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若怡然自得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孩子理解時間的存在並培養他的時間觀念

    沙漏:沙漏是教不認識數字的寶寶理解“時間”存在的最好的工具。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做個沙漏,在透明容器中裝上細沙,在容器下面開一個小孔,把容器放在有底託的小支架上。

    鬧鐘:透過鬧鐘定時讓寶寶更清晰地感知時間。為上幼兒園的寶寶設定鬧鐘,讓孩子養成早上按時起床的好習慣。

    月曆:使用數字大而清楚,每天都有一方格可供記事的月曆,教寶寶認知月、星期、昨天、明天。

    可以教孩子學會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分為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時段,再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由於是自己制訂、自己做主的,孩子往往能夠積極主動地執行。即使暫時忘記了,經過大人的提醒,“寶寶,現在幾點鐘了?”“現在該做什麼事情了”?他會很不好意思,“對哦,差點忘記了”,趕緊自覺執行計劃表的內容。孩子自己制訂計劃表,能夠讓他明白時間的重要性,計劃好的事情要按時完成,否則後面的計劃就無法完成。制定計劃表,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珍惜時間。

    參照時間表規律生活

    有了“時間”這根無形的指揮棒,可以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孩子也比以前更“聽話”了,做事也不會那麼磨蹭了。以前孩子做事也許總是愛拖拉磨蹭,引入“時間”後,只要孩子想故意磨蹭,家長就可以指指牆上的時鐘,或者問他現在幾點幾分了,孩子就會明確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至於起床、刷牙、洗臉、吃飯這類每天必做的事情家長也不用再反覆催促了,孩子會乖乖聽“時間”的指揮了。用規律生活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需要家長的身體力行,如果家長本身的生活就沒有規律,孩子在認識時間、遵守時間方面就會無所適從。只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才能使幼兒對“時間”這個抽象概念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如果剛開始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在做某件事情前家長要和孩子約定好時間,先約法三章,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親子關係危機。由於都是事先約定好的,到了約定的時間,就一定要遵守約定。可能剛開始孩子會耍賴,家長可以事先承諾:如果遵守約定,將會得到一定的獎勵。有了獎勵的刺激,孩子會更認真地遵守約定。例如看電視或DVD,約定好這個節目結束或看20分鐘,等到時間到了或演完,讓孩子自己關閉電視機。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比賽“遵守約定”,互相監督。不管是誰,沒有遵守時間的,就要受到一點小懲罰,而遵守約定的人可以得到獎勵。有了比賽這一動力,孩子會積極爭取勝利,遵守約定就在遊戲中做到了。

     

  • 2 # 在豫安徽人

     幼兒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必要的。當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也許會更規矩些。當寶寶有一些要求時,媽媽經常告訴他“吃過午飯”、或“等爸爸回來”“午睡之後”等等以作為時間的概念。因為這樣寶寶就立刻聽懂了,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應諾的時間有準備去做某事。這是幼兒的時間概念,因為孩子不認識鐘錶,也不懂得幾點是什麼意思。

      掌握時間概念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重要基礎,良好的時間觀念對於幼兒適應集體生活以及未來的學校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應該從小開始,甚至可以從母親懷孕開始,一直培養到成年,但各年齡階段的培養要求和方式不同,在3歲前早期教育階段就要抓緊培養。在此之中,規律的生活十分重要。

      胎兒期:孕婦應讓胎兒在胎內的生活有規律,首先自己的生活就要有規律。按時進餐、睡眠、工作、學習、休息、娛樂、散步等,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就可以給胎兒以積極的感應時間。

      初生到1歲:新生兒出生1個月後對新環境逐步適應,就會隨母親為他的生活安排而產生了初步的時間觀念,養成按時睡眠,按時吃奶,按時要人抱起逗樂,而逐步在新環境中調節好生理節律,使“生物鐘”按時走。隨著月齡的增長,嬰兒也逐步感知時間的概念,到了吃奶的時間會哭著表示肚餓了,吃完奶後間隔一定的時間排出尿,會哭著要母親調換尿布。當他睡足、吃飯以後就哭著要求母親抱起逗樂,玩累了就會在規定的時間自動入睡。若是母親沒有時間觀念,不按規定時間安排嬰兒的生活,嬰兒的生活混亂,就不可能對時間建立條件反射,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1歲至2歲:這時期孩子的動作發展已能自由行走,雙手會做點小事情,並能用簡單的詞來補充動作的不足表示自己的心願。父母可以指示他用動作和語言來培養時間觀念。例如:每到清晨醒後,孩子會爬起來要求起床、穿衣;隨後指著毛巾要洗臉、洗手;走到桌邊要吃早餐。到了時間要上託兒所,母親上班了會揮手錶示再見,晚上累了會走到床邊要睡覺。這種時間觀念形成後,孩子會逐步變得不需成人每次教,而自然的會去做,以後就會養成做事遵守時間,不拖拉的好習慣。

