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照邊關

    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一個很特殊的封建王朝,對比後來的唐宋元明清都是因為國弱而亡,只有兩漢是以國強而亡,而導致兩漢這種特殊亡國的原因有二,外戚和宦官

    外戚,就是皇上母親的孃家人,宦官顧名思義就是宮中的太監,這兩股勢力此消彼長,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子少母壯,尤其是在東漢時期,在東漢立國195年的歲月裡,17位帝王只有三個活過40歲的,其餘的都是很小繼位,又過早的完蛋,漢衝帝,漢靈帝,漢瘍帝等等,倒得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之時 朝廷無力征伐,於是對各地軍閥,好強又實行了州牧制度,允許各地豪強自行招兵買馬,鎮壓叛亂,這就造成了尾大不掉,軍閥割據的混亂時代開始。

    最終曹操勝出,但是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為了可以安心的對付南方,也為了使自己的後方穩定,在西征西戎,北征烏桓之後,把這些胡人全部內遷,與漢人雜居在一起,這就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後來魏明帝時,遼東鮮卑叛亂,司馬懿帥軍東征遼東,為了杜絕漢人豪強在當地支援胡人,於是把當地漢人豪強大多數遷入內地,致使遼東當地胡人進一步做大。

    後來司馬懿竊取曹氏江山,建立西晉,只是西晉後來爆發了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大大削弱了西晉的實力,致使再也無力鎮壓胡人,於是此時內地的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等這些胡人內外聯合,開始大肆的禍亂中原,致使北方大地的漢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難,將近200年之久。

  • 2 # 農村人打工路

    第一次騷亂

    185年3月,邊章、韓遂等以誅宦官為名,率數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徵之,不克,而邊章、韓遂等大盛,騷動天下。

    7月,靈帝罷免皇甫嵩。8月,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董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合諸郡步騎兵十餘萬,屯美陽(武功西北)。

    11月,韓遂亦進兵美陽,因諸多不利,退踞榆中,周慎率三萬人馬追擊,敗。其餘部討伐諸羌,敗,唯董卓全師而歸。

    第二次騷亂

    186年冬,韓遂殺邊章、伯玉、文侯,並其眾,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187年4月,涼州刺史耿鄙(當時涼州治所在漢陽郡即天水)率六郡兵,以治中程球為先鋒,討韓遂。耿鄙不聽傅燮的建議,急功近利,當大軍開到狄道時,韓遂用計使涼州軍發生叛亂,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反,與遂連和,程球、耿鄙先後被殺,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有漢陽王國,自號合眾將軍,皆與韓遂合,進圍漢陽,漢陽太守傅燮戰死。韓遂等共推王國為主,悉令領其眾。衰落階段,188年11月,王國圍陳倉,靈帝遣左將軍皇甫嵩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189年2月,王國圍陳倉八十餘日,不克,部眾疲敝,後為皇甫軍所破,此間皇甫嵩與董卓存隙。後韓遂等廢王國,劫閻忠,督統諸部。忠恥為眾所脅,病死。後諸部內鬥,時董卓入京,群雄割據,至官渡之戰後鍾繇任職長安,再無外勢力干擾西北事。

  • 3 # 張慌的小包子

    一、由“羌亂”向“羌禍”的惡化

    “羌亂”的問題來源於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向西疆開拓版圖,羌人賴以為生的牧場和有限的耕地被納入漢政府的屯田範圍,他們為了生存,對漢政府進行抗爭,產生了“羌亂”。漢武帝對“羌亂”採取了強硬的措施,他將羌人驅逐到塞外,不使其“亂禮儀之邦”,由此羌人居於塞外,保障了中原的安定。至西漢景帝時,為了對羌人分而制之,嘗試過把主動歸順的羌人部落遷徙的塞內的做法,在這個政策的引導下,中原向羌人打開了大門,“徙羌入內”成為了兩漢時期內地政權處理“羌亂”問題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羌族種人還較經常地自動內屬徙居塞內 ,流佈內郡。這就使得居住中原的羌人數量在東漢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接踵而來的就是紛紛攘攘的天下大亂。那麼在東漢年間,就出現了“中興以來 ,羌寇最盛 ,誅之不盡”的現象,至此,“羌亂”向“羌禍”惡化。

    二、原因探究

    1. 間接原因

    之所以能夠形成大規模的“羌禍”,必定是由於東漢時期羌人數量眾多,這就和上文所說的政府“徙羌內遷”的政策密不可分。從西漢景帝以來,羌人不斷內遷,在內遷之初,漢政府尚有能力對羌人進行管控,可隨著大批羌人內屬徙居內郡的風氣開啟,自古生活於“三河間”的羌族到東漢“眾羌內潰”前夕已廣泛分佈於隴右 、益州、河西、河內 ,並深入三輔、河東,對漢政府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出於民族的歸同感與種的親緣關係,每當塞外羌族向中原進攻時,已然內遷的羌族有不少自覺響應的,這就形成了對東漢內外夾擊之勢,例如公元77年東漢章帝建初二年,塞外羌與塞內羌相互聲援進行反漢,至不能節制之程度,那麼戰火勢必由邊邑延伸到內郡,“羌禍”一發不可收拾。永初年間及後的三次大規模的“眾羌內潰”正是在羌人內遷並大規模遍佈內郡的情況下發生的。

