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林齋隨筆

    對於四大名著之說很多人都認識存在偏陋,又愛跟著人云亦云,你得讀過有自己體驗之後,才能有醒認識。首先要糾正的就是“四大名著"的稱謂,準確說應該叫古典章回小說四大名著。因為泱泱中華幾千年,文化典籍太多,如若不加定語,這四部書何德何能敢以四大名著自居?你比《資治道鑑》《史記》《論語》《老子》《詩經》都更有價值?即便是在古代小說領域《世說新語》《聊齋志異》也不比它們差,只是體式不一樣罷了。還有看這四部書本身,除《西遊記》以神話故事暗指晚明政治社會形勢,隱喻人生哲理之外,另外三部書的選材視角太狹隘,描寫物件純屬上層社會人物,是官家作品,對廣大民眾疾苦和生活情態缺乏關懷,沒有人文精神。再者這些三部作品主題思想都有侷限。《三國演義》幸而還展現出較開明的歷史發展觀,值得肯定。最糟粕的是《水滸傳》。《水滸傳》宣揚流氓文化和愚忠思想。有人說《紅樓夢》很好,的確在語言表達和人物描寫手法上是達到新高度,主題也還算中正,但選材還是有問題,令人反感。

  • 2 # 滾滾紅塵一杯酒

    四大名著在古代肯定是不受重視的,而當今重視是因為能從中捂出好多道理,如 做人 做事 等等。古代是封建王朝統治下的江山,地王都喜歡不鬧事的百姓,這為什麼就是儒家思想得到發展的原因,老百姓都和綿陽似的,更容易統治管理。如西遊記 這是典型的對當時生活的年代不滿而發洩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如果大力推行追捧西遊記的話,在那個年代,是不好統治的。那個年代,誰有兵權,誰有錢就可以發動暴亂,發動起義,這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說四大名著在當時沒有被認可,這僅是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3 # 南山來客34780

    因為古代能讀書的人太少了,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識字,所以再好的名著也受不到重視。書再好有什麼用,大家都是文盲。而現在就不同了,新中國成立後,人人能上學,成人也掃盲。誰都能看得懂小說了,所以四大名著也就大放異彩,被老百姓視為瑰寶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馬金貴

    不是古人不重視,而是古人讀書沒有現代人這麼普及,再加上統治階級的打壓,普通人看不到,而貴族階級的珍版私臧。現代人從中學到了許多智慧,所以廣為流傳。

  • 5 # 素抱樸

    不是不受重視,在文化知識不普及的社會里,勞動大眾有多少識文斷字的,他們知道的那點,是從說書唱戲那裡聽到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國內還遍地都是文盲。老百姓只知道民間故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名著不名著。再者,上層社會除了禁止這類書的傳播,知識分子讀而不宣,整個社會總體上就是文盲社會。知道《三字經》,《百家姓》就算有學問的人了。古典優秀文化是在建國後建學校,掃文盲,人民大眾文化水平日益提高而逐漸廣泛得到傳播的。現代人不但把四大名著視為瑰寶,還在廣泛地繼承所有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而古為今用。學生教材和課外讀物作為一個視窗可以說明。

  • 6 # 阿輝看全球

    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首先哪來的古代不重視四大名著?比如學術價值最高的紅樓夢,因為它雖然描寫了一個子虛烏有的背景,但是仍然有很多可能犯禁的地方。而這點在中國古代文字獄數量最多的乾隆朝非常危險,最終他的誕生和儲存是受到眾多紅樓夢愛好者努力的結果。

    比如和珅本人就非常喜歡紅樓夢,他看完紅樓夢以後也覺得書是有問題的,但是讓這書被禁燬了就太可惜。於是他先去和乾隆說,最近流行這麼本書,裡面有些什麼內容,然後先入為主的灌輸了很多內容進乾隆的腦子裡。後來乾隆看了下就說,這是康熙時代明珠家的事情啊。有了這句話,紅樓夢也因此有了一面免死金牌。

    所以了,四大名著不是今日華人視若珍寶,古代一樣也是非常重視的。

  • 7 # 金彬全

    不能說“四大名著”在古代不受重視,現在人把它視作瑰寶。四大名著他的出現在最初被定義是——民間通俗小說,是古代的“四大奇書”現代版說法。有考證,古代就有四大之說,當時被譽為“四大奇書”美譽的稱謂,在明末清初就確立了,從這一點來看古人並沒有不重視四大名著。李漁曾在為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作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這就是最初古人欣賞四大名著的雛形,由此可見明末就有提出四大的重視說詞了。

    無論怎麼看,古代對“四大奇書”的認可和重視是毋容置疑的,只不過清代紅樓夢的誕生,被公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他的地位取代了四奇裡的金瓶梅,才形成了今天四大名著。為什麼現在人把四大名著當個寶呢?,因為四大名著的確立並不是哪一個人定下來的,而是被廣大學者、讀者專家們公認的,是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上形成必然產物。四大名著的確立對中國以後的文學發展有了非常大的借鑑和指導作用,可以說不管是古人及現代學者,對四大名著為我們文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持肯定態度的,稱它為祖國文學的瑰寶珍品不為過。

