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叟雜談
-
2 # 多聞超人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出自王夫之的《後漢書·郡國志》,漢朝是強大的,尤其是軍事力量強大,歷代皇帝北擊匈奴,前赴後繼把匈奴人徹底驅逐到遙遠的西方!漢朝的軍事強大一直保持到王朝的滅亡,從漢武帝開始,東西兩漢全算上,漢朝幾乎在任何時期都能把外來的或者說外族的挑戰者統統打敗!就算東漢末年時三國亂世,曹操勢力單獨應對也能擊破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烏桓。這個烏桓的勢力也不是打醬油的,要是放到宋明之時,恐怕又是中原的心腹大患。
漢朝的強大從文景二帝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文景之治開始,到宣帝時實現昭宣中興,中間還經過了武帝創造了中華民族史上數個第一的雄才武略。可以說這個階段的漢朝是蓬勃向上的,然而帝位傳到漢元帝應該說漢朝的國運開始轉折了。呂思勉先生說:漢室盛衰,當以宣、元為界,也是認為宣帝在位及以前,朝政執行較好,處於興盛狀態,自元帝以後,宦官外戚競相專權,綱紀紊亂,國勢衰微。
漢元帝劉奭是西漢第八任皇帝,是漢宣帝的兒子,在位16年,享年42歲。《漢書·元帝紀》曾記載: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按史書記載來看元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寬厚溫雅的好人,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好人未必能做個好皇帝!史書說他:“柔仁好儒。”一個君主胸懷寬柔,主張行仁政,又能專研學問,應該是國家之福。但是漢元帝的寬柔最終表現為優柔寡斷、軟弱可欺,不能駕馭局勢。漢宣帝時以儒定人心,以法定刑名,霸王道雜之,以治理朝政國事。而當時還是太子的元帝獨愛儒學,認為儒學乃百家之宗,天下生靈,皆可入其中,至於百家,可盡附於儒學之下也。就上言建議宣帝宜用儒生多用道德教化。宣帝曾言:亂吾漢家天下者,必太子也!
宣帝臨終安排太子太傅蕭望之輔政,元帝即位後,對其格外倚重,多次宴見,探討治國方略。蕭望之建言: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制,必須予以糾正。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等人嫉恨,為此,弘恭、石顯向元帝報告說:蕭望之結黨營私,多次攻擊朝中大臣,企圖獨攬大權,建議召致廷尉,元帝初即位,不明白召致廷尉為下獄,當即批准了。蕭望之性情剛直,不能忍受入獄的羞辱,在家飲鴆自殺。在這個事件上,元帝對蕭望之的死負有責任,元帝的性格缺點更是暴露無遺。正是他耳根軟,缺乏主見,容易被宦官左右,聽信小人讒言而草率下詔。再者,事後他也只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任然對他們寵信如故。如此寬仁,實則是非不分,賞罰不明,使得宦官有恃無恐,日後更為放縱。
元帝特別寵信宦官,主要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只會一心忠於皇室。但這是一種錯覺,石顯之流其實頗擅長“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史丹、許嘉等外戚,並拉攏那些見風使舵的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出於對石顯的信任,元帝將朝政全部委託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彙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公卿以下無不畏懼他。石顯儼然一言九鼎,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一切聽任石顯說了算。石顯等人缺乏治國理政才能,心術不正,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成為貪腐的“大老虎”。據史料記載,石顯接受賞賜與賄賂的錢財總共超過一萬萬,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更可怕的是,在這個“大老虎”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欺上罔下,賄賂公行,奸佞得勢,正氣不暢。
如果說漢元帝糊塗,優柔寡斷、朝令夕改,不能分辨臣下的忠奸,還只是傷及表層,給漢朝致命一擊的是選了一個糟心的太子,元帝的太子就是有名的昏君漢成帝,他荒淫無道、 任用外戚,而且沒有子嗣,親手導致了西漢皇朝的轟然倒塌。所謂知子莫如父,漢元帝其實也看透了這個兒子沒出息,想換山陽王為太子,而從《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這個山陽王確實比太子要強不少,可是元帝在這個事情上也猶猶豫豫,最後也沒有廢掉太子。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漢,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元帝也願意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就以宮女王嬙配他為妻。這年五月,元帝去世,在位16年,葬於渭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這樣漢成帝的時代開始了,西漢也就加速滑向了崩潰!
