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這下馬上就睡

    短命的大一統就是秦和隋了。我個人覺得在大一統後,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大一統前肯定是戰亂不斷,人民在經過苦難的戰亂後,都期盼著安定的生活,一般來說大一統後的一段時間內是王朝最有活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出現盛世氣象的,從皇帝到官員,都是經過篩選下來的,能力強,對前朝的滅亡的教訓也是歷歷在目,引以為鑑,人民也是要求低,求安定,求發展,團結友善。秦和隋的問題就是統一後不求安定,不是大興土木就是勞師遠征,想要畢全功於一世,這兩個皇帝都是精力旺盛,能力強,想要把子子孫孫的事都提前做完了,可是不體恤下面的人,只是把百姓當做牛羊牧之,下面的百姓想著戰打完了,可以老婆孩子熱炕頭了,沒想到又是沒完沒了的勞役和戰爭。人民就像彈簧,壓迫越大反抗越強,統一後本該好好鬆一鬆的,結果皇帝以為自己厲害,還要再壓一壓,結果就玩崩了。

  • 2 # 逐夢星辰丶

    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王朝,它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度量衡等等,建立相對健全的法制,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秦朝的制度是從秦國向秦朝複製的,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沒有適應當時的國情,主要有幾點,第一個那就是國家變得越來越大,有很多地方事物中央已經無力觸及了,郡縣制還沒有深入人心。第二個就是秦國的制度是一套類似於前蘇聯一樣的軍工制度,就是整體國家偏向戰爭模式,全民好武,而國家已經統一,這個制度就非常不適合了。第三個就是徭役制度沒有健全,還是老的制度,使得全國上下勞役繁重,百姓怨聲載道。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改革過於激進,觸到了老得六國貴族集團的利益

    晉朝是在三國的魏國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司馬炎代魏之後統一了全國,應該說晉朝這個王朝,相對來說,他是比較可惜的,因為有好多改革,類似於官制的改革,比如九品中正制,都在曹魏時代已經改革過了,留下的是現成的王朝制度,雖然這套制度在我們後人眼裡不咋滴,但是至少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至少他為晉朝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就是這樣,晉武帝司馬炎驕奢淫逸,整個王朝趨向貪腐奢靡,以比富為榮,可以說風氣敗壞到極點,然後又選了個傻子當皇帝,這樣子的王朝焉能不涼?所以晉朝很快就完蛋,但是他的完蛋,同秦朝和隋朝意義相差很大,因為他沒有推進中國文化的歷史程序,也不是為改革做出犧牲的,他的敗亡完全是自食惡果

    隋朝是最後一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他對中國的文化,歷史,改革,版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在隋朝短短的十七年裡,開科舉,徵北韓,通航京杭大運河,改革三省六部制,完善府兵制,並且對北部邊境也是戰撫相結合,他的短命,並不是楊廣自身的錯,應該說他其實是想做一個好皇帝的,但是他步子邁的太大,什麼事都想一蹴而就,一氣呵成,那就出現了問題,就是百姓們承受不起這樣的壓力,一個國家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能一直疊加大工程,要適時推進,所以我總結了一下,隋煬帝和漢武帝兩個人很相似,但是他們結果不同,他們的差距在哪裡,差距就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五十年,如果隋煬帝之前有文景之治的五十年,讓大家修養身息,讓大家穩定如常,那麼他在上馬工程,可能就不會這麼快激起民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在改革的時候,沒有顧及隋朝的根本,關隴集團的核心利益,致使關隴集團最後棄他而去,選擇李唐作為他們新的利益代言人,這是改革過於激進的問題

    綜上所述,經過戰亂,之後大家都有一種投機心理,想著能不能透過機會,從平民變成皇帝,所以這時候的社會沒有人心思安,是不穩定的,這個時候,不能採取過於激進的方式進行改革,要緩步推進,在改革的同時,要時刻注意百姓的壓力,不能一蹴而就,其實大家同時也會發現,在秦朝和隋朝以後得大一統王朝,漢唐就非常的強大,漢依秦制,唐承隋制,只是掌握權利的家族換了一個,所以,有時候,確實,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或者說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 3 # Domybest157079748

    很多人都說只有秦隋二朝是短命的大一統王朝,實際上晉朝也是一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因為從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天下,到316年“五胡亂華”造成西晉滅亡,也不過短短40多年。東晉?既不大一統,也和西晉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對舊王朝的延續甚至不如南宋和北宋。

    所以個人建議中國的古代史最好跳脫教科書給我們灌輸的定式思維,對從秦開始至清結束的“封建社會”時期進行細化,同時把世界史和中國史進行比對,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觀點。

    首先我們把秦至清的歷史以唐為節點一分為二,你會發現唐之前的中國歷史除了漢朝實現了長達數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其他時間中國基本上都處於分裂割據狀態。而唐之後的中國除了907-960年的五代十國時期,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各個朝代於南北宋對峙時期,基本上都是處於一個大一統時期。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並不盡準確。

