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問劍出鞘

    未來三十年,網際網路一定是從“有”走向“無”的過程,包括電商在內,沒有所謂的“線上”與“線下”之分。這就是說,電商再發展,不會出現把菜市場取代的問題。隨著更多智慧物流與生鮮技術的提高,涉農電商會產生變化,菜市場也會因勢而變,不可能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農產品是剛需,尤其是生鮮,是各大電商平臺都非常看重的“超級流量入口”。正因如此,包括阿里、騰訊在內,都投入巨資進行新零售佈局。盒馬、7-FRESH等,都是業態的創新代表。與此同時,包括北京新發地等在內的傳統菜市場,也在主動求變,探索原產地直供、社群新零售等新模式。

    總的來說,雙方走向融合是必然趨勢。

  • 2 # 魯-供鮮黃花菜

    不會,各有各的有優點與缺點,電商的硬傷就是運輸時間長,優點價格便宜(沒有商鋪的費用),基地直銷。市場的優點菜新鮮,費用高。

  • 3 # 山這邊小琴

    不得不說農產品在網路銷售異常火熱,農產品電商確實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要搶了菜市場飯碗這個就目前來說不可能實現。

    第一:很多時候買菜行為不是遠期規劃好的,平常日常都是順便逛下菜市場把菜買了。網路農產品畢竟需要幾天運輸,買一些平時偶爾打下牙祭的品種還好。如果每日都要等著快遞到才能做飯,要是哪天快遞不給力,豈不是沒飯吃了?

    第二:很多菜品不可能長時間運輸,畢竟快遞時效有限,除順豐可以做到隔天到,正常快遞速度都需要三四天,對於蔬菜水果來說,很多品種不可能保持三四天還不壞的,這樣無形中體驗度就變差了,以後再想網上買農產品都會掂量掂量。

    第三:平時日常蔬菜水果畢竟價格擺在那裡,便宜的一兩元一斤,貴的五六元一斤。可以說客單價很低,而如果在網路買,快遞費很貴,這樣買的產品基本上都比當地菜市場貴不少,這個經濟帳還是要思考的。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足還望指正。

  • 4 # 鄂農言農

    農產品電商搶不了菜市場的飯碗。

    1.沒有實物挑選體驗。

    2.沒有菜市場快速。電商下單到收貨一般3個工作日,難道這期間不用做飯嗎?

    3.特別是蔬菜內,菜市場更新鮮。

  • 5 # 夢中翔之夢

    《上海果蔬副食品市場全程運營揭秘》(四十)

    農產品電商會不會搶了菜市場的 ”飯碗“呢?你怎麼看?

    “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網路社會網際網路行業,新零售概念下,我們離“萬物聯網”的時代越來越近,越來越與各行各業緊密融合。上海標準化菜場(千餘家,近百萬經營者)正在推進2.0版3.0版”超市樣式“升級改造。各品牌商超正在 ”高臺跳水“試水便利店。網際網路大佬正在跑步進場,佈局生鮮”加盟便利店。網際網路大神正在策劃4.0版“生鮮商城”。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中國市場經濟步入了改革“常態”轉型關鍵期。重塑“商業業態”與“商業生態圈”,這是“共享經濟”,“分享經濟”兩種新商業模式,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用,否則極易造成投資上的誤判與失敗。農產品的特性與屬性,已決定了農產品電商“此路不通”!

    農產品特性:品種繁多,規格,等級沒有“國標”,同一品種存在大小 “規格”,色澤“品相”,風味“口感”, 殘次“歪瓜裂棗”品質的不同、從而形成了農產品“同質化”商品間不同的價格。

    農產品屬性:有生長條件和自然資源因素決定。生鮮農產品的生產週期比較長。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應季商品,時令商品。果有果期,菜有菜期,魚有魚訊。科技發展的進步,也出現了反基因,反季節商品的種植,所以目前市場上許多生鮮農產品,常年四季都有供應。生鮮農產品,”價值“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一.初級生鮮農產品:海產品,蔬菜,肉類,禽蛋類部分果類等的新鮮度都是具有一定的時限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生鮮度逐漸會降低農產品的口感。營養成分和質量安全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生鮮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偏好“鮮活”,安全時令產品。

