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背影看世界

    秦孝公繼位以後,想恢復秦朝先人春秋五霸時的地位。所以在他的屬地之內,廣招人才。商鞅聽說了這個訊息,就趕往秦國,他認識的老朋友景蘭,正好是秦孝公的寵臣。

    第一面:商鞅談的是帝道治國。

    帝道治國就是用堯舜時期的帝制國法。也就是黃老學說。但是秦孝公不以為然。

    第二面:商鞅談的是王道治國。

    王道治國,講究以仁義禮智治國。秦孝公對此也不是很感興趣。

    第三面:商鞅談到霸道治國。

    商鞅提出了治秦九論。提到對以嚴峻刑法治國,對外擴張土地。秦孝公深以為然。

    於是商鞅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變法活動。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土地制度變化了,開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強了,什伍連坐,互相監督;貴族特權取消了,獎勵農耕,生產的糧食多也可以立功,優秀的農民可以揚眉吐氣;爵位等級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貴族,以戰功授獎,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國的軍隊從此變成虎狼之師。既然殺敵取勝可以帶來財富和地位,那不更好嗎?

    從此秦國走上了富強之國。

  • 2 # 種花家遊戲兔兒

    這個問題值得回答一下,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國情

    秦國經過秦獻公時期的長期和魏國的戰爭,秦國內憂外患面臨崩潰。前362年,秦獻公兒子秦孝公嬴渠梁繼位。當時黃河和殽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秦國在當時來說按照秦國的國力並不能算七雄之一。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華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賢令中指出:“秦國自秦厲共公之後接連幾代不得安寧,國家內憂外患,魏國趁機奪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諸侯們疏遠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賓客和群臣中誰能為秦國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便給予他高官、土地的賞賜。”這便給商鞅入秦提供了機遇。

    第二,商鞅入秦,三說秦孝公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釋出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透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透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圖在當今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第三,商鞅秦國廟堂舌戰群儒

    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華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商鞅勸秦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但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甘龍反駁說:“聖人不改變民俗來教育民眾,智者不改變已形成的法令來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教育民眾,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舊有制度來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商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禮制不同能統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稱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制。仿效過去的法度沒有過失,遵循已有的禮儀不會出現偏差。”商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發展就能不仿效過去的法度。商湯、周武王不沿襲過去的法度能夠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舊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議,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秦孝公十分贊同商鞅的觀點。

    第四,對秦孝公商鞅這對組合的看法

    之後的變法很多人都知道,這裡不再贅述 ,從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人的過程來看。秦孝公有伯樂之能,能慧眼識珠,他很明白秦國面臨的困難,他也明白秦國需要什麼樣子的變法。他能將國政舉國託於商鞅,可見其心胸和魄力是何等的不凡。而商鞅能說服秦孝公實現自己變法的夢想,首先可以肯定他是個有才能的人,人言公叔痤有識人之能,他在死前能給魏惠王進言不用商鞅就殺了商鞅,以免人才流落他國危及魏國霸業。可見商鞅之才確實足以拜將入相。

    很多人說商鞅透過秦孝公內臣景監才見到秦孝公,這做法不光明正大。個人認為,成大事不拘小節,換了普通人都會這樣做。

    可以這樣說,秦孝公和商鞅是在合適的時候遇到合適的人做了一件合適的事情。

  • 3 # 劉一千五

    商鞅(約前390年至前338年),姓公孫,名鞅。後封在商,故名商鞅。戰國時期衛華人。研究法家刑名學術成了專家。在魏國公叔痤手下打過工。公叔痤死後,失業之後,遵循"良臣擇主而事″的信條到了秦國。

    時值秦孝公欲恢復先祖秦穆公霸業,改善秦國沉痾不起,"諸侯卑秦"的疲憊國勢。孝公大志既立,便廣招人才,選用異能,圖強振興。商鞅就拜見孝公近侍景監,並請景監引見。

    秦孝公就召見商鞅。

    第一次,商鞅給秦孝公講說帝道。這是三皇五帝的雄才大略。講的口若懸河,聽的磕睡不斷。下課後,秦孝公罵了推薦人一頓,景監責怪商鞅不看火路,亂講一通。

    第二次,商鞅講王道。最切實地就是夏商周故事。講得秦孝公連打哈欠,昏昏欲罷。

    第三次,講霸王。春秋五霸,有秦穆公的份,秦孝公來勁了,不睡了,商鞅講了一天,孝公聽了一天,面有喜色。下課後對景監說你那個門人有點意思。

    第四次,連上幾天課,聽得秦孝公寢食俱忘,心旌盪漾。商鞍講的課恰好是一副好藥,能治久病不振的衰弱的秦國的積貧積弱的現實。這是"強國之術"。

    強國之術讓秦孝公倍感興奮,並且有能力在短期內取得成效。而霸道,王道,帝道顯然太高大上了。除非一個妄自菲薄的人,不知輕重頭腦發熱的人才去幹這種名不副實的事情。

    商鞅會說,秦孝公會聽。於是,要實現"強國之術″的各項主張和具體措施,就只能透過變法,才能達到目的,收到成果。

    於是,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

    數年之後,秦國自此崛起,虎視山東六國。

  • 4 # 小楊品史

    商鞅獲得秦孝公重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是透過霸道、治國強兵的策略獲得秦孝公的好感,開始主持變法;變法程序中,商鞅措施得當,隨著成效的不斷擴大,秦孝公也就逐漸重用商鞅;商鞅在戰場上指揮得當,俘虜魏軍主將公子昂,獲得商君稱號,遂成為重臣。

    一、商鞅三次試探,獲得秦孝公認可

    商鞅進入秦國後,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與秦孝公進行了三次對話。

    第一次,商鞅向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秦孝公聽得索然寡味;第二次,商鞅向秦孝公談孔孟的治國理念,秦孝公聽著聽著就呼呼大睡了;第三次,商鞅向秦孝公談霸道治國,談論富國強兵的策略,秦孝公大感興趣,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

    秦孝公會馬上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嗎?當然不會!變法事關重大,必先徵得朝廷重臣的同意才能順利施行。商鞅在朝堂上舌戰群臣,多次辯論,秦孝公才決定讓商鞅開始醞釀變法。

    二、商鞅變法逐步成功,秦孝公愈加倚重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試點;《墾草令》實施成功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左庶長之職(秦國官職共分二十級,左庶長為第十級,中層),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變法,效果斐然,秦國開始變得強大;太子事件平定後,商鞅升任大良造(第十六級,躋身高層),於公元前350年開始第二次變法。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華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

    官職的提升,可看出秦孝公對商鞅愈加重用。

    三、依靠戰功,獲得商君稱號,成為秦孝公左膀右臂

    戰國時期,大爭之世,各國戰爭不斷,要想成為國君的左膀右臂,非得有戰功不可,光靠耍嘴皮子是不成的。商鞅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不僅文能治國,馬上功夫也很厲害。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魏國壓制秦國東進的重要據點);

    公元前341年,商鞅率軍迎戰魏軍,俘虜主將公子昂,擊垮魏軍,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地,商鞅以軍功獲得商君稱號。

    商鞅升任大良造、獲得商君稱號,一半是因為變法成功,另一半是因為軍功卓著。

    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的商鞅,自然就博得了秦孝公的重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內有HPV病毒,服用伐昔洛韋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