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丹青工坊
-
2 # 華君尚
古代是封建的男性主導社會,女性地位低下,所以在當時的男性看來女性沒有資格入選。但是,有一些野史傳記有的記載了女性的孝道故事。
-
3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在舊時社會里,一般都是男人主宰社會。男人可頂天立地,女人則水性楊花。兄弟如手足,媳婦是衣服。由於女人社會地位低下,稱為內人,一般不能拋頭露面,孝禮就不用說了,肯定沒有女人的事情。如,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可見女人離孃家尚切如此,以但女人離開孃家到了婆家,按照舊俗,接三天送六天,十八天不空床之後,女人就一定在婆家從小媳婦做起,一生相夫教子,一直熬到婆婆,才能有相應的地位。還得上邊沒了老人。因此說,女人在舊時社會里是沒有什麼地位的。更談不上二十四孝禮的出頭。比如,在送葬禮中有幾節孝禮,叫三叩九拜二十四頭。在行禮儀時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不能參加的。這種禮儀延至今日,女人仍然不能行叩拜之禮。女人之能隨孝而不能孝儀。淺談二十四孝中為什麼沒有女兒。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二十四孝》中沒有女性出現原因:
一、封建社會秩序和權力影響(男尊女卑)
二、統治階層為了便於教化(統制)
三、民間階層迎合“舉孝廉”(步入仕途)
問點與反思解讀:
24個故事除了北宋朱壽昌棄官尋母、北宋黃庭堅滌親溺器、唐朝唐夫人乳姑不怠這3個故事外,其餘21個故事均發生在魏晉之前,上古1個;春秋時期5個;漢朝7個;魏晉三國時期8個,漢朝和魏晉時期佔了62.5%。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故事特別多呢。
解讀一:
首先回顧下中國的官吏選拔制度:封建社會的官吏選拔大概經過這麼幾個階段,最早是世官制,就是所謂的貴族世襲;然後是推薦制,就是所謂的察舉、徵辟、孝廉;然後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之後,正式開始了科舉考試。
春秋戰國時期,原有的貴族世官制度開始崩塌,選官方式也多種多樣,推薦制開始逐漸興起,到漢朝基本穩定成型作為主要的選官模式。即,所謂的“州舉秀才、郡舉孝廉”,這裡的秀才可不是後來科舉考試的秀才,而是現任官。所以舉孝廉才是真正的選拔官員,一旦被選為孝廉,身份就從平民變成了官員。
舉孝廉是正規的選拔制度,和科舉考試一樣,而且有嚴格的指標限制,西漢的指標是每個郡國2個指標,東漢是每20萬人口一個指標。既然察舉“孝廉”,顧名思義,孝子肯定是佔便宜的啦,所以一時間,孝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大家行起孝來格外賣力。
當然也有裝孝子裝過頭的,如,趙宣同志,人家守孝都是三年,這老幾守孝二十多年,而且住在墓室旁邊的墓道里。領導本來要“察舉”他,結果發現這為兄臺在守孝期間在墓道里不停的啪啪啪,生了5個孩子,勃然大怒,反把他治了個“誑時惑眾、誣汙鬼神”的罪名。
曹魏時期開始的九品中正制,一方面,劃分了嚴格的等級,分為“上上”“下下”九個等級;一方面,將評比的權力集中到了中央,即,所謂的“州中正”手裡,而“州中正”是中央官員。但本質上,也是對人品的劃分。所以,一時間孝子依然大行其道。
隋康後,開始科舉考試,孝子的名聲再大,考試不行也沒戲。自然,孝子們就開始把行孝的精力投入到認真讀書上去了。
最後,特別說下上古時代這個,也是二十四孝中第一個:孝感動天。說的是,舜的老子瞽叟是個瞎眼老頭,和舜的後媽、弟弟,對舜非常不好,多次加害他還把他趕出家門,舜就在歷山腳下耕種,孝感動天,每當他耕耘的時候,有大象來幫忙,有鳥兒來幫忙!後來,當時的皇帝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做妻子,最後將皇位禪讓給了他!
這個故事基本是胡說八道,和利用封建迷信麻痺人民群眾差不多了:只要逆來順受、積德行善,下輩子就可以大富大貴。完全不可相信。
即使是胡扯,這個故事也是有爭議的。據《竹書紀年》記載,舜的帝位來的不是這麼光明正大,這小子為了高升,千方百計取得堯的信賴,得到堯帝信賴掌握了大權後,就把堯的兒子給宰了,還把堯關了起來,強迫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順便把堯的兩個女兒給“接收”了。
著名的曹丕同志,曾逼迫漢獻帝退位,把帝位傳給了他,美其名曰“禪讓”。登基以後,這哥們說了一句:“堯舜之間的事情,我可是知道了。”一語道破啊!