    二.冷凍生鮮農產品:包括初級生鮮農產品,冷凍冷藏生鮮農產品,以及加工生鮮農產品。產品接受冷凍後嚴密包裝,在常溫7°以下儲存,運輸,販賣的食品,稍有不慎會發生我們肉眼看不出的“食品安全”的變化。經過冷凍的生鮮農產品,口感會降低,營養成分會流失。農產品電商根本做不到,第一條農產品生鮮度“時限”的要求。第二條 儲存,運輸,銷售環節中的 “冷鏈” 安全保障,以及“冷鏈”昂貴的運營成本。《人生創業果蔬副食品市場中的創業人生》歡迎提問,就題作答:30年從業實踐經歷,揭開“大市場神秘的面紗”。(四十)

  • 6 # 三易生活

    昨日,美團買菜正式登陸武漢,據官方介紹,這是繼上海與北京之後,美團買菜業務落地的第三座試點城市。不過與上海和北京的即時配送模式不同,美團買菜在武漢市場並沒有宣告是否提供配送服務,主要強調將設立自提站點,並已經落地10家自提站點。

    此外其在武漢推出的服務也是“今日下單,次日取貨”,使用者需要在6:30至22:00間透過App下單預約食材,並在次日8:00至20:00前往附近自提站點領取。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去年10月美團就上線了“買菜”頻道,定位“30分鐘到貨的生活賣場”,聚焦生鮮到家服務,主要滿足社群居民的買菜需求,不過這時“美團買菜”服務更像是細分的跑腿業務。直到今年1月美團在上海落地“美團買菜”服務,不僅上線了專屬App,還預備了專門的配送員送貨上門。而且這次不僅僅是配送員前往菜市場買菜,而是透過在社群設立的集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便民服務站,直接提供服務。

    而在此前,餓了麼在武漢落成全國第一家“未來菜場”的影響。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在洪山區“獅城匯”落地的“未來菜場”已經實現最高一天接單500單,配送範圍在菜場周邊3公里,並能確保30分鐘內送達。

    如果關注上班族的買菜習慣,不難發現他們手機中可以用來日常買菜的App當真不少。同樣屬於阿里系的盒馬鮮生,在武漢已經佈局14家門店,主城區“盒區房”的覆蓋率更是超過24%,能夠為近3000個小區內超過300萬用戶提供服務。而盒馬鮮生與美團買菜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極為相似之處,盒馬的實體門店可以視為“前置倉”,並且雙方都是會員制,需要下載相應App方可使用,而至於實時配送和上門自提就更為相似了。

    除了美團與阿里這兩家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之外,本地還有其他提供即時生鮮配送的服務平臺。以吉及鮮為例,據官方介紹,其服務的三大特色就是最快29分鐘送達、0元起送0配送費、無理由退換貨。並且吉及鮮同樣採取前置倉模式,目前在武漢地區已經佈局了15處前置倉,其中洪山區3家、武昌區和江岸區各1家,單倉面積約200-300㎡。此外,還有1個吉及鮮中心倉自提點。而在此前,吉及鮮曾因被曝與IDG和經緯創投洽談投資事宜,獲得外界的大量關注。

    在接入餓了麼的“未來菜場”之前,“獅城匯”生鮮農貿市場的運營商華和農業董事長曾在採訪中介紹稱,隨著諸多競爭對手的加入以及各類線上生鮮銷售平臺入場,農貿市場終端銷售從原來的81%下降到73%,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傳統線下農貿市場、菜市場接入線上平臺是大勢所趨,而對於線上電商平臺來說,生鮮市場所能提供的剛需、高頻的流量入口也具有足夠的誘惑力,伴隨著雙方的相互接洽,網際網路模式也必然將給傳統線下菜市場帶來新的衝擊。

