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拓者Vlog
-
2 # 大黃扯點歷史
我覺得原因有兩點。
其一,項羽的功績與地位足以進入本紀。秦末,陳勝首先起義,六國勢力紛紛復辟,但秦將章邯出山之後,迅速扭轉了頹勢,六國勢力紛紛遭到打擊。鉅鹿一戰,章邯和王離並非不能滅趙,而是引誘諸侯軍隊前來救援,圍城打援,企圖一戰定天下。而對於諸侯聯軍來說,只要消滅了章邯與王離,秦國就沒有可用的軍隊,秦國滅亡也就指日可待,因此可以說這一戰決定了天下大勢。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國仍然不能齊心合力,各自逡巡不前,都在觀望別國,不希望自己的實力受損,可以說如果沒有項羽的破釜沉舟毅然決戰,各諸侯國的下場就是被秦軍逐一擊破。項羽以少打多,九戰九勝,擒獲王離,逼降章邯,以一己之力將四十餘萬秦軍消滅,嚇得各諸侯參見項羽的時候都是跪著前行。可以說,推翻秦國基本就是由項羽這一戰的勝利而奠定的,至於劉邦先入關中,迫降子嬰,不過是撿了一個現成的便宜罷了。
而滅秦之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自稱西楚霸王,為諸侯之首,實際上他的地位就相當於春秋戰國時的周天子了,可以號令天下。項羽以如此大功及地位,入選本紀順理成章。
其二,隨著劉邦的地位水漲船高。首先,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肯定是要在本紀中出現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作為曾經冊封劉邦為漢王的項羽,作為劉邦爭奪天下最主要的對手,項羽的身份一定要和劉邦匹敵,這樣也能從側面襯托出劉邦的厲害。道理很簡單,項羽的地位越尊崇,越顯得劉邦建國之不易,形象之偉大,有一句話說的好“你的競爭對手決定了你的高度”,所以既然劉邦肯定要進入本紀,那麼他的競爭對手也要有相似的身份才行。
這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可以理解。
-
3 # 科學講談怪
大家好,下面就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本紀或簡稱紀,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與才能。
項羽本紀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透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都是帝王,事實上項羽並沒有成為帝王,司馬遷把他歸入帝王行列則表現了對項羽的敬佩和尊重。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按理說秦朝覆滅到大漢5年這之間的朝代應該是楚,而不是漢;首先秦朝終究是為項羽所滅,項羽殺子嬰後登基自封為西楚霸王(雖然尊楚懷王為義帝,卻是有名無實的傀儡);這時項羽所建立的“楚國”是由他分封的各諸侯國組成,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聯邦共和國”,都城則建立在彭城。
而劉邦的“漢王”同樣是被項羽所冊封,封地僅僅是巴蜀一帶的非富饒之地,所以在楚漢戰爭結束以前,漢只能算是楚的N分之一,而大楚朝相對來講是名正言順的,因此項羽也應作為皇帝列入《史記》;而現在的朝代年表裡之所以沒有楚,很有可能是漢朝的史官們礙於當權者的忌諱,或是為了討好當權者,才把楚從歷史上給抹了,再有,楚漢之爭時劉邦懼怕項羽的程度可以用談及色變來形容,再後來項羽自刎的很多年之後,劉邦與原項羽手下英布交戰,發現其所擺陣勢極似項羽,於是又一度陷入了曾經的緊張慌亂的情緒,可見劉漢一朝對於西楚霸王的忌諱是非常嚴重與深刻的。
簡而言之,項羽太強了。
-
4 # 孔晏平
項羽為什麼進入本紀,據《項羽本紀》所載: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本紀或簡稱紀,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
項羽本紀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司馬遷寫史記,有兩處例外,一是項羽入本紀,二是孔子入世家。
本紀是記述帝王的,世家是記述諸侯的
孔子沒有當過一天的諸侯,但後世尊他為素王,比諸侯還高。司馬遷的時候雖然還沒有確定這個說法,但司馬遷也認為孔子的功績非世家不能當。至於項羽入本紀,說:“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所以將他列入本紀,可算一個特例。陳涉則是又一個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謂“甕牖繩樞之子,隸之人”,起義後雖自立為王,但為時僅六個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為在秦王朝的嚴密統治下首先發難,的確是非常之功。司馬遷在這篇傳記的最後寫道:“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長的是,他在傳後全文引用了賈誼的《過秦論》來代替自己下贊文。這種不尋常的做法,更足以說明司馬遷所看重的是功業,而不以成敗論英雄。後來班固寫《漢書》,幾乎完全照搬《史記•陳涉世家》原文,並去掉“世家”的名稱,將陳涉與項籍合為一傳,為“列傳第一”,其貶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對歷史人物態度之不同,於此可見一斑。
《項羽本紀》透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都是帝王,事實上項羽並沒有成為帝王,司馬遷把他歸入帝王行列則表現了對項羽的敬佩和尊重。
-
5 # 不惑閒談
項羽進進本紀只見於《史記》中,是因為太史公對項羽推崇備至。
首先項羽本名叫項籍,字羽,被太史公尊稱為項羽,受其影響,天下人就只記得項羽而忽略了項籍。
項羽志大才疏、兇殘暴虐、剛愎自用,但他卻是中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巔峰。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先說秦末的農民起義,秦末的起義應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陳勝吳廣起義為起點,項梁戰死為終點,這個階段舊時六國貴族宗室藉助各路起義軍力量紛紛復國,而後討伐共同的敵人秦國,直到章邯大軍反攻殺死項梁。
第二個階段是項羽殺帥奪權直到分封天下諸王,這個階段是舊有秩序的覆滅和新秩序的建立。
項羽是第二個階段的主角,史記記載他小氣候無論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就是這樣一個項羽僅憑著自己的勇武,在項梁戰死兵權被奪的絕境中逆風翻盤,擊潰秦軍主力天下諸侯無不跪服。
項羽所能取得的成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個人英雄主義的極致!
太史公對個人英雄主義極其推崇,比如遊俠列傳刺客列傳中太史公對他們都極盡讚美,所以把項羽列入本紀之中,這也是《史記》最早無法流傳的原因之一。
到了後世,班固的漢書就將項羽放入了《陳勝項籍列傳》,這無疑是符合漢朝統治階層的需要。
回覆列表
本紀不是對人物身份的定位,而是在歷史中給人物的歷史定位。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有號有國,自成一朝,項羽在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影響力很大,與帝王一樣,不一定是帝王,推動了歷史程序。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可以看成他的解釋。他說:“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總結起來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項羽不和從前的帝王一樣,由繼承而來,而是個人從平民奮鬥最終得到(更加應該得到嘉獎),其次,他親率諸侯參與直接戰鬥顛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奪,稱號為“霸王”,這些都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基於以上原因,項羽該入本紀。也是司馬遷對他歷史地位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