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軒老師談教育
-
2 # 回頭教育
被孤立了,這對孩子來說的確是一個很糟糕的體驗,如果處理不及時,被孤立者非常有可能出現極端的情況:強烈的報復行為或者更加自卑、甚至自殘。面對這種狀況,“解鈴還需繫鈴人”固然不錯,但是“心病還需心藥治”。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教師的適當介入、科學干預是必不可少的,這是教育者應有的職責和擔當。標本兼治,助被孤立學生走出困境,進一步鞏固班級的和諧穩定,考驗著老師的智慧。
如果班上某個學生被孤立了,老師您怎麼辦?@蘇州國際外語學校 陳惠芹:有我在,你永遠不會孤單!教師的立場會決定班級的輿論風向。作為班主任,首先需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打好預防針,防止出現這種孤立現象。如果真的出現有孩子被孤立,面對被孤立的孩子,我會明確地在全班面前堅定地告訴他(她):有我在,你永遠不會孤單!
@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第五中學 鄧霞:瞭解原因 對症下藥
孩子被孤立了,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找到原因,可以先問問班上的學生,發生了什麼,對他的印象怎樣;也可以向班上的科任老師,或是以前教過他的老師瞭解;也可以問問小孩的父母。找到原因後,從內外部環境進行改善,可從興趣入手,也許他更願意信任你。外部條件,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家長可以多帶他出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叫些小朋友來家裡玩,多些人更好;老師在學校多組織集體活動,讓其他小朋友主動找他玩。
@江蘇省南通師範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俞海軍:一個也不能少
首先,教師本人一定要樹立這樣的觀念:班上的每個孩子,都是應該關注到的,不會因為有一個孩子被孤立,就對其有消極的想法;其次,“解鈴還須繫鈴人”,教師要弄清孩子被孤立的原因,對症下藥。既要對被孤立的孩子進行促膝談心,又要讓其他更多的孩子知曉班集體的積極作用,逐步改變大家對被孤立方的看法,使其慢慢融入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最後,還可以與其家長取得聯絡溝通,共同研究對策,制定脫“孤”計劃,以便使其早日脫“孤”。
-
3 # 甲骨遊學
孩子社會性之培養,也就是「情商」,的確在孩子一生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比如,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大凡成績突出的科學家,他們幾乎都享受由良好人際關係而帶來的祝福,使之創造力倍增。
1、學校主要是培養智育的場所,而孩子的品格之培養則主要在家庭裡有不少父母抱有這樣的幻想,只要給孩子選一個好學校,一切的育兒煩惱都能解決。教育好比購物一般, 只要有足夠的Money, 這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錢能換來優良的「家教」嗎?錢能培養出優秀的品格嗎?
不妨看看教學經驗給我們的啟發:
在班級中,學生人數超過15人以上,教師將不得不採用「軍事化」的手段來管理課堂。換句話,老師沒有這麼多精力來關注你家孩子的獨特之處。
要讓這麼多孩子都能整齊劃一地學到東西,並能按照課標正常進行,老師能有多少精力去處理個體差異?如能完成教學目標,已經謝天謝地了。
然而,品格培養,是件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比如,時刻之陪伴,耳語之提醒,及時之歸正,這全部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細活,只能在家庭中,由父母來承擔。真的別幻想,自己的娃要別人去塑造。
若父母疏忽於此,孩子不知道如何說話,不明白如何與人「得體」相處,不清楚邊界在哪裡,那麼孩子在學校~這個小社會~必然會碰壁,結果是,傷心的可不止家長呀!