      要給寶寶固定睡覺時間,睡覺的時間越固定,孩子們越容易執行。但因為小寶寶的時間概念尚不清晰,所以固定的睡覺準備活動較易使孩子想到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比如:“動畫片結束了,寶寶就該上床睡覺了。”比較適宜的準備活動是讀書、講故事或者聽音樂。切忌睡前做劇烈活動,比如用枕頭打仗或玩球讓孩子更興奮。記住:一旦給孩子規定好上床睡覺的時間就不要改變。不要把“天黑了”當作孩子上床睡覺的標準,因為夏天白天很長,這種說法會引起麻煩。

      2歲到3歲:孩子已能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時應該讓他接受時間刺激來鍛鍊他的語言能力。例如:教孩子每天早上7點鐘按時起床、7點半吃早點,8點鐘上託兒所,下午4點或5點接他回家,6點或6點半吃晚飯,晚上8點半上床睡覺。這時可以給孩子做一個玩具鍾,雖然孩子還不能識太多的數字,但可每天教他撥動指標轉動到一定的位置來表示當時活動的時間,使他逐步感知時間,懂得按時作息。此外還要幫助孩子嚴格遵守時間。如畫圖、玩玩具、做遊戲等都要按時進行,按時結束。從小要養成守時、遵時、惜時、對時間有緊迫感。因為時間不抓緊一鬆懈就會拖長,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應做的事。孩子思想上有了時間觀念就不會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總有一種說法,自律的人生是多麼的牛掰,但很多人會覺得:自律看上去這麼難,想培養孩子要從何入手啊?

    其實換個詞,你就會覺得並沒有那麼難了:自我管理。也就是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事情,並長久的堅持下去,直到成為習慣。

    ‍做好管理時間,先要認識時間

    ‍“都八點了,怎麼還沒有起床啊,要遲到了”“你在怎麼還在磨嘰,再不出門就來不及了”“只能再玩5分鐘”這樣的催促我們經常聽到,並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

    可 ,8點不起床就要遲到了 ?5分鐘是多久?為什麼現在不出門就來不及了?任媽媽們咆哮,可還是其實是不能夠理解的。很多家長總說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但沒有意識到,其實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培養時間觀念。

    為了教孩子“認識時間”,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家裡掛上大掛鐘或者帶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小鬧鐘,讓孩子對時間有概念上的理解,知道能夠理解5分鐘、10分鐘長針要走幾格。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平時強調時間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不要說“快點”“再過一會”,而是要具體告訴他“我再給你5分鐘”“長針走到幾”對於更小的、對數字沒有認知的孩子,用更直觀的小沙漏都是可以的。

    在這種認識時間、感知時間的氛圍中,讓孩子試著安排自己的事情,每天不用家長們催,也能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

    做好預期管理,才能實現自我管理

    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第二個重點是:要給孩子做好預期管理。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帶孩子的早晨是這樣的,三番五次叫孩子起床、看著他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洗漱、吃飯、出門。越是急催,他就越是磨蹭,結果是越催越急、越急越亂。

    可遲和早的標準,往往都是家長根據自己的情況,說開始就開始,要求結束就結束,這樣孩子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提前給他做好預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睡前講故事,很多媽媽都會說,每天晚上睡覺前我給孩子講故事,總是會陷入講完一個又要講一個的死迴圈中,最後總是以孩子的大哭大鬧不依不饒告終。

    但是我們家就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因為在講故事之前,我就會先和他約定好,你今天想聽幾個故事呀。一般孩子總會要求講很多很多,比如5個、10個,這個時候,我就會先把他的預期降低,告訴他我只能講兩個故事,同時也會給他個說服我的機會,討價還價之後,再假裝妥協,告訴他會給他講三個故事。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非常高興啦。

    這個過程即幫孩子做好了預期建設,也讓他明白了,這個世界不是什麼都是由你說了算的,不是什麼要求都能夠被無限的滿足,也是讓他明確界限感存在的一種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要求孩子做到為驕傲,要求他懂事,要求他遵守秩序、要求他明白事理·······

    但很多時候,孩子什麼樣子的、怎麼做的,都不在於家長告訴他什麼,而是取決於我們在用怎樣的行為引導他、影響他。

    這些事情往小了說,決定了你帶孩子有多累,以後會不會陪他寫作業寫到“雞飛狗跳”,往大了講,更決定了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競爭力。

    在我看來,自律也是能讓孩子、讓自己不斷變好的內在驅動力。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 3 # 生活若怡然自得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孩子理解時間的存在並培養他的時間觀念

