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記歷史
-
2 # 藍藍的天天好
和尚中有高手,老朱打天下多虧了和尚,給他住的吃的,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助他登基。也派了一個幫助朱棣登位打天下
-
3 # 聽濤說事
史料上並沒有朱元璋讓兒子帶和尚到封地去就藩的記載。但是明朝和僧人是有淵源的,包括老朱自己就做過和尚,在他打江山的過程中也曾多次得到僧人的相助。
老朱也曾確實給兒子的藩地派遣過高僧,《王文恪公筆記》中記載,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各位親王請求父皇挑選有道行的高僧,派到各個藩國,方便大家平時為皇后舉辦法事。
一是藩王們主動要求,來減輕老朱對他們的猜忌。二是秦、晉、燕、周諸王實力確實強大,老朱擔心他們圖謀篡位,皇太孫朱允炆難以制服,所以應他們的要求給藩王每人身邊派了一位高僧。
目的很明確,引導他們一心向善,當然還有監視他們舉動的作用。每年各位高僧都要向朝廷彙報各位藩王的所做所為。
但是從結果來看,老朱的這一做法卻事於願違。建文帝實行削藩以來,燕王朱棣正在為造不造反搖擺不定時,正是老朱給燕王派遣的那名高僧姚廣孝給他吃了顆定心丸,促使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篡位成功。
本身朱棣非常猶豫,他若舉兵,就相當於公開造反。而無論實力或是舉兵的名義,朝廷勝利的把握更大。
而這個姚廣孝一直勸說朱棣起兵,甚至還找了當年給自己占卜面相的袁珙,讓他們一同勸說朱棣。而就姚廣孝個人而言,他當時已經64歲,進入暮年的他其實已經沒什麼野心和大的抱負。
後來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允許姚廣孝還俗,並給他賞賜很多財物和美女。但他通通都拒絕了。他並不想要什麼高官厚祿,好像只為鼓動朱棣造反而存在的。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老朱防範來防範去,怎麼也想不到會是這麼個結果?你說這是不是天意呢?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史·姚廣孝傳》中,非常明確地記載了朱元璋在全國各地選拔和尚,以及把和尚派給各藩王的故事。
“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
第一段文字講的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在全國各地選拔那些通曉儒學的和尚,讓他們到禮部參與考試。如果他們的學識比較高,還會授予他們官職。《明史·姚廣孝傳》裡就講到,姚廣孝雖然學問不錯,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賜給他官職,而是賜給他一件僧袍,讓他回去了。
不過後來,高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去世的時候,朱元璋又選了一些高僧到藩國去,讓他們為高皇后“誦經薦福”。
(朱元璋劇照)
從這兩段文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最初之所以要在全國選拔通曉儒學的和尚,主要是緣於他的和尚情結。畢竟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他對和尚有一份特殊的情緣。他這樣做,是想向天下人表明,不要以為和尚都是沒用的,很多和尚還是飽讀詩書的。同時,他還想向天下人表明,不要以為和尚就是隻知道吃齋唸佛的,和尚也是可以積極入世的。這就為他曾經是和尚,後來卻參與殺人放火打天下,提供了佐證,讓他獲得江山的過程,更加理直氣壯。
後來高皇后去世以後,他把那些高僧們派到各藩地。《明史》上講得很清楚,是為了給去世的高皇后“誦經薦福”。讓和尚給去世的親人誦經祈福,這在古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其實並不奇怪。
不過,這裡有兩個問題讓人不解。第一個問題是:朱元璋要給他老婆馬皇后祈福,讓和尚們做就是了,為什麼一定要把這些和尚派到藩國去呢?第二個問題:《明史》中記載讓和尚給馬皇后祈福的事情,是放在《姚廣孝傳》裡。為什麼不放在別的地方,而偏偏要放在這裡呢?
