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娥眉新月
-
2 # 禪解心語
透過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焦慮上,並透過資訊暗示,把他販賣的東西與緩解你的焦慮建立起邏輯關係,從而讓你掏錢購買。
-
3 # 知海心理
焦慮是人們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焦慮,而且會在多方面有焦慮的感覺。
販賣焦慮就是誇大化、泛化了這種感覺。
比如對女人說,現在追求瘦、追求美,追求年輕化,所以要拼命減肥,要一身好衣服,要學會化妝打扮自己,要趁著年輕對自己拼命好。於是好多女孩子、女人為了減肥買了各種產品,買衣服買化妝品做月光族,整容甚至會搭上相當大的風險。
誠然電視上演員明星,確實非常光鮮亮麗,長相差一些的往往泯然眾人,但其實放眼身邊,又有幾個人真的有那麼好的先天條件呢?演員明星首先長相的萬里挑一的,其次要瘦、要上鏡是他們的職業需要。他們對外在形象有焦慮是正常的,普通人的焦慮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帶動情緒導致。
誰又能說身邊勤快工作的,性格或爽朗或溫暖的普通人,不夠美呢?
對外在的、簡單易見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情緒,進行誇大,泛化推廣,就是販賣焦慮,這也漸漸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自知者明,要先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各種層面上的定位,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哪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那麼無論外面再賣什麼東西,都不會太過影響到自己的情緒了。
-
4 # 來自惠臨神境的作家
關於你的問題我覺得可以整合成兩個問題
第一,焦慮是如何販賣
(1)販賣比較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社會比較理論確認了人真是存在比較心理,類似於一種對自我概念和自我認識中的映象自我的功能所謂映象自我是指以人為鏡認識自己。
販賣成功的途徑是刻意誇大某些人的成功,再將他們與你做對比,讓你產生一種挫折感,激起焦慮的情緒。
日常媒體販賣大學生成功焦慮,別人22歲直博你還沒有畢業。
(2)販賣心理內容
伴隨人們對心理問題的瞭解越來越深刻,有一些關於心理學的運營出來了。
身體長不高是什麼造成的,自卑,是缺愛,是社交障礙導致的生理紊亂,是人格特徵導致的。喂喂,他們這麼說心理學越來越不像科學,一般這類人群都是非學院派出身,建議瞭解心理學還是與學院派出身瞭解,日常來講有點保障。
透過誇大心理問題的危害,你為什麼不成功,是你自卑。反過來也可以,成功人士擁有的幾大要素,社交障礙導致你不成功。
販賣心理內容這方面建議你認識事實,不要盲從學會接受的同時,也要學會懷疑。
(3)販賣恐懼和絕望
這個機制類似於恐怖片是日常性的追求,就算恐懼也要追,也要焦慮。
文字一般透過大量的負面資訊,刻意展現人性的陰暗面和社會的陰暗面,從而製造你活在地獄的假象。
比如,生而為人,我感到…作為華人…
第二,販賣的目的
從人格心理學中安娜弗洛伊德的焦慮理論,可以瞭解焦慮是一種人類的基本情緒,擁有永續性和不可自然消除性的性質。
情緒總是趨於平衡,你焦慮就會平衡焦慮。比如你看到別人直博了,你焦慮了,就買了它的學習課程,心理學課程。從而獲取利益
渴望成功,來學習吧只要9999,各種學習教程來一套,心理問題,買心理課程不,心理諮詢瞭解下。
通過了解他們的目的和內容,你可以理解焦慮是正常的,給予他們反饋是堅決不要的。而且主要是認識自己,需要自我認識深刻,不要容易被別人灌輸成功,焦慮,失敗各種各樣,他們只是為了獲取利益。
-
5 # 內觀心理成長
販賣焦慮是運用各種宣傳方式,不斷刺激、放大人們的焦慮感,製造緊張、害怕和恐慌,以此推動人們消費,這在本質上是利用人性,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是極其不道德的!
