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心ZHX

    首先應該明確,文化是因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利益而存在的。當您問到文化的精華或糟粕時,其實您是在問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這樣吧?

    所以我們談論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就必須站在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立場上來審視。也就是說,一種文化是為了滿足整個民族整個國家所有人的需要,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這種文化就是好文化,就是精華。反之,一種文化只是滿足少部分人的需要,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這種文化就是糟粕。

    拿儒家文化要說,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儒家文化中的仁愛、誠實守信等思想是其精華部分,因為講仁愛和誠實守信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所有人都有利。儒家文化中又提到當親人違法犯罪時,要想法替他掩蓋,也就是提倡情大於法。這種思想的傳播直接導致了中國社會成了一個人情社會,有了關係才好辦事,徇私枉法現象氾濫。這種人情文化就是一種文化糟粕。因為這種文化只對當權者有利,損害了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現在國家大力提倡法制。法制符合社會上所有人的利益,法制思想是一種文化精華。

  • 2 # 太宇永恆

    有應驗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文化是精華文化,其精髓部分就能體現出涵養和文明。

    而糟粕恰好是屬於上述相反的逆向思維,它不符合客觀規律,與民族無利,與國家無益。

    提倡社會積極向上的進步思想,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洗心革面,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二不誤,掃清歷史遺留糟粕和現代垃圾偽科學。

    樹立文化自信,思想堅定,道路正確,先進優越的發展方向。

  • 3 # 民間文學黑戶

    文化的精華與糟粕認定一向以文明程度為界限,就算放眼當今也只能講究可持續發展,不可能一股腦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以婚姻制度為例,從混居到群婚、偶婚、一夫一妻,其中經歷的文化取捨比較特殊。就精華而言,婚姻隨物質條件的豐富而進化是可取的方向。就糟粕而言,閹割大舅子這種遠古女權思想不必變成太監傳統。

    以史為鑑,如何取如何舍充滿了時代倫理觀念,文化的進化或許需要革命性的改觀。文明的發展則不然,它需要文化變遷對各種社會文明的打破重建,由低及高。

  • 4 # 青絲琉璃盞

    怎樣區分精華與糟粕?

    1 、從評判權上考慮。從時間上說,涉及前代人的評判權,當代人的評判權,後代人的評判權。從空間上說,涉及到政府(官方)評判權,民眾(民間)評判權,學者評判權,以及當事人評判權。在這裡,最終評判權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評判的依據。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是精華還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評判依據。我覺得使用的依據包括,一、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生存與發展是否有利?二、這種文化對當事人是否帶來生存樂趣?三、這種文化對當事人的心靈是導致墮落還是促成昇華?四、這種文化是否傷害了其他人的生存與樂趣?

    3 、文化效應的多樣性。文化不僅存在著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對使用者和其它人產生著廣泛的效應。這些效應既有好的,也有壞的;或者說,既可以成為好的,也可以變成壞的。這裡的問題是,對某種文化的識別能力、鑑賞能力,以及應對的心態,都可能導致不同的效應。與此同時,當事人的生存狀態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對同一文化的不同評判。如果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養,那麼就可以更寬容地對待不同的文化形態,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種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態實際上是與生存條件、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中國北方缺水地區的人們,與中國南方多水地區的人們,他們在衛生習俗上的文化表現,可以說主要是客觀條件的問題,而不是人性的差異。這裡有必要強調的是,資訊載體對文化形態具有強大的作用,中國的方塊漢字,既促成了中國大一統國家的超前形成(對比歐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詩詞、對聯、字謎等等文化形態。

    5 、任何傳統文化都是該民族和該國家的生存標記或印記。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傳統文化都是有其歷史價值的,我們今天的人可以對其進行評判,但是不要輕易地全盤否定,也不要淺薄地嘲笑,而是應當封存其記憶,或者選擇其中對今天有益的成分來繼承和發展。例如,曾經有人說京劇是“亡國之音”,其理由是當時的清朝的達官貴人陶醉其中,消費了大量的時間,失去了對西方的新興科學技術、創新的社會管理的研究、學習和借鑑的興趣和機會,從而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中慘遭失敗;顯然,這是從文化藝術的社會功能角度進行的評判,而不是從歷史的綜合角度進行的評判。從今天的角度來說,京劇實際上則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筆豐厚的遺產。

    6 、弱勢群體或特殊群體的文化,以及少數人和個別人的文化。對於這些人的文化行為,評判的標準應當與大眾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異、怪僻、特立獨行的行為,其中有可能是由於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誘發的,也可能是一種超前的社會行為。

