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空遠望史
-
2 # 無痕2
關羽之所以能夠封聖,是因忠義而非武勇。
誠然關羽能在萬軍從中刺顏良與馬下取其首級其武勇可見一斑。但主要還是因為其為人重許諾,守信用,對劉備和漢室極其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可謂是義薄雲天、忠義千秋。(身在曹營心在漢)。一旦探得劉備去處,便毫不在意曹操的禮遇,把曹操的諸多賞賜盡數封存留書告辭,去尋劉備。期間曹操部下各種阻撓欲殺之,關羽突破重重險阻終於劉備相聚。(千里走單騎)。
關羽生前被東漢朝廷封為漢壽亭侯,去世後逐漸被神話,歷代朝廷多有加封到清朝時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
3 # 伸腿小僧
關羽是一位敗軍之將,《三國志》對他評價並不高,陳壽批評他"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但他卻在千年之後居然壓倒群雄晉升為整個中華民族"護國神袛",稱呼從"關將軍"到關聖帝君",到了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漢封候、宋封王、明封帝的地步;尤其是清朝將原來與關羽並稱"武聖"的岳飛、姜太公移出,獨尊關羽為聖與"文聖"孔子並列。我認為歷代帝王所推崇皆是因關羽"忠義"兩絕。
"桃園結義"劉關張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生死之盟是後世很多異姓之間共同創業追求的最高友誼。三人彼此欣賞,性格互補,氣質完全包容;彼此完全信任沒有什何力量可以離間;對做人做事大原則和事業目標高度認同且一致;而最重要的則是:三人人格平等卻又嚴守兄弟位序從不犯禮;為了結義之情可以放棄金錢權力、妻室兒女甚至江山社稷。三人這種非親非故卻又如親如故甚至勝親勝故的恩情豈一個"義"字所能概括。且關羽又死得最早,是對"義"實踐的最徹底的人,堪稱“全忠、全義、全傑、全烈”。而尤其是梟雄劉備成就帝業後,弟移“義”為“忠”,兄不顧一切勸助為弟報仇,踐行盟誓。這種弟忠兄義的感情和形象不正是後代“劉備”們所希冀和大力宣揚的嗎?
其次,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推崇也有不同的歷史原因。
公元260年,蜀漢後主劉禪追諡為“壯繆侯”;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為“忠惠公”;
大觀二年,復封“武安王”;
宣和五年,再封為“義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淳熙十四年,封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曆元年,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敕建首都(今南京)關廟;
明神宗萬曆十年,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後敕賜解州關帝廟“英烈廟”號;
萬曆四十二年,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清世祖順治元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世宗雍正三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祖父為“裕昌公”,父親為“成忠公”。
德宗光緒五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除均贊其“忠”外,劉禪的封號含貶意,宋代因國弱強調“勇武”,清代因岳飛抗金而獨封關羽為“武聖”。
-
4 # 揚生解史
一、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關羽的武功不是最強的,至少孫堅、呂布的武功在關羽之上。書中呂蒙、典韋也為忠義之士,典韋為救曹操而死,呂蒙為救孫權身中數槍。但書中對關羽的描寫卻是最全面的,具體如下:
1、武功高強:斬河北名將顏良、文丑。
2、個人生活正派:正襟危坐於門前守護嫂子。
3、重承諾(義氣):關羽降漢不降曹,當發現劉備行蹤力,過五關斬六將也要投奔劉備。
以上描寫使關羽的形象接近於神了。
二、在清朝以前,正牌的武聖一直是姜尚、岳飛,關羽的最高排名只是第三而己。
三、滿族的努爾哈赤為了入主中原要求族人學習漢語,滿人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他們就把關羽捧為滿人的武聖。
滿人入關建立清朝後,就把岳飛移出武聖廟,正式把關羽封為武聖。
至比,關羽成為唯一一位武聖!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傳統文化中孔子是當之無愧的文聖,他是以主流思想教化影響而確立其地位的。而與其地位齊平的武聖—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並因此成為教育人們忠誠愛國信念的典範而確立其地位的。
一、關羽武聖地位確立的演進
1、在三國時期的地位
《三國演義》中,關羽並不能算是武藝最強的,而且還戰敗被殺,卻為何在歷朝歷代都被統治者推崇和加封,最後獨得武聖尊稱,與至聖先師孔子平起平坐。我們從歷史演進看看武聖地位確立的演進。
三國鼎立時期,活著時漢朝廷封他漢壽亭侯,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孫吳俘虜兵殺害,但孫權給了他第一個死後追封—“忠義侯”。蜀後主劉禪,在公元260年追封其為“壯繆候”。曹操則加封其“荊王”的尊稱。在這一時期,所有資料顯示,人們對關羽的印象其實就是忠義勇武能征善戰的武將,名聲不是非常突出。
2、武聖地位的確立
三國之後到晉代關羽成為忠勇的代名詞,劉關張結義的大眾文化情結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傳播和深遠的影響,關羽的地位也就更加為人推崇了。以後從北宋又繼續加封到清代,成為了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究其原因關羽作為一個忠君愛國的忠義化身,而被歷代封建統治階級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需要,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關羽也因此成為教育人們忠誠愛國信念的典例。
