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說WAI

    這個問題真的重要嗎?匈奴一蹶不振還是死灰復燃,對於漢民族而言。沒什麼意義。現在的中國是由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組成的。

    縱觀歷史,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個強大的農耕民族出現,就一定有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因為你很分散。你很弱,沒有危害力。所以我就不需要聯合起來才能對抗。但一旦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會抱團取暖。因為沒有人會想著被消滅,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對抗有鬥爭。

    所以。匈奴滅了有鮮卑,有羯,有氐,有羌等等的一切。在封建時代。只要沒有徵服,戰爭就只有削弱但從未停止。總有一批人會捲土重來。

  • 2 # 榮耀歷史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時漢民族少有的對外戰爭的重大勝利,劉徹的宏才大略,衛青霍去病的卓越軍事才能,共同鑄造了漢民族的民族魂,但是漢武帝一朝並沒有真正讓匈奴人一蹶不振!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年輕的劉徹風華正茂,國庫又有文景時期大量積累,上天又把衛青、霍去病送給他,這是對匈奴作戰的最好機會,劉徹準確地把握了。第一次主動出擊衛青就直搗匈奴人祭天聖地龍城,隨後多次出戰,收服河朔地區,最後漠北決戰,衛青殲滅匈奴單于,霍去病更是全殲匈奴主力左賢王部,殲敵7萬餘人,封狼居胥。這一段時間的對匈奴戰爭,徹底扭轉了以往敵強我弱的態勢。如果保持這種趨勢,那麼匈奴就不可能再踏足漠南,但是上天給了匈奴喘息的機會。

    第二階段,劉徹逐漸老去,在政治上也逐漸出現昏庸之舉,但是他的雄心沒有改變,繼續對匈奴用兵,然而衛青、霍去病已經離他而去,兩人似乎帶走了漢朝將軍所有的才華。漢武帝后期3次主要對匈奴作戰,趙破奴2萬騎兵全軍覆沒,李廣利3萬騎兵被包圍,最後李陵部投降匈奴,後來李廣利繼續領兵出征,數萬大軍兵敗,再加上國內政治因素,李廣利投降匈奴。可以看出來,在漢武帝后期匈奴已經恢復了元氣,而且面對漢軍作戰均取得了勝利。

    那這意味著對匈奴作戰回到了原點嗎?肯定不會,漢武帝對匈奴作戰有2個突出貢獻:

    1、徹底改變了敵強我弱的戰略態勢,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武帝初期,一直是匈奴侵擾漢朝邊境,漢朝只得選擇和親以獲得短暫的邊境安寧;但是自從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後,變成了漢朝主動對匈奴用兵,匈奴處於防守一方,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東漢結束。

    2、樹立了大漢王朝對匈奴作戰的信心,自漢武帝后,漢宣帝、漢明帝、漢章帝等等都會主動出擊匈奴,而且朝堂上下意見能獲得高度統一,這就是漢武帝打出來的武魂。

    3、打通了西域,第一次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讓西域諸國與漢朝一併夾擊匈奴,未能成功,但是後來匈奴遠逃漠北,漢朝與匈奴之間再無障礙,於是有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才有了後來的絲綢之路。

    綜上來看,漢武帝沉重打擊了匈奴的氣焰,扭轉了百年來敵強我弱的局面,漢朝對匈奴進入戰略進攻態勢。

    真正讓匈奴一蹶不振是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分裂,一部分歸附漢朝以及後來東漢明帝時期,匈奴再度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北匈奴逃亡中亞!

  • 3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我是金風,我來回答!喜歡關注,持續發文!

    對於這個問題,一個個分開回答吧。先說武帝,漢武帝劉徹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位帝王了,他即位時,漢朝已經建立六十多年,經過了“文景之治”,國內已經相對穩定和繁榮,在這些條件下,也能讓他騰出手來,發動對匈奴的作戰。派大將衛青,霍去病,三徵匈奴,也把匈奴打的不得不北遷漠北,最後退入歐洲,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甘於和北方遊牧民族簽訂屈辱的和親條款而主動派大軍暴打匈奴的皇帝,也正是有了他的對匈奴的軍事行動,使漢朝領土面積擴大了兩倍,中原王朝對西域也真正有了實際管轄權,後面就有了絲綢之路的開通,張騫出使西域等等。

    在說匈奴。匈奴也是古代一個較早的遊牧民族,長期生活在中國古代北方,因為遊牧民族的特性,長期騷擾南方,也就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由於民風彪悍,在漢武帝之前的時代,大多都是被迫與之簽訂一些屈辱條約來換的一時和平(和親是最主要手段之一),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狀況才徹底改變,三次大規模作戰,徹底把匈奴人打的往西跑,最終去禍害歐洲,把歐洲禍害的不要不要的,歐洲文獻稱之為“上帝之鞭”,據說現在的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古代被漢武帝暴打跑到歐洲去的匈奴人。這點匈牙利國內好多人也都認可。

    所以,也正因為有了漢武帝對匈奴的用兵,才使的中國北方邊境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期,匈奴政權也在此後分為幾部,其中一部分和我們融合了,另外的被迫西遷,從此一蹶不振,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 4 # 小川讀歷史