    此前,傳統生鮮渠道,也就是農貿市場、菜市場,甚至超市等,一直被詬病流通環節眾多導致層層加價,以及流轉時間較長,導致產品不可避免地出現損耗。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大家不妨聯想下電腦城,透過層層供應商流轉,最終抵達門店的產品價格往往虛高,然而產品質量的保證卻不一定有所提升。而當線上電商開始進軍3C產品之後,更加透明的商品價格、產品資訊,以及及時響應的產品售前售後保障,給電腦城則帶來了劇烈的衝擊,甚至自此開始一蹶不振。

    同樣,假如生鮮電商具備密集完善的前置倉,培養起穩定的進貨、銷售渠道之後,平臺或將有能力直接從菜農果農等源頭處進貨,透過自有的運輸、倉儲、銷售能力讓產品直達消費者群體,從而減少流通環節縮短流轉時長。同時,由於線上平臺等特性,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透明度也將得到一定的保障,相應的送貨上門、菜品品質保障等服務也可以透過平臺能力得到保障。

    不過同樣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不同型別的消費人群來說,電商所帶來的影響效果並不一樣。對於平時就沒有空閒前往菜市場的上班族來說,生鮮電商無疑解決了他們的痛點,但是對於不擅使用手機App的中老年使用者來說,線下市場自有其不可替代性。而且從情理上講,這些老年使用者或許才是現今菜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因此生鮮電商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菜販來說,既是同行對頭又是增量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從現階段的發展趨勢來看,無論是線上買菜習慣的養成,還是線上與線上、線上與線下市場之間的爭奪,都將會是一場持久戰。伴隨著競爭不斷升級,也將推動原有行業格局加速洗牌,未來生鮮市場的線上滲透率也勢必將會逐步提升。

    而影響線上買菜的重要因素,如提高配送速度、引導線下流量、滿足消費多樣需求、最佳化供應鏈、建立產品標準、保障品質等問題,或許也會在競爭中獲得進一步的升級。但對於整個生鮮行業來說,電商入場所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目前尚無法定義,但可以肯定是的,改變正在發生,墨守成規者或將成為最大輸家。

  • 7 # 莫問劍出鞘

    未來三十年,網際網路一定是從“有”走向“無”的過程,包括電商在內,沒有所謂的“線上”與“線下”之分。這就是說,電商再發展,不會出現把菜市場取代的問題。隨著更多智慧物流與生鮮技術的提高,涉農電商會產生變化,菜市場也會因勢而變,不可能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農產品是剛需,尤其是生鮮,是各大電商平臺都非常看重的“超級流量入口”。正因如此,包括阿里、騰訊在內,都投入巨資進行新零售佈局。盒馬、7-FRESH等,都是業態的創新代表。與此同時,包括北京新發地等在內的傳統菜市場,也在主動求變,探索原產地直供、社群新零售等新模式。

    總的來說,雙方走向融合是必然趨勢。

  • 8 # 魯-供鮮黃花菜

    不會,各有各的有優點與缺點,電商的硬傷就是運輸時間長,優點價格便宜(沒有商鋪的費用),基地直銷。市場的優點菜新鮮,費用高。

  • 9 # 山這邊小琴

    不得不說農產品在網路銷售異常火熱,農產品電商確實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要搶了菜市場飯碗這個就目前來說不可能實現。

    第一:很多時候買菜行為不是遠期規劃好的,平常日常都是順便逛下菜市場把菜買了。網路農產品畢竟需要幾天運輸,買一些平時偶爾打下牙祭的品種還好。如果每日都要等著快遞到才能做飯,要是哪天快遞不給力,豈不是沒飯吃了?

    第二:很多菜品不可能長時間運輸,畢竟快遞時效有限,除順豐可以做到隔天到,正常快遞速度都需要三四天,對於蔬菜水果來說,很多品種不可能保持三四天還不壞的,這樣無形中體驗度就變差了,以後再想網上買農產品都會掂量掂量。

    第三:平時日常蔬菜水果畢竟價格擺在那裡,便宜的一兩元一斤,貴的五六元一斤。可以說客單價很低,而如果在網路買,快遞費很貴,這樣買的產品基本上都比當地菜市場貴不少,這個經濟帳還是要思考的。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足還望指正。

  • 10 # 鄂農言農

    農產品電商搶不了菜市場的飯碗。

    1.沒有實物挑選體驗。

    2.沒有菜市場快速。電商下單到收貨一般3個工作日,難道這期間不用做飯嗎?