我們說過,史書都是要講微言大義的,把什麼材料放在什麼地方,所體現的,其實就是一種微言大義。如果聯絡到和尚姚廣孝此後的作為,我們似乎就能明瞭朱元璋當初的用意,以及史書把這段材料放在這裡的用意了。
(姚廣孝劇照)
姚廣孝被朱元璋分配給朱棣以後,後來朱元璋去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中,姚廣孝是朱棣的第一謀士,他不但堅定了朱棣造反的信心,而且在朱棣發動戰爭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他出謀劃策,讓朱棣打了不少勝仗。
說姚廣孝堅定了朱棣造反的信心,是因為當初朱棣認為,自己造反不一定能夠成功,因為老百姓都是支援朝廷的。但是姚廣孝卻對朱棣說,我們出家人,講的是“天命”,不講“民心”。我已經看出來了,“天命”中你將榮登大寶當皇帝。同時,姚廣孝還找了一些和尚道士給朱棣算命,大家都一致認為,朱棣確實有當皇帝的“命”。也因此,姚廣孝促成朱棣舉起反旗。
說姚廣孝給朱棣出謀劃策,這一點確實不假。姚廣孝在戰爭期間給朱棣出的很多計策,其中最重要的那條計策,是讓朱棣放棄和朱允炆進行一城一池的爭奪,直接攻打南京城。姚廣孝認為,只要直接把南京城攻下來,當了皇帝以後,全國各地那些不服從的人,也都服從了,那些攻不下來的城市,也都不攻自破的。
朱棣採用了姚廣孝這個辦法,果然很快就打進南京,攻下了南京城。當朱允炆被宣佈“自焚而死”後,朱棣當了皇帝,果然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全國各地也都沒有再不服朱棣,要和朱棣拼死到底的城池了。
(朱棣劇照)
從姚廣孝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朱棣能夠當皇帝,姚廣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正是在姚廣孝的攛掇下,朱棣才敢起兵;也正是在姚廣孝的出謀劃策之下,朱棣才奪得了皇位。
看了姚廣孝的人生經歷,其實我們就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朱元璋把高僧們派給各藩王,除了讓高僧給馬皇后祈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高僧們能夠用自己的道行,影響藩王們,讓他們修身養性,安分守己,認真拱衛大明江山(打著給馬皇后祈福的口號,也是想用馬皇后來監督他們)。
可是,沒想到結果適得其反。姚廣孝不但不勸說朱棣修身養性,還積極攛掇朱棣造反,推翻朱允炆的江山。
顯然,《明史》把朱元璋選高僧就藩的文字放在姚廣孝的傳記裡,其諷刺意味是非常大的。
(參考資料:《明史·姚廣孝傳》)
-
5 # 隨風而逝1800
一看到和尚很多人會想到的是:朱元璋沒起義之前就是個和尚。朱元璋讓兒子帶和尚到封地去就藩,多數人認為是報恩,也一部分人說是去當保鏢,其實我更相信讓和尚去是為了傳播思想,鞏固統治。我們一起來看看對不對。
第一點為了報恩?離開京城到邊防重地去,若是報恩大可賜他良田百畝。和尚修行無慾無求,也不會在乎這些身外之物。所以說不是報恩也更不可能是遊山玩水。
第二點為了給他兒子當保鏢?我就想問問那時候每個和尚都是武林高手?不會吧。他兒子離京就藩,肯定會有自己的軍隊、親信和隨從。就算和尚是高手能以一抵十又或者說以一抵百都不是,說不定這和尚去了還要讓其他人保護他。
第三點傳播佛教思想,穩住人心。和尚文和武都不是最佳人選,但是為什麼還要多帶一個人增加負擔,那是因為朱元璋當過和尚,瞭解佛教思想知道用在什麼地方更合適。我們都聽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在邊塞重地想長治久安,要先改變他們的思想。
所以帶和尚去是為了傳播佛教思想,穩定人心,鞏固統治。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人來回答,主要是過於冷門,我個人查閱了一些資料,其中包括一些野史,都沒有相關的蛛絲馬跡。朱元璋的子嗣還算比較多,一生有二十多個兒子,這些兒子們都被封王封地。您題中提到了就藩,就藩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被封的藩王,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封地,封地即藩地。那麼朱元璋分封給自己兒子藩王時,會不會真的要求某個藩王帶和尚去就藩呢?既然歷史上沒有對此做過多交代,咱們就對此問題做一些猜測。
遁入空門討飯吃咱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草根皇帝,他不是靠唾手可得透過繼承製成為帝王,而是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市井小民,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天。其中在他困難時期有過做和尚的經歷,在哪個食不果腹,溫飽都難保障的封建社會,朱元璋同樣吃了這頓,看不見那頓。後來一場天災讓朱元璋父母雙亡,本來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家裡一貧如洗生存都開始無法保障。被逼無奈的朱元璋為了生存,只好上山進入一個小寺廟混口飯吃。
朱元璋的和尚情節朱元璋本來做個小和尚還能勉強維持生計,但誰知寺廟所在地也面臨了一場饑荒,當地百姓都沒有吃的,那還有心情燒香拜佛。寺廟沒有了信徒的供養,自然也就無法在正常運轉下去,寺廟裡的和尚不是神仙,他們也需要每日進食維持生命。寺廟斷了糧,和尚們就得雲遊出去化緣了,朱元璋自此開始了四處流浪居無定所的生活。
苦難的經歷那時候的朱元璋美其名曰云遊、化緣,這是好聽些高大上的包裝,其實說白了就是身穿上破僧袍,手上拿個缽,四處的乞討要飯吃。朱元璋的流浪乞討之路,讓他走遍了很多沒去過的地方,讓他看清了世間的冷暖,同時自己的思想和眼界也得到了昇華。俗話說沒經歷過就不曾有感悟,朱元璋這段和尚乞討路,改變了他對世界及人生的看法,為他日後打得天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帶和尚就藩的猜測以上咱們簡單介紹了下朱元璋的前期經歷,朱元璋苦難的和尚經歷,讓他對和尚這個“職業”認識很深,他可能認為這類人不管是在思想上,還實際生活中,都有著常人所不具備的素質。所以朱元璋將一個得道高僧配發給某個藩王,並協助這個藩王去治理封地,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