二、關羽的英雄形象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關羽就是一位為歷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義智勇兼備的英雄形象。忠貞神勇、義薄雲天象神,而剛愎自用、因小失大如人,瑕不掩瑜,細緻逼真,形象豐富飽滿。
(一)關羽的忠貞神勇、義薄雲天
《三國演義》突出克化的風雲人物,關羽氣質和精神都是作者極力頌揚並被讀者廣泛內心接受並崇拜的的。關羽從內到外英雄氣質,萬眾敬仰。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豪氣沖天、一身正氣
關羽一出場便英姿勃勃、豪氣沖天。“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因為主持正義,殺了仗勢欺人的豪霸而流落江湖。這正是一個忠義神勇的大將的形象。小說只要涉及關羽,都是身穿綠袍、坐騎赤兔馬、手持青龍偃月刀,作為一個整體形象多次刻畫塑造,成為一個具有中華民族審美特點的英雄形象。
2、忠貞不二、知恩圖報
關羽最困難的條件下,在極其危險的處境中仍表現出大義凜然的精神狀態。關羽在下邳城外被曹軍圍困,曹操派張遼前來勸降,而關羽則慨然表示:“今天我雖然身處絕境,但已經視死如歸!”遼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說我那三罪?”遼曰:“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復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劉使君以家眷付託於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託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關羽聽了以後,覺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遼曰:“丞相寬洪大量,何所不容。願聞三事。”公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這三件事,首先說到降歸大漢,其次說到保護兄長的妻子,最後說到尋找劉備,既有原則,又有策略;
3、武藝超群、威震華夏
非凡超群的武藝是構成關羽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中對關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雖然不能說是天下無敵,但絕對也是數一數二的,關羽的神勇主要表現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備兩方面。從多側面多角度刻畫關羽的武藝高強,善於謀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威武英俊的豪傑。構成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情節。
當然作為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絕非只有匹夫之勇,關羽的謀略在“千里走單騎,單刀赴宴,水淹七軍中有充分的表現。
戰場上的神勇與戰場外的英雄氣概、超人的頑強意志,相得益彰,使得關羽這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盡顯英雄本色。
(二)關羽的性格瑕疵,剛愎自用,因小失大
關羽也是人,並非完美無缺。他自高自大,剛愎自用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心理和行為,他的驍勇善戰、智勇雙全、義薄雲天,都使之威震華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剛愎自用。最終導致他因小失大,丟了身家性命,害了劉備與張飛,敗了蜀漢帝業。可見他雖忠勇無雙,但卻無深謀遠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義流傳與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戰略家之遠見卓識。
先看關羽對內爭強好勝、不睦人情這一點。關羽聽說劉備收了馬超,並知道馬超武藝高強,於是就要從荊州入川來與馬超比試高下,幸好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說服他才避免了他的這次行為。 同樣,當劉備做了皇帝,封關、 張、趙、馬、黃並列為“五虎上將”時關羽就很不服氣。諸葛亮的信中和費詩的話中均肯定了關羽高於其他幾個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關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這一點。
荊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漢事業的轉折點。暫且不說荊州之豐裕富足,先看它作為軍事要塞的一面。荊州是屏障,可以抵禦吳、魏的進攻,保證蜀漢人民的安寧;同時,它也是入口,只有從這裡開啟缺口,才可以進一步入侵蜀漢內地。失去荊州,在軍事戰略位置上,蜀國已陷於被動。再看,荊州之失,關羽之死,使得劉備、張飛悲痛欲絕,為了復仇,喪失了理智,忘記了“聯孫抗曹”的基本路線,使得他們相繼為此喪命,也造成了巨大的軍事損失,蜀漢王國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走向衰敗。雖然有諸葛亮力挽狂瀾,便最終未能避免亡國的悲劇。
總之,關羽的性格是十分複雜而鮮明突出,瑕瑜共顯,但並沒有影響關羽這個英雄形象的壯美,反而更加真實可信,至今為人們所推崇和敬仰。以愛國忠誠義勇兼備的武聖形象深深紮根人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