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古麒

    對於慈禧為什麼選擇光緒載湉為同治的皇位繼承人,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一,慈禧不想當太皇太后

    在同治過世之後,有大臣就提出來讓溥字輩的來過繼給同治,這就相當於是子承父業,並沒有太大的波折,而且也很符合祖制。不過慈禧很快就將這個提議給排除掉了,因為慈禧很清楚,這樣一來慈禧就進階為太皇太后了,而既然不是皇太后,那就沒有理由再垂簾聽政了,對於慈禧來說,這明擺著就是要讓慈禧退居二線,這樣她如何肯答應?

    二,光緒同慈禧的關係很很近

    將慈禧與光緒之間的血脈關係仔細捋一下,就跟容易知道光緒和慈禧間的雙層關係。因為慈禧的妹妹嫁給了醇親王奕譞,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而光緒則稱呼咸豐為伯父,自然稱呼慈禧為伯母。並且光緒還是慈禧妹妹的兒子,所以光緒還應該稱呼慈禧為姨媽。有這麼兩層的血緣關係,慈禧自然會肥水不流外人田,讓光緒繼承皇位。

    三,慈禧需要年齡小的皇帝

    因為同治沒有兒子,所以一時之間只能在愛新覺羅的宗室中選取下一任皇位繼承人。雖然光緒和慈禧的血緣關係非常近,但是慈禧還需要一個年少無知的孩子來由自己親自培養,而光緒就非常符合這個條件,所以在光緒過繼給了咸豐之後,就需要同慈禧一起生活了。一方面因為皇帝還小,所以慈禧可以光明正大的治理國政,不為人所詬病,另一方面就算是光緒長大後,也無法跨越情感這個坎將慈禧晾在一邊,所以無論是眼下還是長遠來看,選光緒為帝都是一個明智之舉。

    由以上的幾點條件來看,光緒是慈禧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 2 # 小小呆蘿蔔

    這個問題的答案,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便於控制。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大清朝的皇帝同治帝以一種非常難以言說的方式駕崩了。最為關鍵的是同治帝還沒有子嗣,這也意味著那個皇位的繼承人懸空未定。當時的慈禧太后雖然沉浸在老來喪子的痛苦中,但作為一個權利慾極強的女人,現在最重要的是大清朝的權力該交給誰,自己後半生的榮辱該怎麼辦?

    千百年來的傳統就是嫡長子繼承,但是,同治帝沒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繼承人只能落在溥字輩的那幾個人了。而當時最熱門的人選就是溥侃,雖然血脈不是很相近,但至少皇位要落在愛新覺羅一族。

    可是,當時的慈禧卻不是那麼想立溥侃為帝,為何呢?若是立了溥侃,那慈禧太后就是太皇太后,自古以後,垂簾聽政的是不少,但是,那也是太后垂簾聽政,太皇太后的可沒見過多少。對於權利慾極強的慈禧來說,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又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女人,以後權力的紛爭可少不了。所以,溥侃直接被無視了。

    既如此,也只能立同治帝一輩的那幾個堂兄弟,因為無論是誰當了皇帝,慈禧仍然是皇太后,仍然可以權傾朝野。當時的人選是兩個人,恭親王之子載澂,親王奕譞次子載湉,先不說載澂年歲已大,不好控制,他的父親還是恭親王,這可是當年差點把咸豐帝擠下來的人,慈禧怎麼可能立他的兒子。

    相比之下,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自家人還是親一點的。而且載湉只有四歲,慈禧至少還能垂簾聽政10餘年。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爭論,慈禧最終還是冊立了載湉,是為光緒帝。

  • 3 # 小小大大歷史君

    簡單來說就是慈禧太后的權利慾望十分強烈,太后這個位子滿足不了她想要執掌朝政的目的,因此選擇一個年幼的傀儡能夠讓她“合理”過一把皇帝癮,何樂而不為呢?

  • 4 # 古今通史

    同治帝歸天時,剛剛十九歲,對於他的死有正史說,野史說,我們當然傾向於正史,相關的醫藥記錄和《翁同龢日記》都有同治帝病情的相關記錄,所以不要相信野史小報之類的東西,同治帝死於天花,並非花柳,更不是梅毒......西醫不會隔空診療,他們見都沒見過同治帝。

    慈禧選4歲的載湉繼位,為何不選17歲的載澂?我們僅需知道,選擇權在慈禧,一切就都不難分析。不止載澂,我敘述一下全過程。

    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無外三點:

    慈禧是否能性命無虞。

    慈禧能否能繼續垂簾。

    是否容易被慈禧控制。

    我們將一步步的把如上三點對應上每一個有資格繼承大統的人身上,一一排除。

    先從咸豐和慈禧“本家”說起,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咸豐帝獨苗,慈禧的親生骨肉,無後,所以“本家”無人繼承,排除。

    溥字輩,直接排除。比慈禧的兒子同治帝矮了一輩,一旦入主,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雖然有竇氏先例,但屬極少數,名不正言不順,不能再垂簾聽政,朝堂並不是那麼容易安撫的,勢必有極大反彈,主少國疑,太后聽政有情可原,太皇太后再管就說不過去了。

    頂上太后位置的將會是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而這婆媳二人的關係,非常、極其、特別的不融洽,想要保住老命就不能讓阿魯特上位,性命攸關,不容含糊。整個溥字輩不做考慮。

