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小寶
-
2 # 傳媒觀察團
一、多讀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沒有世界觀的文案不是好文案。
文案是要講究世界觀的,透過文字將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表達出來。因為讀者更多地是認可你的世界觀,被你的觀點吸引,而不是你的華麗辭藻。
比如韓寒那部很火的電影《後會無期》,其實就是得益於它的一些文案:“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裡來的世界觀。”
可見,讀書不僅可以增加你的見識,擴大你的知識圈。你看那些牛逼的人,不管哪個行業,幾乎都是書瘋子,每時每刻都在拼命看書。因為他們都在為自己能夠輸出內容做好準備。
二、廣泛收集素材
搜尋渠道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在寫作的時候,優先從內部渠道找素材,其次再從外部渠道找。
1、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只要是個人的經驗思考和身邊人的經驗。
這些其實是一個龐大的素材源,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很多事,僅僅是一個辦公室裡的同事身上就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素材庫。
當我們想寫某個主題的文章時,我們先求助於個體經驗或者是身邊人的經驗,用這類素材寫出來的內容,會更加真實、生動,而且因為你比較熟悉,會更好駕馭。
2、外部渠道
3、優質素材的搜尋技巧
這裡分享三個要點:多渠道、多關鍵詞、多維度,簡稱“三多”。
(1)、多維度
多維度是說我們不僅要搜文字素材,我們還可以去搜圖片素材、影片素材、聲音素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
(2)、多關鍵詞
多關鍵詞的意思就是,在寫文章時,我們先定一個主題,然後列出和主題直接相關、間接相關的關鍵詞,在網上狂搜,就跟搬運工似的,沒有什麼捷徑。
(3)、多渠道
三、增加文章的資訊量
1、不該省略的資訊,一定要補上
寫文章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寫完整。寫完整不是說要用內容來湊資訊量,而是交代相關背景,不該省略的資訊,要補上。
我們在生活、職場中溝通時,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對方跟你說了一件事,你聽完一臉茫然,你問對方“你說的啥啊”,然後對方向你解釋了,你才明白。其實就是對方知道他在講什麼,以為你理所應當地知道,所以把一些背景資訊都省略了,進而導致了上面的情況。
寫作也是一樣,比如你丟擲一個陌生概念卻不解釋,提及一件事情卻又沒說明白,提到一個人卻沒說是誰……都會讓讀者的閱讀體驗受到影響。
2、增加論據數量
寫文章時,我們可以透過增加論據來使文章更加豐富。
比如你寫一個觀點、道理、概念時,只寫一個案例可能太單薄,可能需要兩個甚至三個不同的案例。這樣,不僅增加了文章資訊量,而且讓使用者易於理解,讓內容更豐富、更精彩。
3、已有的資訊,要詳細
如果你寫到一個重要的點,就一定要詳細闡述,這樣讀者才會更滿足,閱讀體驗才會更好;如果你要分析一個原因,就一定要預先說明狀況,要讓讀者理解現狀,然後再分析原因;如果你寫的是一個故事,故事的精彩之處就是人物的表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切忌一筆帶過。
4、增加論點維度
增加論點維度就是說,同樣寫一個觀點,別人只能寫出三個,但你能從五個維度去論證,那你的文章就贏了。
-
3 # 媒蟲
如何讓寫作更加豐富,是每個寫作者必然思考的問題。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許多人想學寫作也是為了省察自身、安頓自己的內心,但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今天重翻克莉·梅傑斯的《寫作是什麼:給愛寫作的你》一書,發現書中不少觀點都是寫如何讓自己的寫作更加豐富。
1.撰寫草稿
作者克莉·梅傑斯開篇就提出她非常熱愛撰寫草稿,“‘初稿’或者說‘草稿’是創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決定了修訂的價值所在。”
對於寫作者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好用的方法,先寫出草稿,再修改潤色,避免了因為期待太高而無從下筆。
無數的大作家都很認可這一舉措,安·拉莫特就曾在其著作《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中寫道:
“我能寫出東西的唯一途徑就是先寫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草稿……而寫草稿時就應該像孩子作畫一樣盡情釋放和馳騁,因為你要知道沒人會去關注它,而且你也可以日後再去做那些修飾工作。”
寫出來的草稿又不一定非要給別人看,所以完全可以自由發揮。
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但是,開始階段,還是細分任務,別給自己那麼大壓力吧。
前幾天要改一篇文章,我當時的想法是要一次改好。
結果……我翻了N本書,最後寫了一個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稿子。
今天又要改一篇文章,我的想法是“就改成一稿,明天再在一稿的基礎上改二稿”。
結果你能猜到,對,我很快改完了一稿,也對如何改第二稿也有了思路。
當下次你又不自信不敢寫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嘿,我就寫個草稿。”
要知道,等草稿完成,你還有大把的機會修改打磨。
2.聽取以及給出反饋
克莉·梅傑斯在書中講到,她總是鼓勵學生,尤其是害怕開始寫作的學生,將文章拿給任何容易發現文章中優點的人去看。
原因呢?