    漢武帝對匈奴的作戰,雖然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戰果,但是並沒有讓匈奴一蹶不振,只能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匈奴沒有能力南下襲擾漢朝的邊境,在西漢末年中原動亂的時候,北方的匈奴死灰復燃,重新對東漢形成了威脅,而真正讓匈奴一蹶不振的,在我看來,應該是東漢和帝時期的竇憲。

    漢武帝時期,只能說是對匈奴的壓制,並不能說徹底擊垮匈奴。

    從漢武帝即位不久開始,就整備國內力量,著手北上抗擊匈奴,他先後發動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河南/漠南之戰,發生在漢武帝元朔二年至六年(前127年-前123年),漢軍以河套地區為基地,初次大規模的反擊匈奴襲擾。透過數次大規模集團作戰,漢軍成功的把匈奴勢力從河套地區驅逐出去,解除了之前百餘年間匈奴對大漢核心統治區的直接威脅。

    河西之戰,發生在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透過春夏兩次大規模運動戰,在穩定了河套地區的局勢之後,漢軍成功的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打通了與西域諸國的經濟文化往來,同時也切斷了匈奴與羌人之間的聯絡,往西得以逐步的控制羌人勢力,往北可以著手壓制匈奴單于主力。

    漠北之戰,發生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是整個西漢時期漢軍出征最遠的一次戰役,在前兩次關鍵戰役之後,匈奴主力已經北遁大漠,為了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各率萬餘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北上,尋找匈奴主力。最終由霍去病輕騎突進,大破匈奴左賢王及右賢王部,使得匈奴單于漠北陷入孤立無援之中,漢軍在霍去病的帶領下封狼居胥,禪於姑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戰果。

    在這三次大規模戰役之後,匈奴內部產生分裂,在很長時間內沒辦法對漢朝的邊境造成威脅,這之後數十年漢匈之間相安無事,都得以休養生息。東漢和帝時期,竇憲的北伐,才是徹底擊垮匈奴的決戰。

    西漢末年,中原動亂,北方的匈奴也因為各種天災,造成內部矛盾激化,分裂成南北兩部。在東漢建立之後,南匈奴部族南下請求內附與漢為臣,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則陷入周圍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的圍攻當中,想南下與東漢和親未果,於是反其道而行之,開始蓄意挑撥東漢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給當時的邊疆穩定造成很大的困擾。

    在這樣的基礎上,東漢王朝決定組織力量北伐,以求再次擊破匈奴,解除後患。

    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起,竇固受命率軍西進,透過數次大戰,成功收復河西走廊,再次打通與西域的聯絡,之後由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經營數十年,確立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地位。

    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南匈奴的協助下,竇憲受命領兵出朔方,兵分三路,在涿邪山一帶會師。之後組織精銳,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一帶決戰,最終兵臨燕然山下,立碑《封燕然山銘》,取得了堪比西漢武帝時期霍去病的輝煌戰果。

    在竇憲擊敗北匈奴單于之後,匈奴餘部開始著手西遷,而南匈奴部族在被安置在河套地區之後,也漸漸被漢民族所同化。至此,匈奴部族分為兩支,再沒有實力對中原地區造成威脅。

    總結: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作戰,雖然沒有使得匈奴一蹶不振,但是也由霍去病等人取得封狼居胥,禪於姑衍的輝煌戰果,給予當時匈奴部族足夠的震懾,使得漢匈之間維持了數十年的和平。而最終徹底讓匈奴一蹶不振的,則是東漢和帝時期的竇憲,由他所發起的對匈奴作戰,利用匈奴內部分裂的大好時機,匯同周圍各少數民族的力量,成功打垮北匈奴,徹底的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

  • 5 # 夜雨看國際

    漢武帝時期其實並沒有把匈奴徹底打殘,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最重要的是漠北之戰把匈奴殲滅了九萬多人匈奴再也沒有兵力和漢朝抗衡,同時匈奴失去了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和河南,陰山和河西等重要基地,被大漢王朝趕漠北這個無人問津的苦寒之地,開始走向衰弱,同時匈奴自身實力遠遠比大漢王朝弱了一大截。

    第二價段對戰匈奴漢朝就很疲憊了,因為離漠北之戰己經過去二十年,讓匈奴緩過來了因為漠北之戰後匈奴其實己經到亡國的危險瞭如果這個時候漢武帝趁你病,要你命那匈奴真玩完但是你給了他二十年喘息的機會讓匈奴爬起來了,浚稽山戰役第二階段第一場戰伇竟然已主帥外出尋水被俘而全軍覆沒而告終到甚至到最後幾場戰役都是以漢軍的失敗為告終同時也說明匈奴的實力一直在恢復還有一點漢武帝晚期其實也沒有什麼像衛青、霍去病的武將了都是李廣利這關係戶和二世祖,又平庸又沒有大局觀所以漢武帝后期對匈奴的次次失利主要是大將無能的原因。

    如果漠北之戰後漢武帝如果趁勝進攻匈奴要麼亡國要麼遷移,可惜給了匈奴二十年喘息和反機機會,其實匈奴隱患到漢元帝一代才得以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為了保留四巨頭,捨棄FMVP伊戈達拉,各位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