  • 8 # 霧忱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古代”這個概念,它們有三部成書於明代,一部成書於清代。

    而前三部 ,時間順序大體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緊接著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中後期吳承恩的《西遊記》。再之後才是清中後期曹雪芹的《紅樓夢》。

    這幾部書暫時不提《紅樓夢》,它成書比較晚,雖然在清朝中期後期影響不小但和前三部比較起來時間上並不符合這個“古代”的範疇。

    至於前三部,可以確切的說,都是在歷史有一定故事基礎的情況下被作者加工整理起來的,施耐庵的水滸取材於《大宋宣和遺事》,雖然原書三十六人,但經過一些民間演繹,最主要是經過施耐庵的再創作使這部作品更趨於完整了。而羅貫中三國完全脫胎於《三國志》,但經過幾個朝代不斷對故事進行深化,又經過元雜劇的演繹尤其是說書藝人的口口相傳,可以說故事已經很充實了,羅貫中做的工作相對最省心,他只需要把散佈的東西匯合一處就行了。

    西遊記是嘉靖年刊印的,這部神魔鉅著同樣也經過元雜劇和民間大眾的不斷融合和演繹,不過得說吳承恩參與創作的地方要多的多,他確實對《西遊記》保有最直接的“智慧財產權!”

    這幾部書不管當時創作出的狀態咋樣,事實上在嘉靖刻本流行的年代並不是不被重視,反而是爭相購買。而且晚明時期商業的空前繁榮,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直接導致通俗文化的興起。而且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審美取向和閱讀情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與普通市民融合,之後通俗白話本書籍得以大行其道。一些書坊還組織編撰和刊印了三大名著的續本,如《西遊補》《續編三國志後傳》《後水滸傳》…

    很多文人還積極參與小說的點評和刊校工作,文人士大夫的熱心參與使白話小說這類新的文學體裁成為繼漢賦、唐詩、宋詞之後又一個重要文學體裁。

    所以並不是在古代不受重視,反而是很受重視,當然因為無限度蔓延,其中一些內容也導致高層誤認為在影射或者暗指,最終受到更改或者全面禁止。但是這正如今天的一些禁書道理是一樣的,越是禁止越流傳的快,公開和私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最後用一句話概括:是金子總會發亮的!這也是今天人們對四大名著喜愛和推崇的原因…

  • 9 # 薔薇看中國

    小說家在古代被看作是"小道",所以被人們輕視,尤其是"科舉時代",小說更是被視為難登大雅,因此在明末清初曾把四大名著稱為四大奇書。

    根椐史料記載,小說家起源於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稗官",稗官是一種職位低的小官,他負責蒐集街談巷語,記錄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奇聞逸事,以供統治者瞭解民情民風。

    漢魏之後,稗官這種職務被撤銷了,但許多學者延襲了稗官的作風一一私下裡蒐集,擺寫奇聞逸事,市井風俗,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小說體大約成型於晉唐時期,而盛行於明清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都曾留有傳奇敘事體裁作品傳世,這就是小說成體的初始。到了明清時期大量小說問世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古時候,小說家作為一個學術流派被稱為"九流十派"之一,但它不入"九流",只算做"十家"之一。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小說家只是一個著述、記錄的流派,而沒有形成獨立系統的學術思想。可是到了唐宋乃至明清時代,小說卻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而產生深遠影響。

    古時候小說家不被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認為小說家沒有歷史學家治國安邦的作用,也不具備其他諸子百家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指引作用。

    但是小說反映市井平民思想生活狀態卻是其他學派無法比擬的,但這又恰恰是在封建社會里,小說家被貶低的原因,在那種"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社會風氣大背景下,寫小說當然不能入上流!

    小說記載的是散文雜文式的事蹟,內容幽默、荒誕,神奇。可是古代寫文章,讀書的目的是與考取功名捆綁的,而小說不能與考取功名掛鉤,因而也就被視為“不入流“了。

    到了近現代,隨著科舉判廢除,用人的多樣性選擇機制建立,西方思想的影響,中外學術交流的增多,小說逐漸成了文學的主流之一。《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到了清末民國時逐漸被人們認識,並以其深動形象的人物、故事、場景而深深影響了現代華人的思想觀和價值取向,是中國漢語中不可多得的精華部分,是中國文學史上四座偉大的豐碑。

    到了現當代小說更是主宰了中國文學史,中國近現代出現了許多小說家如:魯迅、茅盾、巴金等等,他們的小說可以說是影響了時代人們的思想。

    歸結一下:古代小說不受重視是受當時時代大環境的限制;而近現代小說受推崇則是因社會發展需求所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好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