    沙漏:沙漏是教不認識數字的寶寶理解“時間”存在的最好的工具。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做個沙漏,在透明容器中裝上細沙,在容器下面開一個小孔,把容器放在有底託的小支架上。

    鬧鐘:透過鬧鐘定時讓寶寶更清晰地感知時間。為上幼兒園的寶寶設定鬧鐘,讓孩子養成早上按時起床的好習慣。

    月曆:使用數字大而清楚,每天都有一方格可供記事的月曆,教寶寶認知月、星期、昨天、明天。

    可以教孩子學會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分為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時段,再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由於是自己制訂、自己做主的,孩子往往能夠積極主動地執行。即使暫時忘記了,經過大人的提醒,“寶寶,現在幾點鐘了?”“現在該做什麼事情了”?他會很不好意思,“對哦,差點忘記了”,趕緊自覺執行計劃表的內容。孩子自己制訂計劃表,能夠讓他明白時間的重要性,計劃好的事情要按時完成,否則後面的計劃就無法完成。制定計劃表,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珍惜時間。

    參照時間表規律生活

    有了“時間”這根無形的指揮棒,可以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孩子也比以前更“聽話”了,做事也不會那麼磨蹭了。以前孩子做事也許總是愛拖拉磨蹭,引入“時間”後,只要孩子想故意磨蹭,家長就可以指指牆上的時鐘,或者問他現在幾點幾分了,孩子就會明確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至於起床、刷牙、洗臉、吃飯這類每天必做的事情家長也不用再反覆催促了,孩子會乖乖聽“時間”的指揮了。用規律生活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需要家長的身體力行,如果家長本身的生活就沒有規律,孩子在認識時間、遵守時間方面就會無所適從。只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才能使幼兒對“時間”這個抽象概念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如果剛開始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在做某件事情前家長要和孩子約定好時間,先約法三章,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親子關係危機。由於都是事先約定好的,到了約定的時間,就一定要遵守約定。可能剛開始孩子會耍賴,家長可以事先承諾:如果遵守約定,將會得到一定的獎勵。有了獎勵的刺激,孩子會更認真地遵守約定。例如看電視或DVD,約定好這個節目結束或看20分鐘,等到時間到了或演完,讓孩子自己關閉電視機。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比賽“遵守約定”,互相監督。不管是誰,沒有遵守時間的,就要受到一點小懲罰,而遵守約定的人可以得到獎勵。有了比賽這一動力,孩子會積極爭取勝利,遵守約定就在遊戲中做到了。

     

  • 4 # 在豫安徽人

     幼兒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必要的。當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也許會更規矩些。當寶寶有一些要求時,媽媽經常告訴他“吃過午飯”、或“等爸爸回來”“午睡之後”等等以作為時間的概念。因為這樣寶寶就立刻聽懂了,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應諾的時間有準備去做某事。這是幼兒的時間概念,因為孩子不認識鐘錶,也不懂得幾點是什麼意思。

      掌握時間概念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重要基礎,良好的時間觀念對於幼兒適應集體生活以及未來的學校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應該從小開始,甚至可以從母親懷孕開始,一直培養到成年,但各年齡階段的培養要求和方式不同,在3歲前早期教育階段就要抓緊培養。在此之中,規律的生活十分重要。

      胎兒期:孕婦應讓胎兒在胎內的生活有規律,首先自己的生活就要有規律。按時進餐、睡眠、工作、學習、休息、娛樂、散步等,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就可以給胎兒以積極的感應時間。

      初生到1歲:新生兒出生1個月後對新環境逐步適應,就會隨母親為他的生活安排而產生了初步的時間觀念,養成按時睡眠,按時吃奶,按時要人抱起逗樂,而逐步在新環境中調節好生理節律,使“生物鐘”按時走。隨著月齡的增長,嬰兒也逐步感知時間的概念,到了吃奶的時間會哭著表示肚餓了,吃完奶後間隔一定的時間排出尿,會哭著要母親調換尿布。當他睡足、吃飯以後就哭著要求母親抱起逗樂,玩累了就會在規定的時間自動入睡。若是母親沒有時間觀念,不按規定時間安排嬰兒的生活,嬰兒的生活混亂,就不可能對時間建立條件反射,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1歲至2歲:這時期孩子的動作發展已能自由行走,雙手會做點小事情,並能用簡單的詞來補充動作的不足表示自己的心願。父母可以指示他用動作和語言來培養時間觀念。例如:每到清晨醒後,孩子會爬起來要求起床、穿衣;隨後指著毛巾要洗臉、洗手;走到桌邊要吃早餐。到了時間要上託兒所,母親上班了會揮手錶示再見,晚上累了會走到床邊要睡覺。這種時間觀念形成後,孩子會逐步變得不需成人每次教,而自然的會去做,以後就會養成做事遵守時間,不拖拉的好習慣。

