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諸文紀
-
2 # Lucky
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一是,秦漢時期社會風氣崇尚俠義。那時候的儒生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們普遍會兩手。對於行俠仗義比較認可。到了唐代也比較盛行,看看李白哥哥就知道了,他是一名劍術高手。仗劍而行那是他的願望之一。
二是,那個時代法治還不健全。有權勢的人常常橫行霸道,普通人常受欺負。而俠義之人可以無視權貴,伸張正義。
三是,司馬哥本人推崇俠客。作為一名弱勢群體的一員,俠客能夠代表自己的一種心願。司馬哥確實被遊俠所體現出的強大影響力所歎服。
-
3 # 文化歷史思索
第一,這是司馬遷受人尊重的原因之一。司馬遷之所以被人尊稱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不只是因為那部書部頭大,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書的內容、思想讓人佩服,把遊俠的事蹟列為專章記錄,體現了他獨有的視野和價值觀。
第二,在先秦時期,在秦漢時期,在人們的主流認識裡,遊俠這個型別的人在社會上的正面影響很大,如司馬遷評價郭解道:“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對於影響力這麼大的人物,他們的事蹟不記下來,司馬遷心裡應該是過不去的。
第三,人們總體上認為,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而在以前,尤其是先秦時期,雖然有等級存在,但社會環境還是有一定寬鬆度的。遊俠的品質有被人們認可的空間。
-
4 # 一往文學
在傳統文人看來,遊俠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為世人所不齒。司馬遷卻不一樣,他以超出時代的眼光,發現了那些地處低賤的遊俠們身上的閃光點,以如椽巨筆記錄下了遊俠們的光輝事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為遊俠立傳的史學家。
那麼,司馬遷為什麼會為遊俠立傳呢?這裡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司馬遷超出時代的歷史眼光使他能夠掃除世人的偏見客觀記述遊俠事蹟;二是遊俠精神本身就具備了無與倫比的魅力;三是司馬遷與遊俠們的人生經歷發生了共振,催動他用揮灑筆墨,為蒙受"殘忍好殺"之名的遊俠張目。
一、司馬遷超出時代的歷史眼光
司馬遷本人具有超出時代的歷史眼光,能夠跳脫出時代的侷限來看待問題。在司馬遷看來,這些"閭巷之士"與廟堂之高的王侯將相併沒有高下之分,因此,他才能摒棄時人對這些身份地位低賤的遊俠們根深蒂固的偏見為他們立傳,以一種不偏不倚的眼光客觀看待遊俠們的所作所為,甚至不吝讚歎之詞大力揄揚他們身上那種快意恩仇、縱橫四海的超拔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他不無痛惜地說: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
即使位處陋巷的布衣遊俠們砥礪修行,又怎麼比得上王者親屬們背倚仗卿相地位和豐厚財力的天然優勢!後者能夠輕而易舉地揚名天下,前者卻取湮當代,他因此憤憤不平,在文中數次高呼"餘甚恨之"了。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太史公不吝讚美之詞,多次表明對"閭巷之俠"的激賞:"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他意識到遊俠們的行為與世人的是非標準乃至於法律規範多有齟齬,但他更看重遊俠身上那些一直被世人所忽視的寶貴品質: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諾,扶危救困。班固批評司馬遷"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崇勢利而羞賤貧",其實,這一批評反倒顯示出司馬遷高出同時代人的思想境界了。
二、充滿魅力的遊俠精神
太史公為遊俠立傳,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遊俠們行俠仗義、扶弱濟危、不畏強暴的精神品質值得欽佩。"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遊俠文化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個分支,代表了一種縱橫四海、浪跡天涯的理想,一種英雄主義的精神,一種華人獨有的豪情萬丈的情懷,一種超拔高越的道德追求。
在《遊俠列傳》中,司馬遷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遊俠的勇武正直、快意恩仇的人格,塑造了朱家、劇孟、郭解三位遊俠光芒萬丈的英雄形象,讀之令人擊節。"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朱家所救濟的英雄豪傑無數,包括後來的季布將軍,然而等到季布發跡之後朱家卻終身不肯與他相見;劇孟因行俠而聞名於諸侯,去世時家中連十金都沒有;郭解外甥因為仗著郭解俠名強灌人喝酒被對方殺死,兇手逃逸後,郭解姐姐逼迫郭解找出兇手,郭解卻秉承道義,在兇手回來說明真相後放走了他。虞雲國說:"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不管男女老少強弱,性本善的普遍訴求,讓很多人看到不平都會感到氣憤,從而有所行動,這種擔當是俠文化引發人們心理共振的源頭。"遊俠們身上散發出來的萬丈豪情,打動了司馬遷,也打動了後世無數嚮往俠客精神的人們。
三、司馬遷的個人經歷遭際
個體對外界所做出的一切價值判斷,都烙刻著他過去所經受種種事情的印記。司馬遷對於遊俠群體的評價也是如此。年少四處遊歷的人生經歷和黃老之學的家學淵源,都使得他能夠最大限度理解這些與官方主流文化背道而馳的遊俠們。
