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詩歷史
-
2 # 芳姐論三國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沒有哪一個朝代哪一個國家都是一直興盛富強的,都是權利的交接和傳承。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亦是如此,曾經輝煌過,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
西蜀三國集團中,蜀國是最賦予希望一統三國的,也是最先滅亡的。
劉備夷陵之戰和諸葛亮多次北伐,導致蜀中幾乎沒有軍力和糧草。
諸葛亮之後,蜀中幾乎沒多少人才,只有靠姜維苦苦支撐。
劉禪終究還是扶不起的阿斗。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蜀國覆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經濟國力上的不如人。
北魏北魏是最憋屈的,沒打戰就被滅了,是被司馬家族篡逆的。
曹睿在統治後期,濫用民力,舉國大興土木,臨終又託孤失當,司馬懿和曹爽一同輔政曹芳,導致朝政動盪。
曹芳繼位後,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排除異己,十分囂張。
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薑還是老的辣,直至在高平陵事變裡,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
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66年,司馬炎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
魏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大權旁落司馬家族。
東吳最不看好的東吳反而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
孫皓對臣民殘忍無道 ,自己則驕奢淫逸 ,搞得是民怨沸騰。
人才青黃不接,如陸遜的孫子陸景,張象等都掀不起什麼大風浪。
東吳連年不斷向晉發動戰爭,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給自身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79年,晉武帝下令,大軍分六路大舉伐吳,東吳方面上下離心,疏於防備,無統一對策,以致節節失敗。
280年,王浚所率大軍抵達石頭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抬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
西晉朝廷封孫皓為"歸命侯"。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吳國覆亡的最根本原因也是經濟國力上的不如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有因就有果,有衰敗就有興起,迴圈往復,生命輪迴。
三國亦是如此。
-
3 # 歷史復活
這就叫“富不過三代,王權撐不住三輩”,上看秦始皇,秦不過二世,是一樣的道理。
魏國曹操作為魏國的開國第一代名將,這強大,他不說自己第二,誰敢說自己是第一?可是最強大的老爹終是要離世的。
再上任的曹丕雖然比曹操是差一點,但是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們,自立為魏國第一代皇帝,也逄是當之無愧的,可誰叫曹丕短命?曹丕此生一共活了不到40歲,這正是外處理國事民生,內處理育兒接班之最旺之年紀,他卻撒手西去。在位時間只有6年。
曹睿上任接管曹丕之權,雖然比曹丕還是差一點,但是也是一個年輕有為的主子,司馬懿兩代在他手中也沒有翻出個大花大浪來,可是他與他父親曹丕一樣,又是一個短命鬼,只活了36歲就駕崩。可見帝王這個位子上坐的人,命都活不長,壓力太大了。
輪到曹芳接管曹睿的位子了,曹芳生於232年,這孩子命苦,239年就不得不繼位了,也就是7歲,7歲的孩子能吃飯穿衣就是好孩子啊,所以他手中的大權無存,又沒一個得力的有手段的老母或是老奶奶,比康熙的命運還是差了點,所以不說大家也懂了,三馬虎視眈眈的時候,自己本家又沒有拉攏到得力之人,那他的皇帝不廢才叫怪,至於後面立誰為帝,都等於司馬懿說了算,那些皇帝也就是一個傀儡罷了。
其它蜀國家的情況,還用的著說嗎?劉備家後繼無人。不是沒有兒子,是劉禪根本就不是做帝王的料,他多大歲數當帝都是那樣沒見識,受人擺佈的命,諸葛亮要不是自己生兒子太晚,估計早就奪了劉禪的王位,但是他46歲生子,自己又54歲勞積而死,8歲的孩子沒希望奪位了。
而後人子弟早己變得紙上談兵,沒什麼實戰經驗。人才匱乏,而姜維比起諸葛亮,那都是一代不如一代,出山打仗的形勢越來越對自己不利,所以慢慢弱下來。
而吳國之孫權,原以為他比曹操和劉備都年輕啊,魯肅還說他們三個比的就是誰活的時間長,誰就是最大贏家,結果他比司馬懿都後死一年,可是還能敗下陣來。
吳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家族內自相殘殺,不和協的內政,必有不和協的明天。再加魏蜀之連盟,可以說是內外困頓,使孫權這樣的蓋世英雄終沒有統一天下而被司馬家的最後坐享其成。
這就是天命安排了天時地利。
總結原因兩點:
1.熬出來的江山也有機會得到的:朋友們,你們一定要長命啊,一生也會有狗屎運的!