    7 、慎用“封建迷信”的標籤。“迷信”是指當事人篤信一種並不存在的事物,這種行為在古今中外都是廣泛存在的,並非封建社會所獨有。此外,今天許多人所說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隻有負面的社會功能和效應。例如,中國民間對灶王爺的供奉習俗裡,就包含著“懲惡揚善”的良性社會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著科普的內涵,它承擔著向民眾普及常見有毒動物(蟾蜍、蛇、蠍子、蜘蛛、蜈蚣)知識的功能。

    8 、精華與糟粕的評判具有時代性,也具有現實性。古人津津樂道的文化精華,在今天可能就沒有那麼精華了,甚至變成了糟粕。對於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評判往往還存在著現實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經濟利益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純學術”的文化評判,可能是愚蠢的或書呆子氣的。

    個人認為要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學的態度。既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有自愛自立的意識,敢於肯定和弘揚自己傳統中一切優秀、美好的東西;又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有自我批評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於否定和拋棄自己傳統中一切落後、醜惡的東西。對過去是如此,對現在和將來也是如此。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關鍵與核心,是立足於當代華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當代華人是全部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主體,對待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離不開華人的自我改造。

    只有認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時清醒地瞭解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並在今後的發展中自強不息,揚長避短,揚長補短,不斷前進,才是真正的“弘揚”,才能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所以,當代華人如何搞好自我認識、自我發展,是全部問題的關鍵,也是最重要、最困難的環節。

  • 5 # 聞魯生

    經“文革思維”和“階鬥意識”的長期綁架,正常人們早已喪失了辨識“良莠”的能力。成仁取義、勤耕勤讀、上慈下孝,應是中華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華”吧?又為何偏偏要將孔孟儒學視作“糟粕”,必欲去之而後快?

    僵化偏執、形而上學地看待“去蕪存菁”,只能暴露自己的淺薄無知。慣於順從,甘於盲從,其思維邏輯已經嚴重病變。從語錄演化到語錄,從概念推論到概念,還有一星半點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嗎?

    其實,文化並沒有那麼多的良莠,需要我們勞心地“取”,傷神地“去”。兩千多年的歲月錘鍊、實踐檢驗,難道還不夠長嗎?

  • 6 # 國風文化小棧

    讀之能淨化靈魂的就是精華,讀之只能增加魔性的就是糟粕。一本書能讓你神清氣爽,明白世理。就是精華,我們就要學之用之多宣傳之。而一本書教你陰險奸詐,惡欲俗為。就是糟粕,我們就要棄之遠之多拒絕之!要記得,無論世界變成怎樣。我們都不能趴下變成野獸!只有頂天立地的人多在,人世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 7 # 張曉龍雷鎮塔

    謝謝邀請。首先是政治正確,必須符合中央政府對文化精髓的定義,儘管回不斷調整。其次應該具有普適性,民本色彩。而民本色彩不應帶迷信色彩。第三,是文化精髓的文化應具有和諧社會的主要功能,有利於調和社會矛盾。第四,應具有適應社會進步不斷吸收創新,逐步向民主,法治等理性思維發展。

  • 8 # 鑫旭線上

    經社會經過發展,慢慢的沉澱了有相對有自己特色的一個文化,這些文化我們要把它區分其中的精華與糟粕。這是一項非常難度大的工作,需要認真的去探索,還有根據客觀規律去遵循和辨別。我們可以運用社會的效益原則,對於一些文化現象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做一些的評判。

    判斷精華和糟粕,只要看他這種文化對社會的穩定起到什麼樣子的作用,是維護作用,還是破壞的作用。如果他是宣揚一個愛國的精神和詣,反對叛亂,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的統一。這樣子的文化是精華,應當大力的弘揚。如果他是邪教組織,宣揚一些歪理邪說,反人類反文明,反社會反政府的本質的就是糟粕。

    第二,要看這種文化對經濟的發展是否起到發展和促進的作用,對於積極的思想和社會認同的集體主義精神,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奮發圖強等等的精神,都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我們要弘揚的傳統文化的精神範疇,那麼對於一些聽天由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這些觀點的急功近利的文化,這些都是屬於要拋棄的糟粕。

    第三,要看這種文化對社會的民主化程序是否起到一個推動作用,還是一個反動的作用。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對民主政治的一個反動阻礙和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都是屬於傳統文化的糟粕。

    最後,還要看對民主思想和社會風尚是否起到淨化和毒害的反向作用,也是判斷精華和糟粕的一個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組織孩子春遊跟家長自己陪孩子春遊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