司馬遷年少時期曾經遍地遊歷名山大川,親身考察歷史故事、英雄傳說,受到了漢代初年遊俠風氣的薰染。更不要說司馬遷中年時又經歷了李陵之禍,遭受宮刑後的他在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和遊俠們一樣被丟擲正常社會軌道的人,他的個人人生經歷與遊俠們發生了共振,因此,他與這些起於閭巷之間的民間人物有著天然的親和感,《遊俠列傳》中也寓含著他的寄託。他不是從廟堂之高的王公貴族的角度高高在上地貶斥這些封建王法秩序的破壞者——正如班固在《漢書》裡所做的那樣;相反,他的敘述充滿了對這些規矩叛逆者們的同情,當他寫到郭解被官府所屠戮時,更是難掩痛惜之情,其民間寫作傾向可見一斑了。
司馬遷自小接受的黃老之學家學淵源,也使得他著書的視野更為宏通寬廣。《史記》收錄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的文章《論六家要旨》,其中明確點出治國要以黃老之學為指導精神,兼採儒、墨、法等五家的思想。司馬遷受到父親的影響,《史記》中道家色彩也極為濃厚。黃老道家思想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學說,投射在《史記》中,就是書中頗多時人以為石破天驚的言論,其中就包括《遊俠列傳》。
太史公所描寫的遊俠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如唐代傳奇、明清俠義小說、近現代武俠小說等,甚至今天,我們仍能在《刺客聶隱娘》等電影中看到遊俠精神的存在。《遊俠列傳》成為了後世武俠文化的淵藪,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學。
-
5 # 小鵬友學習
其實司馬遷寫《遊俠列傳》,也是在寫他自己。他所選取的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獻身精神的英雄,他們的所作所為幾乎無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劇英雄。
就如他自己一樣,為了朋友,為了真相,仗義執言,雖九死而猶未悔。
-
6 # 南方的風華
我們在中學期間學習過荊軻刺秦王,要離刺慶忌,專諸刺王僚的故事。由此可見,遊俠在之前社會的存在和延續,以及對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又區別於官府的勢力。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雖系紀傳體,卻遵照當時社會的客觀事實,幾乎注意到當時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動態,是一部社會史。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為豫讓、劇孟、朱家、郭解等遊俠立傳,並對他們的特質: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蓋亦有足多焉。由此從他內心來講,他對遊俠是大為讚賞和推崇的,並選擇了幾個代表人物記錄於《史記》中,從而成就了《史記》這部宏偉鉅著,他自己也成為一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俠客精神在先秦及西漢時期甚為流行。例如,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就曾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為豫讓、劇孟、朱家、郭解等平民遊俠立傳,而且不惜筆
大書特書他們的英雄氣魄。例如他在寫郭解時,將郭解描寫成一位重俠重義的人,“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郭解顯然以遊俠為傲,但卻喜歡殺人,而且往往殺完人就跑,“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驩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
郭解嗜殺成性,令官府十分惱火,但眾多好俠之人(尤其是他的門客)卻不但不排擠他,反而處處幫著他。例如,當有人對郭解的品行提出質疑時,“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
事實上,郭解的影響力當時已經遍及全國的俠客。這些行為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不可理喻,但在司馬遷看來,卻似乎並不為過錯。他說,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採者。
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對於遊俠的特質,司馬遷曾說: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也即是說,並非只有匹夫之勇的刺客都能稱之為俠,他必須還要有很多的精神。司馬遷當時之所以對遊俠如此推崇,是因為他看到遊俠對當時的社會具有很強的約束力以及控制力,但也不排除他曾經作為弱勢群體對權貴具有的仇視心態。
然而,今人也已經認識到,遊俠固然有抑惡的功能,但他本身行惡的時候卻罔顧法律,甚至草菅人命,與社會的主流不融。當然,當時的執政者對於遊俠集團也並非熟視無睹,相反,為了保證社會的順暢,他們下了不少工夫。郭解的逃亡就與當時漢武帝加大打擊地方勢力有關。其實,到了最後,郭解還是死於官方之手,末了,御史大夫公孫弘曾對他發表意見:“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鴺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這也可視為當時官方對遊俠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