    因此,東漢“羌禍”不斷的間接原因為羌人大量內遷、遍佈內郡。

    2. 根本原因

    我們不能把“羌禍”一股腦地推到羌人身上,少數民族內遷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不是每一次都能引發震盪帶來災禍的,那麼“羌禍”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要將探究的目光集中在東漢政府身上。從經濟上看,羌族的“反漢”是弱小的被壓迫民族走投無路的選擇,羌族人民失去了耕地和牧場,必然會掀起反抗。從政治上看,內地統治者對內徙羌民的政治 壓迫十分嚴重,它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濫殺降羌,強行徵發等。《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為盧水胡所擊, 比銅鉗乃將其眾來依郡縣。種人頗有犯法者,臨羌長收系比銅鉗,而誅殺其種六七百人。”由此可見,政治高壓使羌人的生活處境十分艱難,政治迫害是導致羌人反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加之東漢時期,中央政權已經不再具備強有力的管控能力,對羌人的反抗和禍亂難以採取有效的鎮壓政策,那麼也就導致了羌人的反漢行為愈演愈烈。

    因此,東漢的“羌禍”並不能片面得歸咎於羌人,還要從當時的漢政府找原因,漢朝對羌人的經濟剝削和殘酷的政治壓迫最終引起了強烈的反彈,導致“羌禍”不絕。

  • 4 # 中外歷史傳奇

    羌族源自於“古羌”,原是古代西部遊牧部族的統稱。早在殷商時期,羌便為方國之一,常見於《易經》《詩經》和甲骨文中。《詩經》中商頌有言:“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可見羌族之古老。

    漢代羌族跟北匈奴南匈奴的情況類似,逐漸分成東羌和西羌。東羌進入中原居於塞內,與漢族通婚雜居,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卻散佈於西北、西南地區,保留了氏族社會的文化傳統。不過西羌從未停止過從西往東的遷徙過程。

    而涼州便是遷徙羌人的主要聚居地,隨著融合的加深以往在東方被漢民族逐步同化的情況並未出現,或者說極不明顯。反倒是涼州的漢人變得越來越像羌人,當地民風十分悍勇。而漢王朝也沒有什麼民族平等政策,反而由於文化上的優勢而歧視羌人和涼州人。這就造成了涼州等地漢羌之間有著深切的民族矛盾,這是其一。

    其二由於歧視和矛盾,加上去涼州官員確實存在較為普遍的對羌苛政,使得矛盾進一步加劇。羌族叛亂此起彼伏,西羌人和漢朝人互相殺戮,這種殺戮有加深了雙方的不信任感,越演越烈,最終導致了燒當之亂、先零之亂等“羌禍”發生。

    而這場“羌禍”斷斷續續持續了百多年,甚至在公元110年時漢廷甚至有了遷徙涼州漢人入關中,將涼州土地讓與羌人的打算,結果卻是涼州漢人不願意背井離鄉,反而有很多人加入羌族和漢朝官兵拼命。

    最後雖然否決了放棄涼州的提案,朝廷不得不繼續花費鉅額軍費與羌族作戰,使得社會矛盾逐漸嚴峻。直到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的出現,東漢王朝才穩定了西北局勢。

  • 5 # 傳奇歷史觀

    說是東漢朝廷導致羌亂恐怕不恰當,至少不完全是。我們應該說羌人爆發了爭取自己利益的起義。羌人與東漢的戰鬥幾乎貫穿了整個東漢的歷史。東漢時期漢人主要的作戰物件就是羌人,這一點與西漢不同,西漢主要是與匈奴作戰。東漢時期羌人起義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

    一、羌族部落的統一和內遷。尤其是燒當部落,統一了其他的羌族部落,並且從青海遷徙到了河湟地區。這一點得益於王莽時期以及東漢初年的軍閥混戰局面,給羌人的部落融合和內遷帶來機會。由於羌族自身的壯大和內遷,產生了和漢人爭奪利益的需求;二、漢人與羌人不斷爭奪生存空間,在漢羌雜居地帶,漢人往往佔據好的資源和地區,而讓羌人居住到深山裡。並且漢朝統治者往往向羌人徵收很重的賦稅,這主要是地方官員的行為。這一現象不僅僅在羌人生活的地區,在南方蠻族、山越生活的地區也是一樣的。所以整個東漢時期,蠻族,山越等也不斷反叛。

    東漢有很多與羌人作戰的名將,比如馬援 ,虞詡,段熲(jiong)。在羌人的威脅下東漢朝廷考慮過放棄對涼州的統治,正是虞詡勸朝廷不要這麼做,因為涼州是羌人的後背,河西地區,尤其是張掖,敦煌,酒泉當時基本上不在羌人勢力範圍內。如果漢朝放棄涼州就等於讓羌人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對中原產生威脅。

    馬援,虞詡等人對羌人的政策基本都是威懾加安撫,讓他們可以有一點的生存空間,他們就不至於造反。而還有一部分人則是以一種對抗的心態來處理羌人叛亂的問題。比如透過刺殺羌人部落首領,透過殲滅羌人有生力量讓他們不能反抗。段熲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不過東漢的主流思想還是對羌人進行安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借錢的借條怎樣寫才能避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