    奕字輩,直接排除。且不論奕訢的野心和實力,慈禧的性命同樣要懸,天知道會淪落個什麼稀奇古怪的死法,比如史書中經常用的-鬱鬱而終一類。而且一旦奕字輩入主,自咸豐、同治這一脈的政治生涯就都完結了,慈禧就是依靠這爺倆才能大權在握,奕字輩掌權,她就完全歇菜等死了,即便奕字輩傻傻的都樂意,嫂子垂簾聽政?沒法說也沒法聽吶。

    無論溥字輩還是奕字輩,都完全不能滿足慈禧心中的三個條件,所以我們再說載澂:

    愛新覺羅·載澂,成年,無法垂簾,差評!奕訢的兒子......差評!

    慈禧真的是用排除法選擇繼任者麼?當然不是,這只是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排除分析,慈禧是早有目標的,即便您說如上種種慈禧全都沒考慮過,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正確的。

    慈禧早已打定的主意,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

    載湉當時僅僅4歲,慈禧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奕譞是慈禧的妹夫,奕訢的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慈禧的親妹妹。安全問題解決了。

    奕譞的能力和野心遠不如奕訢,極其低調的人,不單載湉,連帶著奕譞都很容易控制。

    就這樣,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慈禧繼續大權在握。

  • 5 # 房了我的汙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那麼複雜,首先肯定是年紀小的孩童比較容易控制,因為他是不能親證的。而十七歲的載溦就已經到了可以親證的年齡。如果立他為帝勢必要馬上歸政,這是慈禧太后所不能接受的!

    另外,慈禧太后和載恬的關係十分的特殊,載恬的父親醇親王奕譞與咸豐皇帝是親兄弟,而載恬的母親與慈禧太后又是親姐妹!這樣一來,慈禧太后即是載恬的親伯母,又是載恬的親姨娘!這樣親上加親的關係肯定會讓慈禧更加的親睞載恬!而且當時把載恬接到宮中培養的時候,慈禧也是非常疼愛他的。只是這對母子後來為了權利而反目,以悲劇收場,這也側面的加速了大清國的滅亡!

  • 6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875年,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大清帝國的統治者、19歲的同治皇帝駕崩,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繼承變得異常敏感起來,當時朝中很多親貴和大臣都主張立恭親王長子載澂為新君,大臣們認為國家處在多事之秋,需要一位年長的君主,並且恭親王是道光帝第六子,載澂在血統上與皇位很近,屬於近支宗室,但是慈禧太后卻最終否決了這個提議,並一意孤行的冊立了年僅四歲的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慈禧太后為何選擇載湉而否定載澂呢?

    首先,載湉相對載澂而言更易於控制:

    同治帝去世時,作為醇親王子的載淳年僅四歲,而作為恭親王長子的載澂已經十七歲,兩位王子的父親都是道光皇帝的親兒子,從血統上來講,載湉和載澂都是皇室的近支宗室,但是載湉當時年僅四歲,而載澂已經十七歲,相對於載湉,載澂已經成人,如果慈禧太后選擇載澂即位,那麼以載澂的年紀,過不了幾年的時間就可以親政,如果載澂親政,兩宮太后(當時慈安太后尚在)就沒有繼續垂簾聽政的理由,皇帝親政,那麼太后只能捲簾歸政,這樣慈禧太后就會失去她最為熱愛的權力,而選擇4歲的載湉即位,慈禧就仍可以垂簾聽政十數年,所以慈禧太后最終選擇了四歲的載湉。

    其次,醇親王相對於恭親王更為恭順:

    恭親王在慈禧太后奪權的辛酉政變中出力很大,所以在政變之後,慈禧對恭親王非常倚重,許以高官厚祿和實權,然而隨著慈禧羽翼漸豐,她與恭親王在權利分配上逐漸產生分歧。這種分歧在同治時期愈演愈烈,而無子的同治帝的突然駕崩,讓恭親王之子成為了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一時間恭親王的身份變得非常顯赫,朝中一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紛紛向恭親王靠攏,在同治年間就已經收我實權的恭親王集團實力更加強大,恭親王也變得更加難以駕馭,加之恭親王對慈禧太后並不唯命是從,如果恭親王長子來載澂繼承皇位,那恭親王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其勢力將變得更加雄厚,而其本人也將更難駕馭,反觀醇親王其人,不僅為人軟弱無能,在才華當面也遠遠不及恭親王,對於權力,醇親王也並不感興趣,所以,這樣的人的兒子繼承皇位,對慈禧攬權不夠成威脅,這也是慈禧選擇在載湉而不選擇載澂的原因。

    光緒皇帝自從四歲被抱進宮後,直到三十八歲去世,與慈禧相處長達到三十四年時間,二人名為母子,實際上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關係遠不及同治帝與慈禧的關係,兩人的分歧主要也是圍繞著權力的分配,慈禧選立載湉為皇帝的終極目的就是因為年幼的載湉易於控制,而已經成人的載澂則沒有這種優勢,慈禧何等精明。這樣虧本的買賣她依然不會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梅煮酒,曹操是真的看重劉備還是客套話?放走劉備是大意,還是另有目的使之驅除其他異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