-
3 # 君山話史
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的第一位皇后許平君所生,由於受到“獨尊儒術”的社會風氣熏習,自小便喜歡儒學。有一回,他跑去跟父親宣帝說:“父皇用法太深刻,還是多用一些儒生的好。”
漢宣帝厲聲道:“你懂什麼,帝國皇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雜之,怎麼可能單純以德治國呢,難不成還要搬周朝時的那套制度?你聽好了,世俗的迂儒不識時務,喜歡厚古薄今,搬弄一些‘名實’的概念,徒讓人眼花繚亂,其實根本不知所云。這種人,怎麼可以委以大任呢?”他又嘆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知子莫若父,明知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心裡又存一絲僥倖的想法。從指定繼承人這點看,宣帝不如武帝的堅決果斷。
公元前49年,漢宣帝病逝,劉奭繼承皇位,是為漢元帝。元帝沒有其父的才幹與魄力,說嚴重點,就是有點書呆子氣。他性情寬厚,這既是他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他不懂得統御之術,很快被幾個宦官玩得團團轉,開了宦官亂政之先河。
石顯是一名宦官。在漢宣帝時,他就掌管中樞機要,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元帝即位後,體弱多病,不能在政事上花費太多精力。由於石顯對於宮廷事務熟悉,而且沒有什麼背景,也沒有黨羽,值得信任,便放心地把大權交給他。凡是朝中事務,均由石顯轉呈,再交由元帝裁斷。
不過,漢元帝低估了石顯。石顯為人精明能幹,聰明過人,他利用皇帝信任的優勢,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便權傾朝野,文武百官,無不畏懼。權力導致腐敗,一旦大權在握,他便開始積極結黨營私,與宦官弘恭連同許氏、史氏外戚集團,沆瀣一氣。先後整垮蕭望之、周堪、張猛、京房等忠正之臣。
漢元帝在位共計十五年。這也是石顯把持朝政、呼風喚雨的十五年。雖然漢元帝崇尚儒學,多用儒士,但吏治敗壞到極點,多數官員與宦官集團狼狽為奸,黨同伐異。班固在《漢書》中挖苦元帝所用的儒臣“皆持祿保位,被阿諂之譏,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
大漢帝國的衰敗,也是從漢元帝開始的。
回覆列表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一個王朝的後期肯定是沒落的。而在漢宣帝之後,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到漢平帝,西漢王朝又延續了五六十年的時間,在很多的印象之中,彷彿這個時候的西漢是從強盛走向了沒落。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影視作品中的漢元帝
從文獻記載來,漢元帝的個人性格,的確是比較軟弱的。但是,從漢元帝以後,西漢王朝真的沒落了嗎?恐怕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先來說對外作戰的方面,就在漢元帝的後期,大將陳湯在西域建功立業,斬殺了匈奴一支的首領,將其首級送往長安,在給皇帝的上書之中,陳湯說出了這樣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當時,這並不是一句狂妄的口號。西漢王朝完全具備這個實力,當時根本沒有人膽敢招惹漢朝。招惹漢朝的結果必然導致滅頂之災。不僅在漢元帝的時期,漢元帝之後的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時期,漢朝始終牢牢地掌握著西域的控制權,匈奴也一直臣服於西漢。漢哀帝的時候,匈奴單于還親自到長安去朝見漢哀帝。
接著我們來說說國內,從漢元帝即位以後,一直到王莽奪取西漢王朝的政權,這五十多年間,西漢王朝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水旱災害,百姓們的生活大體也能過得去。雖說有貧富分化的情況,但是國內的矛盾並沒有達到要爆發的邊緣。甚至,相對於漢武帝晚年的亂象來說,西漢後期完全是天下太平。根本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起義之類的事情。西漢的墾田數量,人口數量,一直在上升。《漢書·食貨志》也說:“百姓貲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在中國古代,人口數量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西漢末年“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以至於章太炎把西漢末年稱為“家給人足,天下艾安”。日本學者內藤湖南也認為:“當時民政方面還是繼續宣帝以來的情況,並未因朝政的紊亂而受到直接影響……自宣帝以後直到元帝、成帝時期,民政仍正常進行,人民安居樂業。”
西漢後期的疆域
那麼,西漢王朝為什麼會滅亡呢?當然最直接的原因是王莽憑藉著王氏外戚的巨大勢力,奪取了西漢的政權,而不是因為階級矛盾激化而被推翻。同時,西漢後期,我們也看到很多對皇帝的批評聲音,這種批評的聲音並非是因為西漢後期的局面非常糟糕,而是因為西漢後期在儒生們看起來與經典中所描繪的理想社會之間還有著很大的距離。所以,他們會激烈的批評皇帝,甚至主張換皇帝來帶領大家實現經典中所描繪的盛況。王莽就是憑藉瞭如此巨大的民意才能夠順利奪取西漢的政權。當然王莽既然憑藉著要求變革的民意奪取了政權,王莽登基稱帝后,就要順應人們要求變革的願望。於是,王莽登基之後就搞了許多的變法。王莽的變法,完全不顧現實,一味地照搬經典。最終,王莽的改革把天下折騰到了水深火熱的局面。
王莽畫像
等到這個時候,人們拐回頭來看,覺著西漢後期的局面其實並不是那麼糟糕。所以,等到王莽失敗的時候,出現了人心思漢的局面,以至於各路豪傑紛紛打出了漢朝的旗號。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了西漢後期,其實並不是如人們想象的那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