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夜夢囈
-
2 # 戰情解碼
希特勒出任德國元首後,憑藉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狡黠的外交手段,使英法列強放鬆了對德國軍備的限制,於是在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訓練體系的支撐下,德軍裝備和規模在戰前得到了空前的擴充。
英法聯軍退守孤島後,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入侵蘇聯。德國及其盟友在前期總共投入了550萬的兵力,結果蘇德戰場成了二戰反法西斯歐洲部分的主戰場。在這場慘烈的大戰中,德國的實力被嚴重消耗,最終走向了滅亡。
不考慮其他戰爭物資儲備情況,假如一開始德軍能夠組織700萬兵力進攻蘇聯,德國是否能夠短時間取得對蘇作戰的勝利呢?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徹底消滅英法有生力量之前就進攻蘇聯本身就是一個戰略失誤。希特勒急於正面剛蘇聯的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1.覬覦蘇聯豐富的資源,尤其是糧食和原油;2.蘇聯是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格格不入,現在不消滅他,以後他壯大了就很難收拾了;3.可以和日本兩面夾擊蘇聯,戰勝之後可以形成軸心國防守縱深;4.英法聯軍退守海島,只要不把美國引來搞事,西線採取戰略防禦足矣;5.完成拿破崙未竟的事業,希特勒過於相信德軍的“閃電戰”。
現在來看除了第一點之外,其他幾點都不具備戰略眼光。在同蘇聯已經締結了和平條約而悍然發動入侵,是個重大的決策失誤,德國所需的資源完全可以透過其他渠道解決。比如,集中兵力奪取北非和地中海北岸戰場的勝利,進而由埃及和希臘兩個方向進軍中東。戰略上的失誤光靠兵力上加大投入是難以彌補的,這就好比拽著牛尾巴牽牛,使再大的力氣也難以駕馭。
希特勒嚴重低估蘇聯的戰爭潛力。蘇聯早在1937年就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取得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當年的工業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在戰爭末期,蘇聯每年生產各類作戰飛機4萬架,坦克三萬輛,大口徑炮12萬門和機槍15萬挺,這一資料已經遠超德國。另一方面,蘇聯有深遠的戰略縱深,蘇德戰場僅戰線長度就已達到了2300公里,即便初期再多投入兵力,也是泥牛入海。不可否認,當德軍投入700萬的兵力時,攻擊的速度和規模都會擴大,德軍的前期優勢也會進一步擴大,但是即便德軍成功拿下莫斯科,他也不可能吞下整個蘇聯。一個莫斯科倒下了,還會有下一個“莫斯科”保衛戰打響,戰爭的形勢只會變得更加膠著,最終蘇聯廣袤的領土註定會讓德軍深深陷入持久戰的泥沼之中。
綜上所述,東線戰役本就是一場錯誤的戰鬥,兵力的增加或許會改變戰術上的態勢,但永遠無法更改戰略上的失敗。如果希特勒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繼續與蘇聯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趁美國介入前,持續全力進攻英國本土及英屬殖民地,消滅英國的有生力量,毀滅其戰爭儲備,我想二戰的歷史可能會被改寫。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應該是敗的更快,戰爭勝負並不完全是人數決定的,開戰,涉及到的是整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人數,僅僅是一方面。
希特勒為了準備這個巴巴羅薩計劃,動用了550萬德軍,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這個數目已經足夠龐大了。蘇德戰爭初期,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進了600公里,然而,距離莫斯科最近的時候,兵敗莫斯科,緊隨其後又敗倒在了斯大林格勒。
700萬和550萬相差的不止是人數
700萬德軍和550萬相比,從數字上看,是150萬人。而這150萬人帶來的是150萬人的後勤補給,簡單來說就是這150萬人所需要的吃喝、彈藥、被服、藥品等必需的物資。150萬人的消耗,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論誰都夠他喝一壺的了。
其實出兵550萬,德軍統帥部也有自己的考量,後勤就是其中一方面,這幾乎就是德華人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了,然而事實證明,德華人沒能承受的住,不光沒承受住,而且還垮了。550萬,是德軍統帥部,綜合一切因素之後,得出的最佳兵力數量。
德軍的後勤太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作戰的一個必備專案。德軍的後勤能力,真的是不敢恭維。東線的德軍最羨慕的是法國和北非的部隊,畢竟和他們他們能保證吃喝問題,而且還沒蘇聯那麼冷。
