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令狐沖衝

    其實,孟子被稱為亞聖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特別是孔子的仁的學說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如果儒家學說是一座高樓大廈的話,那麼,孔子就是那個為儒家學說打好地基的人,而孟子則是把這個高樓大廈建立起來的人,像孟子以後的儒家,荀子,是把這座高樓大廈進行了內部裝修的人。

  • 2 # A程曦

    孟子,字子輿,鄒人。

    是魯孟孫氏之後。他的老師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學通了孔子的學說加以傳播。他先是到齊威王面前遊說,威王不用他,轉到梁國,梁惠王認為這種迂曲高遠的見解不合實際,也沒有用他。

    因為,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正是各國爭相利用法家人才富國強兵,征戰吞併的戰亂時代。各國都把增加軍事實力,武力稱霸提到最高地位。

    秦用商鞅,國家富庶;楚、魏啟用吳起,戰勝弱敵;齊用孫子、田忌,國勢強盛。

    而孟子主張尊崇遠古舜堯時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來管理國家,缺乏現實作用,自然不被諸侯採納。孟子晚年退回鄒國,教授門徒,作成《孟子》一書。

    孟子在書中闡述自己的主張:承襲孔子思想,反對變法,非議耕戰,主張“遵先王”、維護世官世祿和“勞心者治人”的等級秩序。

    他又提出了旨在緩和階級矛盾的“仁政”學說,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推行“仁政,”他甚至主張把君位讓給“賢人”,即“尚賢”學說。孟子呼籲“制民恆產”,不誤農時,省刑輕賦。

    他在哲學上提出“性善論”,認為人生來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啟發良知。孟子是繼孔子“仁愛、禮治”之後,發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第二個偉人,他和孔子的主張被尊稱為“孔孟之道”,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利用的精神武器,統治人們思想幾千年。

  • 3 # 王松林

    孟子的儒家思想之所以晉升為儒家的第二號人物,是因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三綱,並把三綱進行具體化,細分化,內容更為詳情,即為:《五常》。這就是人們說的三綱五常,後被古人稱為孔孟之道。

    什麼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所謂”三綱五常“,就是”綱常“,它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古代的傳統文化中,儒家透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人們,用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政治制度,並且,這種三綱五常的理集結規範,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也確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那麼,究竟什麼是“三綱五常”呢?

    三綱是孔子的儒家學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一,孔子所謂三綱:(1)“父為子綱”,就是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社會規範。父母是子女的綱領,領路人、上級、指示等的意思。也就是,父母之言,子女不得不聽,或是不得違背等。子女對父母的言行,要絕對服從,不能觸怒父母。並且,孝與悌是人子與兄弟的行為規範。(2)“君為臣綱”君為主、臣為從;君叫臣做什麼,臣就得做什麼,不能違背等的意思。特別要求,臣子要對君盡“忠”,對君主盡心竭力,全心全意。並且,認為只有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才能天下太平安定。(3)“夫為妻綱”,夫為主,妻為從。作為丈夫的屬從,一個妻子應該本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思想行為,所以,這種行為規範體現了封建的夫妻關係的思想理論,貶斥了女了夫喪改嫁的合理做法。

    二,孟子所謂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孟子的儒家學說,是在孔子三綱基礎之上的具體解說和進一步發揚光大。

    孟子的“五常”內容:

    1,“仁”。“仁”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猶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他說的“捨生取義”。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

    2,“義”。以義為名。孟子將義從道德倫理的層面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在其有名的魚與熊掌的論說中,孟子有此結論:“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據此,不難看出,孟子眼中的義是為人君子的最高品質。為民謀利。為民謀利,則貫穿於孟子的一生。在《孟子》第三章中,他為民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君王治國理政只有做到“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才會使近民悅,遠民來,才能“民之多於鄰國”。孟子認為做到了“養生喪死無憾”,就能實現儒家所竭力提倡的王道的政治與社會,即“王道之始”。孟子的這段話,根植於其“民本”思想,這也是解釋他“為民謀利”的主張的理論基礎之一。

    3,“禮”。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 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 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 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 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 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於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於君子別的什麼憂患就沒有 了。不是仁愛的事不幹,不合於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那麼君子也不會感到憂患了。

    4,“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被視為“三達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視為道德規範、道德品質或道德情操來使用的,是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與“仁”、“勇”兩個道德規範並舉,定位為君子之道,即所謂“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義禮智”四德並提。他從行為的節制和形式的修飾、道德的認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義上確立了禮與智在道德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終,仁義禮智四位一體,相依互補,恰成一完整的範疇系統,構建為人道的全部蘊涵。 到了漢代,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確立,“智”位列其智。在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

    5,“信”。這裡的信指的是:大人!大人!大人!孟子說的是大人。什麼是大人?孟子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一顆赤子之心,就是有一顆純粹的心、一顆毫無私慾和惡意的心。擁有這樣心的人,就是大人,他時時刻刻見到自己本心潔白,因此任何事都能做到“惟義在”,這樣的人,已經達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因此,孟子說的是,大人時時刻刻、事事物物無不致良知,說話自然會信,行動自然會果決。由此可見,這兩句話,看起來好像意思相反,引起大家興趣,但其實沒有任何可比性。

    孟子的學說理論,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華人的思想與觀念。孟子儒家思想是繼第一號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之後的第二號人物當之無愧,言正名順,不服不行。:

  • 4 # 國內ERP專題

    孔子及弟子被稱為儒家,主要活躍時間段在春秋時期,孔子後,他的弟子沒有在理論和實際應用上有所突破,依舊停留於孔子創立儒家時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直到戰國時期,孟子的出現,再次遊走於各諸侯,推行儒家的王道。使儒家思再次走到歷史舞臺之前。

    並且,孟子對原儒家的理論綱常進行改進和昇華。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

    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

    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就這樣成了儒家二號人物。

    真正在儒家所集其大成的人是荀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辨別真假酒?度數越高品質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