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詩境笙音

    孔子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受推崇的“聖人”。但人們只要提及孔子的生平經歷,眼前往往會浮現出一位悽悽惶惶、到處奔波的身影。孔子在世之時曾積極入仕,參加國家政治活動,盡一己之力以宣揚文、武、周公的善政。據《史記》記載,孔子曾“幹七十餘君”,但在當時爭於氣力的時代,孔子的學說莫能用於世,同樣也無法扭轉週末的政治頹勢。孔子還屢遭困厄,歷盡艱難,他的這一人生際遇或者政治命運,似乎關聯著他人生中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件,這便是“厄於陳、蔡”。

    “厄於陳、蔡”是孔子在周遊列國途中遭遇的最為險惡的一次經歷。面對這種極端境遇,孔子表現出了謙和風範,為弟子闡明“窮達”之理:君子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孔子則回答以對待任何困境應有的態度——“君子固窮”。孔子一生講求禮義廉恥,曾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樣嚴格的行為要求,對面臨困境的孔子來說是一次非比尋常的考驗。透過“厄於陳、蔡”的記述,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門弟子在困境下所體現的“大德”與“小節”。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及弟子一行周遊列國行至陳國。是年,吳國攻伐陳國,陳向同盟楚國求救。楚昭王答應出兵相救,聽說聞名遐邇的孔子正在陳國逗留,因此派使者以禮相聘,孔子本著“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原則,也打算答應楚王之聘,心中重燃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師徒遂整裝出發,前往楚地。楚國大夫們聽說昭王要聘孔子問策,紛紛對孔子所言心生憂懼,擔心會殃及自身地位不保,故私下派出徒役去圍困孔子。孔子一行剛出陳國過蔡地負函(已經屬楚地)時,便遭到了阻攔。孔子等人被圍困在荒郊,既無法前行,又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絡,整整七日未進主食,僅靠時有時無的野菜度日,“豆飯菜羹”仍“不足以接餒”,隨行的弟子接連病倒。然而孔子以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自己,在困厄中仍沒有停歇地治禮習樂,並繼續向弟子們講學授業。

    這天,就連個性張揚、善於言辭的宰予都已經疲憊的無法說話了,孔子還在屋裡不停地彈琴唱歌。顏回正在室外擇野菜,子路和子貢問道:“先生被趕出魯國,在衛國和宋國接連遭到羞辱,現今在陳、蔡兩國又陷入困厄的境地。可是先生還不停地彈琴跳舞,不曾中斷過樂聲。君子不知道羞恥竟能到如此地步嗎?”顏回沒辦法回答,只好進去把這些話稟報孔子。孔子聽後變了臉色推開琴,長嘆一聲說:“子路和子貢真是見識淺薄的人。叫他們進來吧。”

    子路和子貢進到屋裡。子路說:“像您現在這樣的處境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通達於道叫做通達,不能通達於道才叫做走投無路。如今我信守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帶來的禍患,這是適得其所,怎麼能說是走投無路!因此,我反省不感到愧於仁義之道,面臨危難也沒有喪失自己的德操。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陳、蔡之間的困厄,對於我來說恐怕還是一件幸事啊!因為君子不在困厄中歷練,就無法成就功業;剛烈之人不經受困厄,他們的品性就不能得以彰顯。當年,湯王困於呂,文王禁於羑里,秦穆公被困於崤,齊桓公困於長勺,晉文公困於驪氏。怎麼知道不是在危難之時他們才開始發憤勵志的呢。”孔子說完後威嚴地更換了瑟來奏起音樂,子路興奮地拿著盾牌配合著跳起舞來。子貢說:“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天般高遠啊!”

