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5048189038
-
2 # 臺城煙雨
"創業難,守業更難。"這一句十分經典且充滿哲理的話告訴人們,除了生活艱辛之外,不可或缺的還有一定的先決條件,方可選擇自己的路。相比較而言,打工的"領域"寬泛,種類繁多。總有自已的"立身之地"、"立命之所"。所欠缺的是,你一時半會兒是"混不出樣子來的,要麼你與眾不同!"
你都30了,方才考慮這一問題(注:並非"潑冷水"),是否稍嫌遲了一點?人們的印象中,正是"三十而立"該"小有成就"之時。不知是陰差陽錯耽誤了最好時光還是自身不足缺少條件無力實現。總之,要腳踏實地走好今後的路,實事求是地過好自己的日子。
-
3 # 曉哥生意經
1、打工還是創業與年齡沒有必然關係。
2、有創業夢想的人什麼年齡開始都可以。
3、喝了幾碗害人的雞湯就跟風創業不可取。
4、為了過一把老闆癮而創業不可取。
-
4 # 浩天創績商務
過了30歲,人考慮問題會變得現實起來,內心的焦灼感也會與日俱增,很多人會有自己的困惑:事業何時才能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是繼續打工工作下去,還是出來創業,追求自己的夢想?創業不是一時衝動,在此之前需要認真地回答自己幾個問題,最終再做出選擇。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來,全社會湧現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中年創業與青年草根創業有著不同的優勢與挑戰。中年繼續打工,感覺遇到了天花板,實現不了人生價值;選擇中年創業,又擔心失敗,害怕失去,真是進退兩難。
子曰:“三十而立”。而現在,很多人感覺卻是“三十而立不起”。
打工與創業各有優劣勢,到底存在怎樣的兩難困惑呢?
打工的好處,核心是“安全”,物質上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在精神壓力上也還可以釋放,工作不合適可以選擇調整,週末、節假日可以陪家人。打工的壞處,核心是“不能自主”,要看別人臉色行事,碰到民主些的,可以提提意見,碰到專制的,只能大事小事請示彙報,不能主導決策;沒有參與感、成就感,不能掌控工作,財富也有限,實現不了個人夢想和願望。
而創業的好處,核心是“自主”,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能獨立自主決策,充滿激情,實現人生夢想。創業的壞處,核心是“風險”,創業過程充滿艱辛、挫折、憂慮和痛苦,過去的人際關係都可能重組,精神壓力巨大,甚至破產,一無所有。
中年高管面臨選擇「到底要繼續打工還是創業」這個困惑時,你需要從內心問自己五個問題,也許就想明白了。
1.問題一:我是誰?
1942年,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第一次提出人格分類的概念,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到了20世紀中葉,「邁爾斯-布里格思個性分析指標(MBTI)」,把個性(也叫人格)分成16種類型。20世紀90年代,應用到了商業需求,基於FFM「大五」模型發展起來的各種人格測量,比如HOGAN領導力指標等,應用到了員工與管理人才的選拔與發展,世界500強的領先人才管理體系大都是基於這些系統去選拔和發展及任用人才。
人格相當一部分(大概50%)是由於基因造成的,是一出生便帶來的;另50%取決於後天環境的改造與影響,尤其是從出生到青春期階段的父母帶教家庭環境、老師教育學校環境、同學和玩伴環境,兒童所處的時代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行為模式影響很大。
優秀創業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質和驅動力,要有很強烈的進取心、抱負和夢想,才能不滿足現狀,長期艱苦奮鬥;要有很高的內在需求驅動力,才能充滿激情,一直向前;要有不服輸的個性,才能屢敗屢戰,度過層層難關;要有冒險精神,才有勇氣挑戰現狀,挑戰自己,不斷求新求變;要有戰略思維與創造性,才能洞察未來,抓住商機。
這些特質是基因與早期成長環境的產物,相對穩定,較難改變,除非碰到劇烈情感衝突或環境衝突。透過自身長期剋制的努力訓練,也是可以改變一部分的。當然,個性無好壞,關鍵看匹配在什麼型別的工作上。個性是兩面性的,同一種個性有時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個性發揮到某種程度是優點,當發揮過了以後也就成了缺點。
因此,需要問自己的第一問題是,我是誰?我的個性特質適合創業嗎?
2.問題二:我能做什麼?