2、父母會在社會中「合宜」的處事,在家裡與配偶「和睦」生活,則孩子適應學校也較容易正所謂,上所行,下所效。
如果公司員工整天抱怨,給老闆提一堆問題,那麼不僅老闆會感到厭煩,與同事相處,也會出現困難。
提問題容易,不如拿出解決方案更能讓人欽佩。
與其推脫責任,說不是自己的工作範圍,不如靜心聆聽,發現問題的癥結,並伸出援手幫助別人,也許這樣更能讓人心服口服。
為對方增加價值,強如為自己攫取利益。
走出自我的困頓,關心周遭的需求,這才是真正會「為人處事」的表現。
同樣,在家庭中,不自私自利,而是為對方著想。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會行在人前。
這樣培養的「情商」,不僅質量好,而且得來全不費功夫,水到自然渠成的。
孩子看見父母的榜樣,他/她也會自然而然在社會中表現出平日所見所聞。
適應學校這個小社會,也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來。
-
4 # 浮塵微草
回答怎麼引導,還得先弄明白孩子在學校被孤立的原因。
一、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不願意同人交往,自己封閉,自己把自己孤立於群體之外。
二、孩子內心極為自卑,極度缺乏自信,覺得方方面面不如別人,不敢和同學交往,恐怕被恥笑。
三、孩子有某種令多數人討厭的缺點,同學們誰都不願與他交往,於是被孤立。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個同學,多嘴多舌愛說他人閒話,和大部分同學有了隔閡,結果被孤立。
四、家長過度呵護,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的一切行為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會與人交往。
五、一些家長喜歡採取“恐嚇威脅”的教育方式,或暴力手段,使得孩子變得極度膽小,不敢也不願和別的同學打交道。
六、有的孩子從小生長在幾乎封閉的環境中,極少與別的孩子接觸,性格變得孤僻,所以在集體生活中水土不服,難以從眾。
七、家長溺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足,“小霸王”或“小公主”難以與同學交往是不爭的事實,難以融入學校同學的圈子。
人是群居動物,社會是一個大集體,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很難在社會上“混出名堂”。 問題在孩子,根源在父母,那麼為人之父母,還真該在這一方面下功夫引導孩子。
首先,父母應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不合群的因素,比如內向、孤僻、自私、人際關係差等等。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範本,其作用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若有,應先有意識地從修正自身做起。因為父母本身也營造家庭環境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其次,做父母的一定要杜絕讓孩子不合群的錯誤的教育思想。如:不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或者給孩子灌輸“拈輕怕重、偷奸耍滑、斤斤計較”的思想;遇事貪圖小便宜、抱怨他人、推卸責任的思想。
第三、不要整天呆在家裡,讓孩子看繪本、看動畫片,教孩子認字、寫字、背詩。要增加戶外活動,讓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尤其是多接觸小朋友,自然就能學會如何與外界接觸。或者,搞好鄰里關係、親戚關係,多讓孩子串門、作客,這些都可增加孩子與人相處的閱歷。需要強調的是,做父母的一定要做“有心人”,注意細心觀察孩子在“社交中”的表現,一方面鼓勵,一方面引導;切不可只管大人之間開心地閒聊,而置孩子於“不聞不問”。
第四、給孩子積極創造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並給予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與人溝通的技巧;鼓勵孩子表現自己,培養孩子的大膽、開朗、自信的品格。
第五、多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合群”的缺點,然後幫助孩子逐步糾正,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集體環境。
願你的孩子能早日成為一個樂於與人交處、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
5 # 小鹿藝術社
這是屬於價值觀的問題~在這個雜亂的社會里~我們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或者事~孩子也是如此~那怎麼才能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前進呢~對於大人,對於孩子,這時候就要看家長怎麼引導~給孩子樹立怎麼的形象~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是絕對不會錯的
回覆列表
有時候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確實容易受到孤立,但是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最終能否融進孩子中間還是取決於孩子本身的性格和表現。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自信善良大方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更優秀,就會消除家庭背景到孩子的影響。
被孤立的原因之一是過於敏感。很多時候小孩子不會單單因為家庭背景特別被排斥,而是自己的過於敏感。有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些說話的孩子可能有口無心,但是家庭背景特殊的孩子就覺得是在影射自己,就會變得很敏感和自卑,這樣越來越不合群,感覺自己受到了孤立。
以前有個同學家裡條件很差,有時宿舍裡說到誰家困難了,窮了,她都會覺得是在說她,有時還會因為這些發生衝突,久而久之和舍友們都有了距離。培養孩子開朗自信、樂於助人的性格。家庭背景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孩子的性格卻可以培養。打小就培養孩子自信開朗的性格,教育ta不自卑不怯懦。經常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肯定,鼓勵ta多和別的小朋友接觸,不要刻意強化家庭背景。
鼓勵孩子比別人更優秀。在我們的現實中,對那些更方面表現優秀的人我們不自覺得會尊重,並且希望向人靠攏學習。誰也不願意和落後分子為伴,孩子們的相處也一樣。他們喜歡那些學習好,表現好的孩子,不喜歡與各方面都拖後腿的孩子在一起。
所以儘量讓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儘量優秀,這樣自然而然也就得到別的孩子的尊重和親近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總結:我們無法改變家庭背景,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好我們的孩子,讓ta做一個開朗自信、善良樂於助人的人,做一個個更優秀有吸引力的人,人格魅力是最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