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安之
-
2 # 欲雲談史論今
這個問題本身,說起來就有些“too simple,toonaive”了。
東周時期,列國互相侵略,是否需要得到周王室許可,不是由周王室說了算,而是由各諸侯國自己說了算。
周平王東遷成功之後,雖然最終得以戰勝攜王政權,成為天下唯一“合法”的周王,但是其地位最初只得到鄭、晉、西虢、陳等等少數諸侯國的認可,其他諸侯國根本就沒想過要去認可這一“非法”得位的周王政權。
如此弱勢的周王室,怎麼可能管得到大多數諸侯國之間的互相侵犯?
不說其他諸侯國,連支援平王政權的“春秋小霸”鄭國,周王室都無法管住。公元前722年,鄭國鬧出了“鄭伯克段於鄢”的內亂,從此徹底引爆了春秋數百年的大混戰。
衛桓公姬完為了姬段父子,更主要的是為了壓制鄭國,悍然出兵攻打鄭國,佔領了鄭國的廩延。不服氣的鄭莊公則針鋒相對,立刻率領王師,聯合西虢國,先後兩次反擊衛國,攻入衛國境內。無論是衛國入侵鄭國,還是鄭國率領王師攻打衛國,都沒向周平王進行請示。
公元前719年,衛國州籲藉著兩次大敗於鄭國的民怨,殺死衛桓公姬完自立為君。這年春,州籲聯合宋、陳、蔡一起,首次聯手攻打鄭國,圍著鄭國國都東門攻打了五天才回師。這年秋天,四國同盟再度出擊攻打鄭國,又一次大勝而歸。衛、宋、陳、蔡四國圍毆鄭國,顯然也沒經過王室同意。
但是好景不長,衛國兩次大勝後不久,州籲就被擁戴衛桓公的大臣石碏設計殺死。核心國的領導被殺,這使得衛、宋、陳、蔡四國同盟頓時陷入了癱瘓狀態。趁此機會,鄭國四處反擊,分別在公元前718年、717年這兩年內對衛國、宋國、陳國實施了全面的報復。鄭國實力非常強大,雖然是以一敵三,鄭莊公的全面反攻還是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戰果。鄭國的反擊,也同樣沒經過王室許可。更加麻煩的是,由於鄭國不打招呼就多次公器私用,屢次動用王師報私仇,導致鄭國與周王室關係完全惡化。
公元前715年,鄭莊公特意帶著齊僖公前去洛邑覲見周桓王。從鄭莊公和齊僖公去朝見周桓王的這時起,他們已經算計好,來年要在東周江湖上再度掀起一場巨大的風暴了。
公元前714年,宋殤公與往年一樣,沒去朝見周桓王。
諸侯們不去周王室覲見,從東周“二王並立”時期開始,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以魯國為例,春秋時期魯國共十二位國君,魯僖公在晉文公稱霸時隨同朝見了兩次周王;魯成公曾經因為伐秦,順道經過王都洛邑。魯隱公和魯桓公兩位國君,共執政長達二十九年,卻從來都沒去覲見過周王。就連身為王室執政卿的鄭莊公,也是遲至周桓王登基三年後,才正式去洛邑朝見。東周“二王並立”多年,天下諸侯都不知該去覲見哪位周王,所以後來大家索性都不去了。多年的“無中央政府主義”思潮,已經在天下氾濫成災,怎麼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變!
然而,其他諸侯是否去朝見周王都沒關係,但宋國不去朝見就是大逆不道!鄭莊公立刻就再次動用執政卿之權,以周王室名義大張旗鼓地前往討伐宋國:居然膽敢不朝見天下共主,如此悖逆,是可忍,孰不可忍!
公元前713年1月,鄭、魯、齊三國在魯地中丘(山東臨沂縣東北)正式簽訂結盟協議。然後,三國就已宋國不朝覲的罪名去討伐 !
然而,這次討伐,鄭國是不是向周王室請示過了呢?
其實還是鄭國動用了執政卿的權力,利用了宋國“不王”的名義去報私仇,根本就得到王室許可。否則,為何前幾年鄭國還敢動用王師,偏偏這次卻不動用王師了呢?
鄭國之後,列國對於周王室的態度都是如此:不想稱霸的,如果與他國有矛盾,自行就出兵報復了;想稱霸的,為了使得征伐更具合法性,則表面上去朝覲一下週王,都是借天子之名以令諸侯,哪有真心想尊周室的?
遠的不說,齊桓公第一次率領中原諸侯伐楚之時,楚華人就問:“貴國在北方,鄙國在南方,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您現在出兵到鄙國來是想幹嘛?”
然而,這麼一句簡單的問話,卻讓齊桓公頓時覺得詞窮。如果此次伐得到周王室批准,他完全可以說是奉王室之命。然而,這次伐楚本身就是齊桓公為老婆被嫁給他人之事而引起,怎麼可能得到王室許可?