中年轉型者需要透過以往多年的工作結果分析,什麼工作做的好,展現出的擅長能力是什麼?什麼工作做不好,驗證了哪些方面的能力缺陷?自己有獨擋一面負責過專案嗎?有在企業內部創業體驗嗎?是喜歡對外社交與客戶打交道,還是喜歡獨處思考與技術打交道呢?我們的能力是表現出了打江山的能力,還是體現出了守江山的能力?還是既能打江山,也能守江山呢?這些能力可以透過自我認識獲得,也可以透過他人的評價反饋獲得,還可以透過如DDI能力評鑑中心獲得更加客觀的自我能力評估。
比如,作為早期創業者,從0到1,從無到有,要打出一片天下,需要更多的是開拓與創造能力,要具有企業家創新能力、商業敏銳度和客戶需求導向的能力。規模發展後,要治理天下,要從1到3,就需要柳傳志說的領導要具備“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能力。
什麼叫能力?能力就是成功做成某件事的關鍵行為習慣。因此,每個崗位都可以制定出3-5項核心能力模型,每項能力又可以細化為4-6個關鍵行為動作,只要堅持長期訓練這些關鍵行為動作,你就可以訓練出某一項能力。能力是訓練實踐出來的,不是透過看書和培訓就可以真正學到的。
客觀清晰認識自己的優勢能力是哪些,弱勢能力是哪些,又要如何發展自身的能力?
3.問題三:我做過什麼?
人到30多歲,已經工作了近10年,做過各種不同型別的工作,需要客觀覆盤一下,過去做的都是些什麼型別的工作,是後臺與工人和機器打交道的生產製造,還是前臺與客戶、競爭對手打交道的銷售、拓展?是創新性的產品研發、品牌營銷,還是後臺管理性的人事、財務呢?哪些工作做的非常出色,績效成果非常優秀,展現出了特有的核心才幹?哪些工作做得不好,也工作得很不開心,觸碰到了自己個性與能力上的軟肋?
商業、管理、領導都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你的長期歷練已經基本驗證了你的天賦與能力。
4.問題四:我擁有什麼?
透過過去的工作積累,我擁有什麼資源呢?人脈關係、人才團隊、專案資源、資金實力等各種資源積累程度怎樣呢?哪些資源擁有,哪些資源缺乏?選擇的創業需要哪些資源,你如何準備?如果選擇轉型,你可承受的底線是什麼?都需要有個盤點和清晰的認識。
5.問題五:我處在什麼環境?
透過認識自己,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但也有很多時候是環境所逼,容不得內心客觀選擇。每個人一半是基因遺傳,一半是後天環境造就。人與環境的匹配關係,有以下四種。
在經濟下行的年代,不少企業就會不斷調整戰略和組織,甚至大量裁員降低成本,以挽救頹勢。企業環境所逼,作為員工要麼調整心態,適應所處的環境;要麼調整環境,去尋找適合自己優勢發揮的環境;還有一部分人尋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環境,那就自己去創造環境,有的與人合夥創業,有的自己去創業,有的選擇自由職業。
一般情況而言,中年轉型不要為轉而轉,不要趕熱潮,市場什麼熱就做什麼,不要從零開始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要優先轉自己熟悉的領域,能發揮自己核心才幹的領域。
如俞敏洪北大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校外做兼職受處分後辭職創立了新東方。也有人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不想去打工,也不想去創業,就花更多時間去做過去沒時間做的事,如去學習、修煉提升精神體驗,如陪伴父母和孩子,如去旅行、打Golf、戶外運動體驗等。
無論碰到什麼惡劣的環境,就像自然界萬物一樣,首先要的是活下來,要生存,調整心態,適應新環境。其次考慮的是發展,要走下去,成功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都會預先感知洞察到環境的變化,能在環境變化之前就果斷做出應變,「找死」還有50%活路的可能性,「等死」就真的死了,保持積極、正能量,要敢於挑戰現狀,挑戰自己,從新環境中找到新的自己。
到底是選擇“打工還是創業”呢?首先,透過內求,找到真實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核心才幹,找到自己這個階段內心的核心需求目的;其次,透過外觀,判斷自己現狀所處的環境,認清形勢與趨勢,確定必須要走、不得不走的路。
很多時候,人們存在痛苦的糾結、焦慮和困惑的根源是認不清自身條件,看不懂所處環境,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願失去。
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完美的都是想象的,正是因為不完美,才有存在與發展的可能。一旦選擇好,就要同時接受選擇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的心理準備,這樣才不會糾結、焦慮與困惑。
無論選擇“打工還是創業,抑或自由職業”,都要保持一個開放學習進取的態度,全力以赴的責任心。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有更多機會的選擇!
回覆列表
你都30歲的人了,你不知道是打工好還是創業好?沒有吃過豬肉還沒有看過豬跑?當下社會打工只要自己喜歡做的工作,選擇了就應該做下去,而且還要把它做得最好。你就會成長和進步,你就會被提拔和重用,你才會有錢。但是自主創業就不是那麼回事,你看別人掙錢多,但你不一定掙錢多?我想請問:自己創業你有什麼本事和能力?你有什麼管理方法和經驗?你有多少資本可以投入?想和做夢都不會成功,不信你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