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爾東層
-
2 # 書亭楷書
1、雲鶴遊天,群鴻戲海。
2、學書則知識學可以致遠。
3、一點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畫失所,如壯士之折一肱。
4、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5、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未能畫平豎直而遽求神妙,是猶離規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6、初學臨書,先求形似,間架未善,遑言筆妙。7、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8、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
9、書無定法,莫非自然之謂法,隸法推漢,楷法推晉,以其自然也。唐人視法太嚴,故隸不及漢,而楷不及晉。
10、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11、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12、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13、離形得似,書家上乘。然此中訊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4、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平齊,便不是書法,但得其點畫耳。
15、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云:字為心畫。
16、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17、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18、握筆之法,虛掌實指。指聚則實,指實則掌自然虛。
19、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
20、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21、行於簡易閒澹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22、學楷宜由唐而晉,隸則非漢不可。
23、逆筆起,最得勢。褚河南書,都逆起,隸法也。
24、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25、飄如遊雲,矯若驚龍。
26、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27、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28、時時只見龍蛇走。
29、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30、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31、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
32、怒蹄蹴踏蒼山頹,岧嶤臃腫難為狀。
33、心粗氣浮,百事無成。書雖小道,亦須靜定。
34、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
35、唐代書法家張懷瓘。
36、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37、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書亦如之。
38、秦漢之書,其巧處可及,其拙處不可及。39、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40、老夫之書,本無法也。
41、點畫皆有筋骨,字型自然雄媚。
42、字須筆筆送到,到筆鋒收處,筆仍提直,方能送到。
43、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自能一氣相生矣。44、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45、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46、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47、筆法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不韻。
48、心正則筆正。
49、工夫深,結體自穩;天姿好,落筆便超。50、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51、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氣,不食其質。
52、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
53、意居筆先,形隨法立。
54、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
55、字怕練,馬怕騎。
56、死指活腕,書家無等等咒也。指死則筆直,腕活則字靈。
57、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58、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59、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60、書中有畫,畫中亦有書。
61、清心寡慾,字生精神,是亦誠中形外之一證。
62、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
63、冷看古人用筆,勿參以雜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64、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藉筆以達之,方能神似。
65、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皆欲骨內相稱,神貌洽然。
66、古之善書者多壽,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
67、書法亦就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於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68、作楷須明隸法,作隸切忌楷氣。作隸須有萬壑千巖奔赴腕下之氣象。
69、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70、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閒聖道也。71、疾風吹勁草,烈火煉真金;不經寒霜苦,安能香襲人。鋒自磨礪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練,焉能藝精深。
72、筆須凌空,固也。然學者誤會斯語,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氣空筆實,方能無弊。
73、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
74、熟能生巧,凡事皆然。書未熟而專事離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
3 # 狂喜淡墨a
有什麼書法名言?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這是孫過庭的一句書法理論真言。有辯證思維,總結了學習書法一般規律。
對於初學者,但求平正,一絲不苟的學練的過程,即量變過程,積蓄基本功,紮實運筆能力。駕馭筆墨的功底。
對於創作階段的人,可以籍以學到的基礎功夫,以及自己習練的經驗,可以充分發揮,得以一次質變飛躍。可以求進險峻筆意。盡情揮灑。
但到了瑧熟筆法,有了一定的風格後,追求書墨的樸實無華境界,一種返樸的平和心境,由此迴歸自然而然的書寫境界,
最後達到書人俱老。
其實這是書法實踐證明了,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書路人生。
故我非常喜歡這句具平正與險峻辯證關係。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關於書法的名言,可謂蔚為大觀。舉例如下:
一、執筆與筆法
1、秦朝宰相李斯雲,“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2、東漢名臣蔡邕,“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橫鱗,豎勒之規。”
3、晉代衛夫人(衛鑠)在《筆陣圖》裡提出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揚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竊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
4、衛夫人的執筆法,“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5、我們所熟知的形容筆法的還有,如錐畫沙,屋漏痕,蠶頭燕尾等。
二、章法與取勢
1、東漢書法家崔瑗在形容草書時寫道,“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
2、東漢蔡邕,“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3、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4、唐代張懷灌《書斷》,“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5、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勢可言。氣滿,則離形勢而專說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氣尚不滿者,氣滿則左右牝牡自無不相得者矣。”
三、心法與境界
1、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意得諧稱。”
2、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意為筆蒙,則意闌;筆為意拘,則筆死。要使我順筆性,筆隨我勢,兩相得,則兩相融,而字之妙從此出矣。”
3、宋朝蘇東坡雲,“蓋氣者,有筆氣,有伯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氣韻,而生動處又非韻之可代矣,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4、梁武帝蕭衍《草書訣》,“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
5、唐代柳公權,“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6、孫過庭《書譜》,“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