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buddha一

    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大了,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

    道德經我看過幾個版本和譯文,也聽過不同的講解,一般若不是心如止水難有收穫。更多的講天地之道,為人處世應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之道愚民,也並非全無道理,因為立場不一,理解不盡相同。

    三國演義講的是大爭之世,與道德經本意相去甚遠,但恰好是鮮明對比。

    爭與不爭,為與無為,相較而言不好說誰優誰劣。

    往大了說,七雄爭霸,楚漢之爭,曹魏篡漢,司馬篡魏,到後面五胡亂華,都是統治文化層次變遷的產物。從禮壞樂崩,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時,對統治者必須是聖賢之人的要求就瓦解了,鬼谷弟子下山之時,就決定了後世的征伐不斷。

  • 2 # 痛點歷史

    《道德經》是教科書,涵蓋了古人總結的中國智慧,中國哲學,如果讀懂了會在各方面得到幫助。《三國演義》是實戰,看看誰學習的智慧更實用,用生命,前途在做賭注。就像大學畢業了,走到自己的崗位。要用實踐結合自己原來所學的知識。

  • 3 # 北冥有漁D

    道德經屬於哲學類的教科書,而三國演義屬於小說,但是在三國裡面有好多地方都有道德經的影子,每個人的看法見解不同,所理解的內容也就不同

  • 4 # 莊生荒谷

    《道德經》和《三國演義》,一為哲學思想著作,一為古典戰爭小說。要從它們中間找到共同點,可以歸結到兩個人。

    《道德經》自然就是老子;《三國演義》人物眾多,我認為有一人在一個方面可以和老子相提並論,他就是眾所周知的蜀漢政治天才諸葛亮。

    我在另一篇小文裡曾經論述過這個問題。特意抄錄下來,請諸君批評斧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矛盾嗎?》

    不出門戶而知天下,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不矛盾。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諸葛亮隱居隆中而預言天下三分,後來竟然應驗。諸葛之術,鬼神莫測。

    諸葛亮一邊讀書,一邊躬耕,但大部分時間卻是到處調查諸侯情況。《演義》雲:“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內,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向。”何處可以駐軍,何處可以埋伏誘敵;哪些諸侯可以拉攏,哪些軍閥應該打擊消滅……這些軍政謀略,無不在諸葛亮的心中運籌帷幄,以圖有日軍權在手,決勝萬里。

    外人但知諸葛亮不出隆中而知天下,他實際在暗中做的卻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偉大事業。

    老子就更厲害了,“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決不是在吹牛,他身為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周室天下之書無所不讀,無一不精。他肯定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資訊網,蒐羅八方,廣知六合。見雲捲雲舒,曉風雨陰晴;地震將要發生,小動物會告訴他來龍去脈。“雞鴨牲口鬧,無雨井水渾……老鼠往外逃……”這些地震常識,我們一介庸人尚且知道,老子學究天人,焉能不知。

    聖人孔子拜見老子,被老子教訓了一翻。孔子並沒有生氣,他對弟子說:“老子猶龍……”我不知怎麼對付他,我根本抓不住他的弱點。

    真正的不出門戶而知天下是沒有的。“世人多愚,我復愚之。”俗人有目如盲,看不到聖賢隱藏的一面。

    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我們每個人就離聖人之道不遠了。

    尾聲: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天地之間,就像是在拉風箱。】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整個三國,是誰在拉風箱而鼓起天下大亂、諸侯大戰呢?丨

    詩仙有云: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英國大科學家牛頓說道:神是萬有引力及一切力量的第一推動力。

  • 5 # 文化壹壹

    關於《道德經》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是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的互相統一的關係。

    原因有以下幾點:

    1、《道德經》是一部理論至上的絕妙之書,他的思想,總體應該概括為理論教科書。特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用精妙絕倫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世間一切的處世方法,是人類一切行動的方法論。

    2、《三國演義》是一部實戰之書,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具體施行之書。他跟《道德經》表面看來沒有任何關聯,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兩者互為補充,前者是後者行動的指導思想,後者是前者實踐的具體真知。

    3、兩部書,一為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為小說中的名著之作。在實踐中,我們也要遵循這種規律,從書中汲取營養,從書中探求對生活的認知。

  • 6 # 杞人道一

    道德經用於戰爭,那將會比三十六計更形象生動,以柔克剛是可以肯定的!攻敵不備,出其不意,以弱勝強,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可以意料。如果三國演義加入道德經戰略,那精彩之處肯定不可勝數,人與人,國與國,事與事的精彩對碰將是五彩濱紛,奇不勝收!