解讀二:此孝非彼孝
孝道是中國傳統道德,當然是需要肯定和讚賞的。但萬事皆有度,列寧同志曾說過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真理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來像是朝著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
不知道列位讀者小時候讀此書是何感受?裡面大量的極端做法所顯示出的超越常理、違背常識,讀來令人髮指。不客氣的說,細究起來,每一個故事都充滿著不可思議和匪夷所思。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也諷刺過二十四孝,他說:“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他還寫:“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埋兒奉母的故事確實讓人無法接受,郭巨這位兄臺可以說禽獸榜第一位,說的是漢朝有個人叫郭巨,家裡貧窮,有一個老母親和一個三歲的兒子,為了好好孝順母親,只能忍痛割愛把兒子埋了。妻子雖然於心不忍但是為了孝順也不得不答應。當他們挖坑的時候忽然挖到了一罈金子,上面寫了幾個字: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原來是孝心感動上天,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下去。
這裡要強調一點,幹寶《搜神記》裡提到,郭巨兄弟三個,家境並不貧寒,分家時他兩個弟弟各分了一千萬錢,他自己作為老大,一分不要,靠夫妻兩給人幫傭生活。什麼叫:沽名釣譽、無恥小人、禽獸不如、人神共憤、令人髮指。列位看官,這就是啊。

不過,我到挺佩服老郭媳婦,他說“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竟然就被這樣說服了。兒子可以再有,難道老婆就不能再有了麼?簡單推想下,就該想到兔死狐悲啊!
再隨便舉幾個事例,如,“懷橘遺親”。主人公陸績,就是後來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被孔明兄挖苦:“公乃小兒之間,不足與高士共語”的那位。他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坐客,偷了主人的橘子,被發現後說是為了拿回家孝敬母親的。這件事被列入孝子故事大書特書,但是現在看來,就是一個貪心饞嘴的小孩偷東西被捉後的公然撒謊,而且這個事情也是平常之極,不知道怎麼也能算入二十四孝故事中。
再有,“嘗糞憂心”,有個叫庚黔婁的,據說因為品行高潔當上了縣令,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覺得心驚肉跳,心想一定是家裡出了事情,棄官回家果然是父親患了重病。醫生說,要想知道病情如何,需要嘗一下病人的糞便,如果味道是苦的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甜的就無能為力了。庚黔婁嚐了糞便嗎,味道是甜的,內心非常憂傷難過。這個故事更是奇葩,不但是對人智商的侮辱,更是對中國中醫文化的褻瀆。
比如“臥冰求鯉”,說的是王祥不計前嫌,赤身臥冰,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堅冰,求取鯉魚,以奉繼母。事實的結果可能就是得一場肺炎,還要家人求醫尋藥。難道不知古訓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
還有,“聞雷泣墓”,三國王裒母親在世時膽子小,尤其害怕打雷,聽到雷聲就全身發顫。因此,每當打雷時候,老王不管多忙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到母親身邊。母親去世後,每遇到風雨雷響之時,他還要到母親墳前,哭著跪拜,兒子在旁邊,不要害怕雷聲…此外,還有“恣蚊飽血”“刻木事親”等等,都悖於常理。蚊蟲叮人,並無選擇,此種做法,若非兒童笑談,豈不是不學無術?針紮下木像的手指,怎麼可能流出血來,還能流出眼淚。

愚孝絕不能稱為孝順,就像偽善不能稱為善良一樣。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多人並不知道另外兩個是啥?其實,孟子自己並沒有解釋,但是東漢時,有人做了註解。趙岐在《十三經注》中說:“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三嘛,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何為“阿意屈從,陷親不義”,白話文就是一味順從,明知父母的過錯而不說不講,在成全自己好名聲的同時,讓自己父母的名義揹負不義不智不通情達理的名聲。用這個標準來套一下,二十四孝基本沒有幾個是真孝順的,哪個不是為了成全了自己孝義之名,而讓父母背上了罵名惡名,這難道算是孝道麼?
做出違背常理的事,必有超越常人的野心。這裡也略作詮釋,為什麼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出現在隋唐以前。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字曰: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絕對是中華民族第一號大道理、金道理、硬道理。
擴充套件: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據說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幹寶的《搜神記》就收錄了鯉魚自動破冰彈跳的故事,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佛教變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
在最常見的版本里,主要包括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24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