      要給寶寶固定睡覺時間,睡覺的時間越固定,孩子們越容易執行。但因為小寶寶的時間概念尚不清晰,所以固定的睡覺準備活動較易使孩子想到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比如:“動畫片結束了,寶寶就該上床睡覺了。”比較適宜的準備活動是讀書、講故事或者聽音樂。切忌睡前做劇烈活動,比如用枕頭打仗或玩球讓孩子更興奮。記住:一旦給孩子規定好上床睡覺的時間就不要改變。不要把“天黑了”當作孩子上床睡覺的標準,因為夏天白天很長,這種說法會引起麻煩。

      2歲到3歲:孩子已能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時應該讓他接受時間刺激來鍛鍊他的語言能力。例如:教孩子每天早上7點鐘按時起床、7點半吃早點,8點鐘上託兒所,下午4點或5點接他回家,6點或6點半吃晚飯,晚上8點半上床睡覺。這時可以給孩子做一個玩具鍾,雖然孩子還不能識太多的數字,但可每天教他撥動指標轉動到一定的位置來表示當時活動的時間,使他逐步感知時間,懂得按時作息。此外還要幫助孩子嚴格遵守時間。如畫圖、玩玩具、做遊戲等都要按時進行,按時結束。從小要養成守時、遵時、惜時、對時間有緊迫感。因為時間不抓緊一鬆懈就會拖長,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應做的事。孩子思想上有了時間觀念就不會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總有一種說法,自律的人生是多麼的牛掰,但很多人會覺得:自律看上去這麼難,想培養孩子要從何入手啊?

    其實換個詞,你就會覺得並沒有那麼難了:自我管理。也就是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事情,並長久的堅持下去,直到成為習慣。

    ‍做好管理時間,先要認識時間

    ‍“都八點了,怎麼還沒有起床啊,要遲到了”“你在怎麼還在磨嘰,再不出門就來不及了”“只能再玩5分鐘”這樣的催促我們經常聽到,並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

    可 ,8點不起床就要遲到了 ?5分鐘是多久?為什麼現在不出門就來不及了?任媽媽們咆哮,可還是其實是不能夠理解的。很多家長總說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但沒有意識到,其實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培養時間觀念。

    為了教孩子“認識時間”,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家裡掛上大掛鐘或者帶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小鬧鐘,讓孩子對時間有概念上的理解,知道能夠理解5分鐘、10分鐘長針要走幾格。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平時強調時間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不要說“快點”“再過一會”,而是要具體告訴他“我再給你5分鐘”“長針走到幾”對於更小的、對數字沒有認知的孩子,用更直觀的小沙漏都是可以的。

    在這種認識時間、感知時間的氛圍中,讓孩子試著安排自己的事情,每天不用家長們催,也能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

    做好預期管理,才能實現自我管理

    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第二個重點是:要給孩子做好預期管理。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帶孩子的早晨是這樣的,三番五次叫孩子起床、看著他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洗漱、吃飯、出門。越是急催,他就越是磨蹭,結果是越催越急、越急越亂。

    可遲和早的標準,往往都是家長根據自己的情況,說開始就開始,要求結束就結束,這樣孩子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提前給他做好預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睡前講故事,很多媽媽都會說,每天晚上睡覺前我給孩子講故事,總是會陷入講完一個又要講一個的死迴圈中,最後總是以孩子的大哭大鬧不依不饒告終。

    但是我們家就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因為在講故事之前,我就會先和他約定好,你今天想聽幾個故事呀。一般孩子總會要求講很多很多,比如5個、10個,這個時候,我就會先把他的預期降低,告訴他我只能講兩個故事,同時也會給他個說服我的機會,討價還價之後,再假裝妥協,告訴他會給他講三個故事。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非常高興啦。

    這個過程即幫孩子做好了預期建設,也讓他明白了,這個世界不是什麼都是由你說了算的,不是什麼要求都能夠被無限的滿足,也是讓他明確界限感存在的一種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要求孩子做到為驕傲,要求他懂事,要求他遵守秩序、要求他明白事理·······

    但很多時候,孩子什麼樣子的、怎麼做的,都不在於家長告訴他什麼,而是取決於我們在用怎樣的行為引導他、影響他。

    這些事情往小了說,決定了你帶孩子有多累,以後會不會陪他寫作業寫到“雞飛狗跳”,往大了講,更決定了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競爭力。

    在我看來,自律也是能讓孩子、讓自己不斷變好的內在驅動力。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應該入選本賽季的最佳陣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