-
6 # 認識心理世界
明明生活越來越好,可是你卻越來越焦慮?明明應該享受人生,可你的心理壓力卻與日倍增?這一切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有人正在利用人類心理的弱點,對你販賣焦慮。
(1)焦慮是如何被“販賣”的目前來說,市面上販賣的焦慮主要有以下幾種
a.販賣成功
人都是有比較心理的,這背後是人類對資源佔有的本能。販賣成功就是透過刻意的誇大某些人的成功,再將他們與你進行對比,讓你產生一種挫敗感,進而感到焦慮。
b. 販賣心理需求
當代的華人,由於物質條件好了,從而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問題了。不關注不要緊,一關注嚇一跳,原來我有這麼多心理問題。
缺愛,自卑,社交障礙,內向等等,透過誇大這些問題的危害,來創造出了一個人內心的焦慮和恐慌,而在這種情緒下,這個人就更容易被騙了。
C.販賣恐懼和絕望
透過大量的負面資訊,刻意展現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從而製造出一種絕望的氣息,讓你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而根據心理學家霍夫蘭的理論,人們天生就有一種“恐懼訴求”,利用恐懼可以更好的傳播資訊,說服某人。
(2)販賣焦慮的目的
為什麼別人要販賣焦慮呢?當然這背後有他們的目的。從心理學角度上說,焦慮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具有永續性和不可自然消除的性質。
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他就會難受,會試圖尋找各種方法來緩解焦慮。而且此時由於情緒線上,往往智商是下線的,因此特別容易被騙。
--------------
-
7 # 安丶小北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焦慮引發了共同的體驗。心理諮詢認為:焦慮是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ps:此處所指的焦慮區別於臨床上的焦慮障礙,指普遍的焦慮情緒)
人類普遍存在以下幾種與焦慮有關的體驗:
分離/失去:
無論是人際上的分離還是物質上的失去都會給人帶來焦慮。
而現代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也發現,人們對損失存在著天生的恐懼,為了避免損失或挽回損失,人們甘冒風險。
孤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指出,人類透過與他人建立聯絡獲得成為自己的最初體驗的,當無人陪伴時,會因為害怕失去這種成為自身的體驗而焦慮,被社會接受、被他人喜歡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量,是因為可以阻止孤獨的靠近。
死亡:
人類是所有動物中能夠清楚意識到自己會死亡的生物,存在主義認為對於死亡的焦慮是人的普遍焦慮。
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會讓我們有一種不安全感。存在主義認為,對當前、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引發焦慮、阻礙幸福的原因之一。
但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真實的
真實的焦慮是面對真實壓力或危險時,產生的一些諸如擔心、害怕、坐立不安的體驗。但是,但我們每天面對的則更多是人為的“虛幻”的焦慮。
1.本我與自我的衝突:“別人眼中的成功”還是“自己心中的舒坦”
精神分析-動力學認為:自我沒法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時,這種矛盾感引發焦慮體驗。超我的標準主要來自父母和社會標準,比如高考選專業時“好找工作”vs“感興趣”,畢業後找工作“名企高薪”vs“ 真的喜歡”……
2.被強化的焦慮:年薪30W以下的人在北上廣活得下去麼?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指個體在環境的影響下,即使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也呈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比如:社交媒體透過反覆渲染“90後CEO一年收入100萬”、“年薪30W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極端案例讓打算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的年輕人膽戰心驚。
3.非理性認知:30歲沒結婚會孤獨終老麼?
認知行為理論(CBT)認為,認知扭曲、非理性思考也可能產生焦慮。比如周圍人、社交媒體傳達的“30歲的女人沒人要、比如你的身材體現你的階層……更是讓許多女性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艾爾的心理學錦囊
你好,真實的生活裡,我們本可以過的很好,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東西。販賣焦慮就是別人告訴你很多值得擔心的事情,讓你不得不開始思考要不要做那些事。
“沒有學區房就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不報課外輔導班孩子就要落後在起跑線上”“30歲的職場人就該晉升到中層職位,否則就是失敗的人生。”
這樣非黑即白的邏輯,過度簡化了生活的複雜性。沒有報班又如何?孩子真的教不好嗎?沒有達到中層崗位,但是我過的很開心不好嗎?
沒有某些東西並不會使人很難生活或失敗。販賣焦慮的都是想要透過某些理論引起你的焦慮,讓你去購買或者體驗一些東西。這在我看來是不道德的。
至於如何鑑別,主要看它是否是一種邏輯單一的理論,常見結構:沒有XXX我就XXX,販賣焦慮必然會具有很強的煽動性,在使你焦慮的同時給你指明一個方向,告訴你該如何如何做。
為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而焦慮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對於“販賣焦慮”這個詞,個人理解簡單來說就是銷售上常用的一個詞“痛點”。在銷售產品的時候,首先會對我們的客戶進行分析,尋找客戶的需求點也就是痛點在哪裡,抓住客戶的痛點順勢推銷產品。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給孩子報早教班的爸爸媽媽們都是因為這樣一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就是抓住了父母們的“痛點”。還有一些“販賣焦慮”的文章,其實也是抓住了讀者內心的痛點,引起讀者共鳴,增加閱讀轉發量,製造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