳期內常見的腹瀉病。主要是透過消化道感染。

    特徵為病仔豬排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稀糞,發病率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豬的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病因複雜,尚不能完全肯定,一般認為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現已證實,豬輪轉病毒是仔豬白痢的病原之一。

    本病多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以10~20日齡發病最多。7日齡以內,30日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病)。誘發和加劇仔豬白痢病的因素也很多,如因母豬飼養管理不當、豬舍衛生不良,膘情肥瘦不一、乳汁少、濃稀變化太大,無季節性,或者天氣突然變冷,溼度加大,陰雨或保暖不良,都會誘發白痢病的發生。此病如果條件較好,醫治及時會很快痊癒,死亡率較低,條件不好可造成仔豬脫水瘦弱死亡。

    (二) 臨症

    仔豬突然拉稀,同窩相繼發生,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腥臭、糊狀或漿狀糞便。

    仔豬精神不振,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見有吐奶。

    一般病豬的病情較輕,及時治療能痊癒,但多因反覆發作而形成僵豬,嚴重時,患豬糞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三) 病理

    病死仔豬脫水,消瘦、面板蒼白。

    胃粘膜充血、水腫,腸內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氣泡。

    腸壁變薄半透明,暢粘膜充血、出血易剝脫,腸繫膜淋巴結腫脹,常有繼發性肺炎病變。

    (四) 防治

    應採取抗菌、止瀉、助消化和補液等綜合措施。

    抗菌:安普黴素、鏈黴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氟甲碸黴素、阿莫西林、瀉痢停、克痢王。如1.痢菌淨按每公斤體重每次10~15mg口服, 每日2次,連用2~3天;

    2. 硫酸慶大黴素每次5~10mg/kg體重口服,每日2次,連用2~3天

    止瀉:鞣酸蛋白。

    助消化吸收:食母生、小蘇打、胃蛋白酶等。

    補液:口服葡萄糖生理鹽水及多維。葡萄糖生理鹽水的配方: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

    預防:菌苗預防效差

  • 2 # 易養殖

    初生小豬,拉稀。

    1不適應新關鍵,因為在豬媽媽肚子裡待著比較溫暖,比較舒服。

    2吃的過多,也就是喂的太飽了也容易拉稀。

    3豬場環境有問題,不衛生。

    豬小妹建議,豬場一定要經常消毒,保持乾淨,衛生,這樣能很大一部分預防小豬生病的情況。

    另外餵養小豬要多次少喂,還要給小豬舒服,溫暖的環境。

    豬小妹祝福養殖的朋友們,賺大錢,發大財。✌

  • 3 # 豬知樂養豬生態圈

    出生仔豬腹瀉,除了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之外的。還有可能偽狂免疫缺失,豬瘟免疫缺失,圓環免疫缺失等等。需要解剖或者檢測。

    也有可能因為環境差導致。具體原因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

  • 4 # 農民阿志

    你好我對農村養豬有一點經驗分享給你。

    仔豬拉稀分為一下三種:

    1、仔豬拉紅痢,是由 C 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的, 屬於3 天以內的仔豬多發的腸道傳染病, 以排紅色糞便最終導致腸粘膜壞死而死亡,本病又稱梭菌性腸炎、 傳染性壞死腸炎。 仔豬感染後很快死亡,病程短, 死亡率高, 衛生條件不好的豬場和養殖小區發病率比較高。

    2、仔豬黃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發生於 1 周以內哺乳仔豬, 病程短而致死率高, 以排黃色或黃白色稀便為特徵, 在集中養殖的養豬場最為為常見。

    3、仔豬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 多發生於 10--30 天哺乳仔豬, 以排灰白色、 有腥臭味的漿糊樣稀便為特徵, 本病比仔豬黃痢發病率高, 但病死率較低。

    發病因素有以下幾種:

    1、環境中存在病原菌:哺乳仔豬因吮吸被病原菌汙染了的母豬乳頭時, 病原菌進入仔豬的消化道。由於哺乳仔豬的消化機能發育欠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機能很低, 鹽酸缺乏, 難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引發腸道卡他性炎症, 而造成吸收功能的障礙。

    2、哺乳母豬突然換料:往往由於母豬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變飼料配方, 加大飼料中能量飼料的比例, 從而使乳汁過於濃稠, 特別是乳汁中乳脂含量增高,而仔豬的胃腸道對脂肪的消化率很差, 打亂了腸道內的消化吸收平衡, 導致下痢。

    3、 哺乳母豬患病: 哺乳母豬患病後, 往往引起體溫升高, 造成生理代謝紊亂, 引起乳汁變性, 致使仔豬消化不良, 早發性大腸桿菌乘虛而入, 大量繁殖, 導致仔豬腸道發生卡他性炎症病變而出現黃痢。

    4、仔豬受環境應激: 在仔豬 10~30 日齡時, 如果氣候多變, 陰雨天時間長,仔豬受涼。特別是入秋後, 氣候寒冷, 地面太涼, 使仔豬抵抗力下降。而此時母乳內轉移性抗體逐漸減少,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使仔豬發生腸炎而下痢。身體迅速消瘦, 如不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可導致仔豬死亡、 發育不良、 生長受阻形成僵豬。

    5、仔豬供水不足:仔豬開食後, 往往食慾很旺盛, 如此時供水不足, 可導致仔豬誤飲糞尿汙水, 致使細菌感染, 發生下痢。

    6、飼料質量:飼料中油脂含量過多, 飼料黴變, 青料或輕瀉飼料比例過大飼料中油脂含量過多, 如米糠、 油餅、 魚粉等比例過高。由於仔豬的消化機能不健全,採食後無法消化而造成下痢;黴變飼料本身含有大量黴素,會導致仔豬消化機能紊亂, 發生下痢。餵給青綠飼料過多或輕瀉飼料 (如麩皮等) 比例過大, 致使仔豬難以完全吸收利用, 也可能導致下痢。

    主要預防措施以重防母豬, 早治仔豬, 對因治療與對症治療並用為原則, 提高仔豬抗病能力, 採取粘膜保護措施, 可口服、 肌注或靜注抗菌藥物, 加喂炭末等收斂吸附藥物, 減少應激因素, 增加維生素供給, 可有效提高治癒率。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矮小症有哪些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