    其次從橫向的世界歷史來看,世界各國基本上都經歷過“分裂”-“統一”-“分裂”的過程。歐洲從伯羅奔尼撒-提洛時期的城邦分裂,到古羅馬時期的大一統,再到後來直到今日的分裂(除了查理大帝曾短暫的統一一下歐洲,但是很快又分裂了);日本從古墓時期的邪馬臺部落聯盟割據,到4世紀以大和為中心的統一,再到幕府時期名統一實割據的分裂,都沒有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

    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分裂?中國又是如何擺脫了這一宿命,實現了唐宋元明清這千餘年的大一統呢?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地區都有每一個地區的不同之處,在諮詢高度發達,經濟高度發展的現代,地區與地區之間尚有巨大的差異,何況古代?即便是到了唐朝,廣東地區基本上還是和中原是兩個文明層次,廣西更幾乎還是氏族社會末期奴隸社會早期的狀況。位於中原,高高在上的中央王朝,如何能制定出適合百越的地方政策?你硬用中原王朝的政策標準去管理百越,不出毛病才是有鬼。舉個例子,逼迫陳勝吳廣起義的一個政策就是如果徭役不按時報道,則要處死。這是在秦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存在的政策,為何統一之前這樣的政策可以讓秦橫掃六合,統一之後卻會逼的下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過去秦算是六國最大,但徭役基本還本還是秦腹地的百姓在服,從咸陽趕到潼關,規定的時間綽綽有餘。可從楚地趕到燕地?怕是就很有壓力了吧?2,過去的徭役為什麼沒有激起民怨?因為古人沒有家國意識,有的只是“故土意識”。建設家鄉保衛家鄉?拋頭顱灑熱血沒有問題,所以燕趙修長城,秦修鄭國渠都江堰都沒有激起民憤?可你讓齊人去蜀地修一條他祖宗十八代都喝不上幾年一口氣的水渠?讓楚人去防禦他連聽都沒聽說過的胡虜?人家不牢騷滿腹才怪……

    那麼這一時期的漢朝和羅馬帝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羅馬帝國我們稍後再說,我們先看漢朝。除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控制和“收天下之兵聚於咸陽”這種秦就在用的老辦法。漢王朝實際上並沒有徹底消除“割據”的根底。漢高祖實行的是郡縣制加分封制的模式。但八王之亂後,推恩制的實行極大的削弱了分封的效果。到了漢武帝時這一問題極大的嚴重化,因此漢武帝之後中央財政出現了嚴重困難。等到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只得再次分封,分封的結果就是割據……

    那麼又是什麼造成了大一統的集權和分封這一天平的兩端很難平衡呢?其實實質的原因還是權力的平衡。也就是士族與庶族的矛盾,士族手握權力,且權力世襲,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階層內部的腐化,誕生出來“何不食肉糜”的蠢貨。庶族沒有權力保證,他們一方面尋求權力保護自己的財產,一方面只能不斷的在士族傾軋下和他們鬥智鬥勇,就活力而言遠勝那些“天龍人”。久而久之他們必然會去和那些割據軍閥勾結圖謀逆反,從而使自己也變成士族。這一點讀過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的人一定深有體會。各個軍頭為了爭奪天下,根本不管你的門第。

    那麼羅馬帝國和隋唐之後的中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羅馬帝國雖然也是公民制,但同雅典不同,羅馬的公民是個開放式的,就算你是高盧人甚至日耳曼蠻族,只要你歸順並對帝國做出貢獻,你一樣可以成為公民,甚至進入元老院。這在凱撒時期就存在的政策幫助羅馬帝國的地方豪強完全可以不甩貴族元老院的臉色,也使得羅馬帝國的公民兵戰鬥力在歐洲所向披靡。

    可是211年繼位奧古斯都的卡拉卡拉推動了所謂安扥尼努斯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所有 羅馬帝國出身自由的人將被給予完整的羅馬 公民權。瞬間本需要英勇作戰或無雙謀略才能被賦予的公民權變得一文不值,羅馬人的自豪感也瞬間蕩然無存。公民兵戰鬥力一落千丈,帝國的安全必須依賴僱傭兵。地方豪強雖然獲得了法律人和羅馬貴族們一樣的地位,但也失去了向上晉升的階梯。在幾任皇帝垂死掙扎一般的努力後,帝國就崩塌了……

    而我們中國在隋朝時出現了一個新的制度,就是科舉制,這一制度雖然在我們教科書上被貶低,但其實我們生活中依然存在這各式各樣的“科舉制”。這一制度雖然沒能讓隋長命(隋的短命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隋煬帝貿然遷都遠離了自己士族的腹地,而科舉的威力還未來得及展現)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制度在選拔人才,而不是羅馬那種皇帝賦予的公民權。因此即便考不上,底層也很難怨恨具體的哪一個士族。

    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解釋每一個朝代的興亡,但為什麼我們中國跳脫了分裂的怪圈,成為唯一一個現存至今的統一的國家重要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演員有沒有哪些讓你覺得演技驚豔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