  • 2 # 傑豹2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講就和諧尊卑秩序,各安天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強調中庸隱忍,反對暴力,反對以下犯上。他的這套學說比較符合統治者的需求,按道理應得到各國統治者的歡迎,但是,他的這套學問比較適合大一統的國家治理,在春秋戰國那樣的群雄爭鋒亂世時期則顯得過於迂腐,很難求得各國君主的認可和採納。所以,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不是吃閉門羹就是被各國君主奉為上賓,敷衍了事。其主張很難推行。而且因其主張觸及部分當權者的利益,還招來各種厄運。所以,孔子的一生,報負遠大,推廣很難。最後只能開門授徒,辦起了教育。使儒家思想在中國廣為流傳,成為東方文化的核心部分。

  • 3 # 一點學堂

    孔子是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譽為“萬世師表”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幾千年來孔子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

    孔子在他當時的歷史地位應該不高,應該就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文人,跟我們現在的名教授差不多。等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地位就跟走上神壇差不多了,成為全天下的當權者,乃至皇帝的老師,就是聖人神人了。

  • 4 # 幫得美

    那個時代的人是不認同孔子的,和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係,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忙的是打架,今天 我把你給滅了,明天可能你就又滅了我,哪還有心思去和你講道理,而鬼谷子的思想屬於法家了,當時就是崇尚的武力解決問題,爾虞我詐,看誰能看透誰,誰存在的時間就能長,所以當時的龐涓、孫臏等就大受歡迎!後來到了漢朝,局勢穩定了,政府需要的就是聽話的人了,而不是你天天想著怎麼推翻政府,因此這個時候的儒家就走向了高層,成為了正統思想!

  • 5 # 華繼善

    孔子學成的當年週遊列國的結果、都是用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最後嘆息而終矣;後在他(辭世)三百年後……人們才將他(一生)所學……普遍提上用場.在世間流傳至今。

  • 6 # 客泊

    孔子在當時,他就是最聞名遐邇的孔乙己的老師。孔乙己是某某孔子學院的民辦院長,只有億萬富翁的高才生才能進入,唯一的目標就是學而優則仕,出來都是響噹噹的公務員治理國家似魚得水。為了實現孔子當年的夢想,孔乙己不留餘地,光是每個字有五種寫法就研究出一種獨特的速成程式。他還聽說,一個人的大腦在人的一生中只開發了百分之五,孔乙己正為此不知如何面對恩師?

  • 7 # 流芒流

    困於陳蔡,如喪家之犬。被迫子見南子。被懷疑誤會。小孩都欺負他!路不讓過。出題刁難他。各國國君不搭理他。吃沒的吃,住沒的住。到了絕境!

  • 8 # 藍色楊宗海

    孔子在當時,處於什麼處境?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孔子在當時乃一個名副其實的孤獨的聖者。他與當時社會的關係就似“油和水”的關係,欲融於其中,但始終格格不入。他的主張不被世俗所接納,但又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孔子極想有所作為,一次學生子貢問孔子:“我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裡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連連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孔子自稱“待賈者”,就是孔子求仕心理表現。所以“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遇到國君召見,孔子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孔子很自負,他曾對弟子說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事實上,孔子當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當過“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當過“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最大的“官”做到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他做事兢兢業業,取得很好的政績。

    孔子的思想是積極的入世思想,他周遊列國的目的,一是以宣傳禮治天下為己任,期待著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於天下;二是他也隨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與“禮”,希望統治者“為政以德”,實行德治。然而,他生不逢時,處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戰亂頻扔,各路諸侯想的是“稱霸”。舉個例子:一次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要尋問的是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而孔子的主張則是以禮治國,禮讓為國,兩人觀點格格不入。在這種大環境下,孔子的主張自然不被統治者所重視。孔子滿腹才華,回天乏術,最後也只能發出“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類的感嘆了。孔子為了恢復禮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 

    孔子的思想既不為上層社會所接納,也被下層人民所拋去。

    孔子輕視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在《論語》中有很多體現:如他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他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他培養學生,不是為了以後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

    由於孔子的思想脫離實際,在他流浪落魄時,楚國的狂人接輿不理他,長沮、桀溺的不贊同他的觀點,丈人更是直斥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孔子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孔子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是“道”,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是如果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從事低賤的職業;不合乎於道,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周遊列國後,一是專心執教,打破教育壟斷,開創私學。二是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縱觀孔子一生,是孜孜追求的一生。儘管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他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鬱郁不得志。但是,他的學說、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及為深遠的,被後世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萬世師表”。

  • 9 # 蘇東坡13556

    孔子在道家時代,當時主流思想是黃老學說,諸子百家時代思想自由,孔子只是無人問津的個人思想,無奈走自辦教學之路,因此得以推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原著,賈寶玉的酒宴上詠唱的《紅豆曲》有對映嗎?如果有,對映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