德軍只有三個運輸團,6600輛汽車,根本無法承受東線德軍的運輸工作。而這6600輛汽車,幾乎就是德華人能拿到蘇聯的所有車。大多數時間,德軍的後勤補給是靠馬車的,而馬車的速度,根本跟不上坦克部隊的推進速度。
德軍的33個快速師推進300公里之後,德軍所有運輸部門加一起,勉強能滿足這33個師的需求,而事實上,德軍的汽車每時每刻都有至少20%的車輛在維修,也就是說,理想狀態下可以滿足,但是現實很骨感。
蘇聯破爛不堪的道路是其次,主要是德軍車不夠。而且,蘇聯的鐵路,德華人壓根不能用。蘇聯的汽油,德華人也不能用,這對德華人的運輸能力就更加沉重。
本來是五百萬人分哪些少的可憐的物資,一下子變成七百萬人,等於說,前線部隊的後勤補給就更加艱難,死的也只能越快。
這一百五十萬人從哪來
德軍對於訓練其實是十分講究的,不可能像有些國家那樣,學會拉槍栓就上戰場了。德軍新兵訓練時間起碼兩年,後來變成一年了。而德軍不可能臨時徵召150萬人去參戰,這不符合德軍對於作戰的要求。
而德華人更不可能從西線調集兵力,這樣做等於找死。西邊的英國和德國死纏爛打一點不鬆手,一旦德軍抽掉兵力,而且一次性抽那麼多,英國隨時可以從海上運兵過來打希特勒一個悶棍,而這記悶棍,很可能是致命的。
德軍集結700萬本身就有難度,而且怎麼打,也是個難題,最難的是如何保證這多出來的150萬人去打仗。弄不好,後勤直接崩潰,崩潰之後前線部隊就是一個潰敗。
-
4 # 無法超越的足跡
德國在二戰橫掃歐洲,在歐洲寂寞無敵的時候,選擇了對蘇聯下手,動員了190個師550萬人的兵力,加上3700輛坦克和4900架飛機對蘇聯進行了偷襲式的進攻,這個規模已經很龐大了,在初期打得蘇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丟失了深度達六百多公里的縱深領土,直接被攻打到了首都莫斯科城門外,而在這之前德軍的損失其實並不大,倒是蘇聯軍隊損失巨大。
一直到了莫斯科城門外,蘇聯的幾個最重要的城市遭受到了威脅,而這個時候蘇聯已經沒有了退路,幾號舉全國的力量來阻擊德軍的進攻步伐,而蘇聯軍隊使用的戰術就是用人命去跟德軍消耗,蘇聯軍隊用破釜沉舟的決心跟德軍打消耗戰,而在這個時候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德軍的後勤補給已經開始出現不足。
再加上蘇聯在跟德軍開戰的時候就把當地的老百姓和糧食以及一些有用的用品全部撤走,基本上只是給了德軍留下了土地其他一點有用的東西都沒有留下全部燒燬,使得德軍在攻佔一些地方後什麼都沒有得到,以戰養戰的策略在蘇聯的土地上面沒有了作用,再加上蘇聯領土廣袤,很多地方荒無人煙,沒有德軍的日常軍用物資補給。
德軍雖然在歐洲戰場上從佔領國獲得了不少的軍需補給,但是由於戰爭打得太大,德國國內的後勤保障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畢竟德國的各種資源並不豐富,所以在跟蘇聯的消耗戰上面德軍是非常吃虧的,再加上戰線拉得太長,以及蘇聯的冬天的天氣非常惡劣,使得德軍原有的優勢完全用不上,反觀蘇聯軍隊非常的適應嚴寒的天氣,外加上蘇聯獲得了盟國的物資支援和老百姓的後勤保障支援,從這個時候開始德軍已經完全陷入了被動。
其實在蘇聯戰場上德軍部隊在戰爭裡面損失的並不大,軍隊規模其實並沒有減少多少,而德軍失敗的原因也並不是人數上的不足,而是輸在了天氣和後勤保障上面,外加上德軍多線作戰在先前的戰爭裡面完全沒有對手,使得德軍計程車氣非常的高,但是在蘇聯戰場上進攻的不順暢大大的影響到了德軍計程車氣,加上後勤保障跟不上和極寒天氣的困擾,這些才是導致德軍失敗的原因。
就算德軍的兵力再增加一百多萬也最多隻是一個集團軍的兵力,德軍的後勤部隊薄弱,前線的軍隊作戰人數再多後勤保障跟不上其實也完全沒有用了,五百多萬的部隊都保障不了,七百萬的部隊怎麼保障,德軍的失敗輸在了自己還有天氣身上,其實蘇聯能夠獲得返攻的機會完全是天氣幫忙給了蘇聯修養喘息的機會,不然蘇聯的損失會更大。
-
5 # 萌寵見聞
記得曼施坦因寫的失去的勝利,按照他的說法,即使德國不加大兵力,如果戰略戰術得當,取得東線勝利也是十拿九穩的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不能。
客觀上,德軍1941年最後的功虧一簣不是軍隊數量不足,士氣不夠,戰鬥力不強。而是俄羅斯冬季的天氣使德軍的戰鬥力無法充分發揮。甚至連開火和機動都困難。而為什麼要拖到冬季還沒打贏,那就是俄國太大了,而時間就這麼點,下錯一步棋也會導致不夠。
主觀上,德國要動員七百萬大軍有兩個困難。一軍備不足,二思想準備不足。
首先,德國為了進攻蘇聯。拼湊三百五十萬大軍,已經把繳獲的法國,捷克等國家的武器,車輛都用上了。擴編的裝甲師全都是老部隊拆出來的簡配版,你要動員七百萬大軍,根本就是沒能力,生產跟不上啊!
第二,希特勒為了突出納粹黨執政的優越性,在對外擴張時,一直沒有實行全國總動員,國內保持著正常的節奏,生產生活照舊。民用品不壓縮,軍用品不加班。部隊也是正常招募,輪換和退役。根本就沒有做和蘇聯生死決鬥的準備,也沒有想到會到這一步,它怎麼會竭澤而漁地同時動員七百萬人馬呢?當時德國總人口才八千萬左右。
所以,這個問題在客觀上和主觀上其實都很難成立,也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