    3.特別是蔬菜內,菜市場更新鮮。

  • 11 # 夢中翔之夢

    《上海果蔬副食品市場全程運營揭秘》(四十)

    農產品電商會不會搶了菜市場的 ”飯碗“呢?你怎麼看?

    “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網路社會網際網路行業,新零售概念下,我們離“萬物聯網”的時代越來越近,越來越與各行各業緊密融合。上海標準化菜場(千餘家,近百萬經營者)正在推進2.0版3.0版”超市樣式“升級改造。各品牌商超正在 ”高臺跳水“試水便利店。網際網路大佬正在跑步進場,佈局生鮮”加盟便利店。網際網路大神正在策劃4.0版“生鮮商城”。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中國市場經濟步入了改革“常態”轉型關鍵期。重塑“商業業態”與“商業生態圈”,這是“共享經濟”,“分享經濟”兩種新商業模式,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用,否則極易造成投資上的誤判與失敗。農產品的特性與屬性,已決定了農產品電商“此路不通”!

    農產品特性:品種繁多,規格,等級沒有“國標”,同一品種存在大小 “規格”,色澤“品相”,風味“口感”, 殘次“歪瓜裂棗”品質的不同、從而形成了農產品“同質化”商品間不同的價格。

    農產品屬性:有生長條件和自然資源因素決定。生鮮農產品的生產週期比較長。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應季商品,時令商品。果有果期,菜有菜期,魚有魚訊。科技發展的進步,也出現了反基因,反季節商品的種植,所以目前市場上許多生鮮農產品,常年四季都有供應。生鮮農產品,”價值“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一.初級生鮮農產品:海產品,蔬菜,肉類,禽蛋類部分果類等的新鮮度都是具有一定的時限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生鮮度逐漸會降低農產品的口感。營養成分和質量安全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生鮮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偏好“鮮活”,安全時令產品。

    二.冷凍生鮮農產品:包括初級生鮮農產品,冷凍冷藏生鮮農產品,以及加工生鮮農產品。產品接受冷凍後嚴密包裝,在常溫7°以下儲存,運輸,販賣的食品,稍有不慎會發生我們肉眼看不出的“食品安全”的變化。經過冷凍的生鮮農產品,口感會降低,營養成分會流失。農產品電商根本做不到,第一條農產品生鮮度“時限”的要求。第二條 儲存,運輸,銷售環節中的 “冷鏈” 安全保障,以及“冷鏈”昂貴的運營成本。《人生創業果蔬副食品市場中的創業人生》歡迎提問,就題作答:30年從業實踐經歷,揭開“大市場神秘的面紗”。(四十)

  • 12 # 三易生活

    昨日,美團買菜正式登陸武漢,據官方介紹,這是繼上海與北京之後,美團買菜業務落地的第三座試點城市。不過與上海和北京的即時配送模式不同,美團買菜在武漢市場並沒有宣告是否提供配送服務,主要強調將設立自提站點,並已經落地10家自提站點。

    此外其在武漢推出的服務也是“今日下單,次日取貨”,使用者需要在6:30至22:00間透過App下單預約食材,並在次日8:00至20:00前往附近自提站點領取。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去年10月美團就上線了“買菜”頻道,定位“30分鐘到貨的生活賣場”,聚焦生鮮到家服務,主要滿足社群居民的買菜需求,不過這時“美團買菜”服務更像是細分的跑腿業務。直到今年1月美團在上海落地“美團買菜”服務,不僅上線了專屬App,還預備了專門的配送員送貨上門。而且這次不僅僅是配送員前往菜市場買菜,而是透過在社群設立的集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便民服務站,直接提供服務。