    柔能克剛的前提是對敵情瞭如指掌,那怕敵方牢不可破,用老子的無有入無間之法(無為)就能洞察,洞察了就能抓住破綻,克敵制勝,制勝之法是順應自然之理(順其自然,上善策如水之隨形),因天,因地,因時,因人,因事而為如順風放火,順水推舟,無有不勝之理。

    毛澤東在井崗山革命戰爭用的就是老子兵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即使明白告訴敵人戰略,敵人也毫無辦法。後來代毛澤東帶兵的不懂道德經,以為兵來將當,水來土淹,不知這是剛法,在敵強我弱的形勢那有不敗之理。所以,井崗山四次被圍的鬥爭都很精彩,第五次不但不精彩,看了直認人吐血!

    我的結論是,道德經引入三國演義,其精彩和意義將是不可估量!

    道德經是中國自然哲學的具體應用哲理,處處可用,人人可行。老子說他的道很簡單,只是人們不信而已。道德經只有五千言,卻能包邏永珍,這是大道至簡使然。所以,凡是解釋太深澳的道德經最好別看,那是釋家在展其才華。

  • 7 # 濮淮布衣

    《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道家思想著作,在中國歷史上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並駕齊軀,是中國曆代王朝治世治亂寶典。天下大亂來收拾亂局的必是道家,維持天下太平的必用儒家。凡道儒之術用的不好的,有偏頗的天下亂。《三國演義》是一部以三國曆史為底本的演義小說。兩者相遇會怎麼樣?《道德經》無疑是老師是三國眾多英雄們學習的葵花寶典。我們先看一下三國,他正處於儒學漸衰傳統思想被打破,新思潮興起的變革時代。其中代表人物曹操,諸葛亮都是儒道雙修集大成者。歷史把二人定成法家代表。其實法家來自道家。諸葛亮雖然儒道雙修,但後來儒家激進思想佔了上風。連年用兵國困民乏,蜀國敗。平衡被打破更像道家的司馬家便一統天下。恬淡用兵,於民休息,畜力待發是魏國成功的原因,也是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同時也是道家思想執行,與放棄兩種結果。

  • 8 # 淏東

    這個問題剛剛看到,起初還覺得挺奇怪的。道德經理是有人物的那就是老子。這是中國的先賢、先哲。我們不妨把道德經當中的老子當做一個人格化的歷史人物去看待。既然是歷史人物,三國又是英雄輩出的時代。

    來一場風雲際會可好?老子閱盡了周室的藏書,騎青牛往西走,出函谷關那麼就到了陝西了。說不定很快就可以到長安了。長安是曹操控制的地盤。你說老子和曹操要是見了面,他們會聊什麼?曹操問老子,你可見過大海?水何澹澹,曹操執朔吟唱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邀請老子檢閱軍隊,看我部下人馬是否雄壯?老子跟曹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結果曹操一頭霧水。你想啊,三國時候是一個風雲激盪的時代,天下大亂逐鹿中原。

    曹操絕對不會像秦國當年尹喜一樣,問他要一篇墨寶。那樣的話,就不會有道德經的留傳於世了。以老子的治國理念,小國寡民倒是挺符合三國鼎立的時代。曾經,看過一個英文版的三國演義,裡面的翻譯把三國叫:three kingdom。這個倒是特別符合老子道德經當中的,小國寡民。然而,曹孟德想的是一統天下。天下英雄唯使君君與曹耳。

    老子理解不了曹孟德,老子對曹操說上善若水,無為而治。曹操對老子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實在是聊的不投機。曹操說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老子遂騎青牛西去。至於是不是去到西方,然後去交了基督,還是交了佛陀,就不知道了,這個真的有待可考。

    大爭之世,用無為之治。這樣的治國方略和治國哲學,顯然是不太符合的。老子講的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都三生萬物了。這個過程可逆嗎?老子是要絕聖棄智的。老子的時代,沒有多少人口。打仗也沒有那麼慘烈,那個時候,還是周天子的天下。雖說春秋無義戰,但打的還是自家人,都是一個家長,一家子人。三國的戰爭自然就不一樣了,要說老子和誰能聊到一塊兒去,我估計他跟劉備跟孫權都聊不到一塊去。孫權劉備同樣是入世。

    我覺得他可以和襄陽的這些士族集團倒是挺合得來。@王立群 @王立群 @王立群 @王東嶽物演通論 比如說,仙風道骨的水鏡子先生、孟公威、崔洲平,說不定還有諸葛亮的老丈人。然後,在劉備曾經去三顧茅廬經過的 竹林精舍,唱一曲“往昔日千載皆入話,鷹揚偉獵冠武臣。平生惟有天下志,至今誰肯論英雄”一醉方休。若劉備,偶遇到老子,請老子出山,老子絕對不會答應的,就算眼淚流乾了。

    那麼在這條路上,老子是很難再遇到孫權的。路線好像不太對,沒在一個地盤上。

    哲人對英雄,不是同一個世界的。哲人令人敬佩,英雄令人愛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你的紫砂壺有什麼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