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說414

    做人,要有良知,有底線,才能受人尊敬,走的更遠。人之所以能避開很多禍端,本質上也是來自良知的選擇。 約翰·洛克說:“良知不是天生的,有很多人沒有良知。”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心“是非律”(是非的定律),是一切道德倫理的基石;良知是人的“自我立法”,是人心靈深處的裁判官。

    “良知”一詞又是出自哪裡呢?最早出自孟子,是明朝王陽明把“良知”一詞進一步發揚光大。提出“致良知”,但還是很多人很難明白。在中國哲學中,“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在《王陽明全集》中,陽明多次談到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是其對良知的最高含義的概括。“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

    良知與生俱來,重在“致良知”上下功夫。只有透過事上磨,方能把良知變成素養和習慣。因此,致良知固然更重要,在這方面王陽明說了很多,但普通的人還是難以明白什麼是良知,更難以把持安住,修行的過程積累的是什麼?積累善的理念和思想;減去的又是什麼?減去心中的盜賊,去除佛教中的貪嗔痴;如何在動中修行都是難事,就是在我們起心動念當中去修行。所以,良知莫非是心裡的那份,未動情緒和思想的明白清醒?(王壽雲-原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見家長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