2.怎麼鬥都不要內部亂鬥,這樣死的快,比如孫權家族和司馬建立起來的西晉 。
-
4 #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首先我要點明一點,提問中“曾輝煌一時的魏蜀吳”的“輝煌”兩字,我實在不知道從何說起。因為,三國時期,各勢力相互角逐,連年征戰:諸葛亮七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吳國配合蜀國聯合出兵魏國,吳蜀因荊州大戰等等,戰事連年不絕,人民苦不堪言。
《三國演義》其實只是一部小說,一部演義而已,我們不應該因為它寫的精彩,就忽視真實的歷史。三國時期多少年?220年~280年,損失了多少人口?由漢末6000萬降到了700萬,接近百分之九十!(當然,其中有些是在諸侯混亂時期損失的)在人類面前,除了地球毀滅之外,最殘酷,最悲慟的,就莫過於戰爭了。三國時期,各處用兵,人命賤如草芥,處處哀鴻遍野,餓殍滿地,試問這樣的年代哪有什麼輝煌可言?出來一些能砍人,有計謀,殺人如麻的將領就輝煌了?我看不是吧,輝煌最基本的一條就應該是國泰民安吧。所以,我認為三國時期遠遠談不上“輝煌”二字。
說到三國紛紛亡國,各有原因。
249年,魏國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了大權,自此,魏國由司馬氏掌控。266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魏國滅亡。
蜀國後期朝野敗壞,國政衰敝,自上而下都是凋零局面。且蜀國地處邊陲,難以有大的發展,人口,科技也都落後中原,亡國是眼前的事而已。
吳國後主孫皓,剛愎自用,濫殺無辜,殘暴不仁;致使朝綱逆亂,民心不保。且蜀國被滅了以後,吳國沒有了策應,被強大的魏國剿滅,也是理所應當。
魏國(晉)最終統一三國
其實歷史皆是如此,大概就是《三國演義》,第一回第一句說的那句話總結的最為貼切吧——“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5 # 百態看臺
曾輝煌一時的魏蜀吳三國為何都相繼滅亡?
首先三國時代看似挺熱鬧,但並不輝煌,那是中國的一個動亂時代;自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次年劉備稱帝到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三國之勢算是正式形成;從人口上講當時只有2000多萬,而在此之前的東漢人口最高時達到6000多萬;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三國正式形成;人口下降如此很大,經濟可想而知,在混戰年代各行業根本無從發展,所以也就沒有輝煌一說。
剩下的就是三國相繼滅亡的問題:拋開三國時代各自強弱,我們從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也能看出,這種國家分裂的狀態都會結束,最終形成統一。也就是說三家至少要滅掉兩家;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2000多年來無不如此,即使往前推到周朝,天下也有共主——周天子,共屬華夏。自秦始後,雖多次出現分裂,但最終都回歸統一。這是中國的文化使然,華人重國、重家,重故土;華夏民族生長的地方,國土在歷史上根據各朝代的強弱有時小、有時大,但最終丟掉的都會回來,到今天都是。
所以在這種情節下,作為漢朝宗室的劉備如有機會肯定會完成統一;而佔據中原實力最強的曹魏,也肯定時時想著滅掉其餘兩國完成統一大業;至於東吳孫權最初都沒有稱帝的打算,但既然三家暫時誰也滅不掉誰,自已通過幾年的發展還算不錯,別人都稱帝了,他也就隨後稱帝了。
但隨著蜀漢的衰落,公元263年被曹魏幹掉,成為第一個被滅亡的;而隨後的公元266年,曹魏被司馬家所篡,改國號為晉,曹魏也結束;此時兼併魏與漢的晉也就實力大漲,滅吳也就理所當然了,所以到了公元280年東吳被晉所滅,此時三國時代結束,三國也全滅亡。
所以說分裂時的三國要麼互相滅,要麼被新起之秀滅,這是必然
-
6 # 法制喜洋洋
魏蜀吳包括後來的西晉滅亡都顯示了一個問題,就是權利的交接和傳承。魏國兵權由大都督曹真交給自己兒子曹爽,可惜曹爽是個草包,被司馬氏所殺然後篡了;
蜀國劉備死時,阿斗還沒怎麼掌權,託孤給諸葛亮李嚴,後來李嚴還被諸葛亮搞下去了,他就獨攬大權這也是問題;
吳國更奇葩孫權老了糊塗了,自己的幾個兒子包括太子都相繼被自己整死;
晉武帝司馬炎,喜歡自己的長孫,明知自己大兒子是個傻子仍然傳位給他,想靠外戚(兒媳賈南風)來輔佐,最後導致八王之亂西晉滅亡。
所以世襲嫡長子繼承製度有很大的侷限性,劉表,袁本初,曹操都是案例。
回覆列表
三國中,蜀國最先滅亡,大家都知道,在三國的末期中,吳國實力最小,卻遠在江東,魏國有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諸葛亮一心北伐,於是和司馬懿拉開了持久戰,五次北伐,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自此,蜀國雖有姜維,卻也難以抵抗魏國,經過幾年的征討,蜀國最終滅亡。
其次就是魏國,魏國是曹操一手建立起來的,但曹操生前並沒有稱帝,而是死後被兒子曹丕追封為魏武帝,蜀國和吳國都是被征討滅亡,而魏國是被篡逆,曹操死的時候,讓司馬懿輔佐曹丕,但曹操死後,追隨他一生的眾多武將,謀士也都一個個離去,曹丕偏偏也英年早逝,自此,魏國大權全部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並沒有直接謀反,而是做好了一切謀反的條件,最後,司馬炎篡位,建立晉國。
而此時的吳國,早已奄奄一息,根本無力抵擋晉國大軍,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