作者在書中是這麼解釋的:因為寫作是艱難的,你對自己的寫作總是會不自信。你甚至可能發現寫作很討厭。但是,如果你還是要迎難而上的話,你需要被告知你做得很好以及為什麼你做得好。
在寫作初期,得到積極的反饋,會激發巨大的能量,也會讓寫作變得有價值。想想羅森塔爾效應,當教師對學生懷抱積極期待時,學生也會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變得自信上進。
反饋很重要,可是,如何獲得呢?
坐等他人給出反饋,不如主動給予反饋。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如果你給他人作品的評價夠深刻,他們也很有可能會反饋給你同樣深刻的評價。”
無論是誰,都會很樂意得到反饋。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看完文章後的感受。
當然,作者也在書中提出:不要覺得所有的反饋同等重要,也不要盲目接受所有的反饋。
3.寫作夥伴
什麼是寫作夥伴呢?很喜歡克莉·梅傑斯在書中的解釋:寫作夥伴是指在你寫作的過程中與你一起寫作、一起討論、修改作品、認可並鼓勵你創作的人。在開始寫作階段,或者說在整個寫作階段,找到一位或幾位寫作夥伴意義非凡。想想看,你不知道自己寫得好不好,也不確定該如何修改,踽踽獨行時,身邊能有人鼓舞士氣並討論作品,該是何等的珍貴。
作者在書中寫道:你的寫作夥伴會為你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庇護,即使她告訴你,有些部分你寫得不好,但也會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方式告訴你——你可以突破的!我相信你的能力!你很有天賦!你很用功,會找出這部書稿中的瑕疵!
這樣的寫作夥伴上哪尋找呢?
至少可以找到兩種人,一種是身邊支援自己而且能給出有建設性評價的密友,另一種是優質社群的小夥伴。
寫作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大多數時候是一個人的旅程,但誰說不能抱團成長呢。
如果能在旅程中找到寫作夥伴,互相鼓舞激發動力,分擔彼此的快樂與憂愁,這段旅程不僅會走得快也能走得遠……
《寫作是什麼》不是一本傳統上教人寫作的書籍,它更傾向於一種心理療愈。作者在前言分享了寫這本書的原因:
闡述年輕時的自己(這也是許多年輕作家感興趣的)為什麼能堅持寫作,是什麼讓我能忍受寫作的折磨並經受各種打擊最終證明寫作是適合自己的。
初學寫作,往往需要解決的不是寫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能不能鼓起勇氣開始寫。如果你也處在這個階段,不妨降低期待從撰寫草稿開始,聽取並主動給出反饋,尋找一位寫作夥伴扶持前行。
-
4 # 蛻變島
如何讓寫作的內容更豐富?
所謂寫作就是一個人透過大量優質的輸入後,再經過深入細緻的思考,然後再輸出的一個過程。
所以要寫出好的文章,我覺得輸入即閱讀和學習是前提,一個一年讀30本書的人和一個一年讀3本書的人,在寫作上註定是有天壤之別的。
思考是核心,同樣一部電影有人看了能寫3千字的影評,有人只能說還可以,這就是思考的區別
-
5 # 三晉法制
來作的內容來自於經歷,體驗,不卑不亢,善於觀察身邊,社會的點點滴滴,加以彙總,用詼諧,幽默的手筆把她柔於一體去創作,磨合成精品,這就是作品的內容。
回覆列表
多看多寫.首先要擴大你自己接觸的閱讀書籍.通俗小說、名著、詩歌、雜文對你的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你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準備一個筆記本,看到的喜歡的片段或者好詞好句都記下來,這是一種很有效的積累方式.可以增加你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