此時,管仲趕忙出來解圍:“當年召康公命令我先君太公:‘五等諸侯、九州伯長,如有罪行你有權輔佐王室進行討伐。’而且召康公授權中國的討伐範圍,是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管仲所指為湖北麻城縣西北的穆陵山),北到無棣(山東無棣縣北三十里)。楚國長期以來不向周王進貢做濾酒槽的包茅,現在王室祭祀都供應不上酒了。而且當年周昭王到南方巡遊,卻沒能安全返回,你楚國不應對此負責嗎?”
管仲的回答就是仗勢欺人,無理找茬。
如果齊國真得到了王室許可,還用得著去找數百年前虛無飄渺的歷史作為伐楚的理由嗎?
周王室在各諸侯國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要讓列國在侵略他國時再臨時請求周王室許可,簡直是太天真了! -
3 # 平沙趣說歷史
顯然不需要,就算需要,事後補上即可,反正周王室也不敢說什麼。
周平王東遷後,雖然戰勝了周攜王政權,成為唯一的周王,但是隻有少數諸侯認可他,在其他諸侯國眼中,他這個周王是非法的,從前對於周王室的義務不需要再履行,而周平王實力不足,對這些諸侯也沒辦法。
而隨著各諸侯國實力的分化,強的強,弱的弱,恃強凌弱就成了必然,弱小且不服眾的周王室,怎麼可能讓這些強大諸侯國上報戰爭情況然後批准呢?就比如美國發動戰爭完全可以繞開聯合國一樣。
但我們看到,美國其實也經常在聯合國蹦躂,放到春秋時期,這就是“尊王攘夷”,把周王當作一杆大旗,要用時就扛起來,不用了就扔到一邊。
“尊王攘夷”是由齊桓公最早執行的,但在之前,鄭國的鄭莊公就仗著自己周朝卿士的身份,假借王命四處征討,以周王的名聲充實的自己的地盤,周王室有苦說不出,想制止卻又無能為力,周桓王壯起膽子吼了一場,還被鄭莊公射了一箭。
翻開《左傳》等記載春秋時期的史書,列國征伐的戰役比比皆是,其中幾乎沒有周王室的身影,有的幾次,還是捱打的物件。
諸侯對於周王室的態度很分明,有用拿來用,沒用滾一邊。
回覆列表
八百年周朝是中國存在最久的朝代,周朝分東西兩週,強勢的西周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衰落的東周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也就是說東周時期列國互相征戰討伐並不需要周天子許可,這時候的周王室除了正統性就是一個擺設了,諸侯們基本上都是自顧自玩。
西周末年經過烽火戲諸侯的典故之後,周幽王最後死於犬戎之手,諸侯擁立廢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周朝進入東周時代,這時候的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室式微,周平王又有弒父之嫌,周天子的威信更是一落千丈,自保都難,諸侯之間的戰爭自然也主導不了了。
通俗來說,西周時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諸侯國中的老大,指那打那,想出徵時就號令諸侯列國出兵參戰,那個諸侯不聽話了周天子想要討伐也是一句話的事情,就可以群起而攻之,諸侯之間有恩怨要發生戰爭的要麼周天子調和要麼周天子許可才可以發動戰爭。而東周以後,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老大,諸侯國給面子了就客氣一些,不想給面子了都是愛理不理的,更何況諸侯列國之間的戰爭呢。
首先還要搞清楚一點,周朝的政治模式屬於部落聯盟式的,並非後世秦朝那樣的中央集權,是周朝還沒有推翻商朝時,姬姓部族當了出頭鳥領導一群部族推翻了商朝,成功以後論功行賞,這些部族本就是獨立的,有的就是給一個名分,比如封個公爵侯爵伯爵什麼的。有的是重新給一個或者擴大地盤,再給一個名分。還有就是分封有利位置給自己的王室子弟或者親近之人,比如春秋四大強國中的晉齊二國,晉國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而齊國則是姜太公之後,當然這兩個國家下場也有點悲慘,晉國最後被三家分晉了,齊國則被田氏代齊鳩佔鵲巢了。
再舉個例子,西周強勢時期身為天下共主,周宣王曾經強行出兵魯國,干涉其君位繼承,以武力強行立魯孝公,魯國也是周王室血脈,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國,可以說這是周王室的家事,即使如此,這都引起當時諸侯集體不快。換自秦朝開始的王朝,天子干涉分封王爺的繼承人選,也就是一道聖旨的事情,最不濟也不會出兵干涉啊,可想而知周朝的政治構造,更何況衰落以後的東周呢。
可以說周朝的分封制是很符合當時的歷史環境的,東周後實力最強的周王室式微,本就是獨立性質的諸侯自然不鳥周天子了,甚至西周時期要求諸侯出兵是正常的事情,東周時期就成為一種奢望,請求諸侯出兵還需要給予很大的封賞,付出代價。如周襄王時期發生“子帶之亂”,周王室不能平亂只能求助於晉國,晉文公出兵平亂,代價是遂為伯而得河內地也就是給了一塊地盤。周王室落魄於此,當真是自保也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