    而在此前,餓了麼在武漢落成全國第一家“未來菜場”的影響。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在洪山區“獅城匯”落地的“未來菜場”已經實現最高一天接單500單,配送範圍在菜場周邊3公里,並能確保30分鐘內送達。

    如果關注上班族的買菜習慣,不難發現他們手機中可以用來日常買菜的App當真不少。同樣屬於阿里系的盒馬鮮生,在武漢已經佈局14家門店,主城區“盒區房”的覆蓋率更是超過24%,能夠為近3000個小區內超過300萬用戶提供服務。而盒馬鮮生與美團買菜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極為相似之處,盒馬的實體門店可以視為“前置倉”,並且雙方都是會員制,需要下載相應App方可使用,而至於實時配送和上門自提就更為相似了。

    除了美團與阿里這兩家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之外,本地還有其他提供即時生鮮配送的服務平臺。以吉及鮮為例,據官方介紹,其服務的三大特色就是最快29分鐘送達、0元起送0配送費、無理由退換貨。並且吉及鮮同樣採取前置倉模式,目前在武漢地區已經佈局了15處前置倉,其中洪山區3家、武昌區和江岸區各1家,單倉面積約200-300㎡。此外,還有1個吉及鮮中心倉自提點。而在此前,吉及鮮曾因被曝與IDG和經緯創投洽談投資事宜,獲得外界的大量關注。

    在接入餓了麼的“未來菜場”之前,“獅城匯”生鮮農貿市場的運營商華和農業董事長曾在採訪中介紹稱,隨著諸多競爭對手的加入以及各類線上生鮮銷售平臺入場,農貿市場終端銷售從原來的81%下降到73%,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傳統線下農貿市場、菜市場接入線上平臺是大勢所趨,而對於線上電商平臺來說,生鮮市場所能提供的剛需、高頻的流量入口也具有足夠的誘惑力,伴隨著雙方的相互接洽,網際網路模式也必然將給傳統線下菜市場帶來新的衝擊。

    此前,傳統生鮮渠道,也就是農貿市場、菜市場,甚至超市等,一直被詬病流通環節眾多導致層層加價,以及流轉時間較長,導致產品不可避免地出現損耗。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大家不妨聯想下電腦城,透過層層供應商流轉,最終抵達門店的產品價格往往虛高,然而產品質量的保證卻不一定有所提升。而當線上電商開始進軍3C產品之後,更加透明的商品價格、產品資訊,以及及時響應的產品售前售後保障,給電腦城則帶來了劇烈的衝擊,甚至自此開始一蹶不振。

    同樣,假如生鮮電商具備密集完善的前置倉,培養起穩定的進貨、銷售渠道之後,平臺或將有能力直接從菜農果農等源頭處進貨,透過自有的運輸、倉儲、銷售能力讓產品直達消費者群體,從而減少流通環節縮短流轉時長。同時,由於線上平臺等特性,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透明度也將得到一定的保障,相應的送貨上門、菜品品質保障等服務也可以透過平臺能力得到保障。

    不過同樣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不同型別的消費人群來說,電商所帶來的影響效果並不一樣。對於平時就沒有空閒前往菜市場的上班族來說,生鮮電商無疑解決了他們的痛點,但是對於不擅使用手機App的中老年使用者來說,線下市場自有其不可替代性。而且從情理上講,這些老年使用者或許才是現今菜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因此生鮮電商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菜販來說,既是同行對頭又是增量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從現階段的發展趨勢來看,無論是線上買菜習慣的養成,還是線上與線上、線上與線下市場之間的爭奪,都將會是一場持久戰。伴隨著競爭不斷升級,也將推動原有行業格局加速洗牌,未來生鮮市場的線上滲透率也勢必將會逐步提升。

    而影響線上買菜的重要因素,如提高配送速度、引導線下流量、滿足消費多樣需求、最佳化供應鏈、建立產品標準、保障品質等問題,或許也會在競爭中獲得進一步的升級。但對於整個生鮮行業來說,電商入場所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目前尚無法定義,但可以肯定是的,改變正在發生,墨守成規者或將成為最大輸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女人,結婚之前不談錢,結婚之後一定會吃虧”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