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橫劍衛莊
-
2 # 楊小巖
秦始皇有些雄才大略,超前思想。暴君我不接受,
那是當時百姓的不理解,統一六國建立新的制度,
統一度量衡,完成了現在歐洲還沒有完成的夢想!
只是世人不瞭解,千古一帝!
-
3 # 高廣銀
嬴政十三歲即位,在王位三十七年;二十二歲親政,掌實權二十八年,三十八歲統一,坐統天下十二年。經過極端殘酷的兼併戰爭,他建立的大一統專制帝國模式,是暴力競爭的產物,也是用暴力統治的政權,在其後的社會迴圈中延續了兩千多年,生命力可謂超強。他定尊號“皇帝”擴充套件專制權力,“天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以加強中央集權,以嚴刑峻法控制國家與民眾,一系列政策法規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法文化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秦始皇不但武力統一了中國,也把自己吹噓成英主聖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充斥這類無恥自詡與臣下的諂媚佞詞,如“秦聖臨國”、“大聖作治”、“聖德廣密”、“長承聖治”等。“議尊號”時,批閱李斯等人的提議並親自定奪,集三皇五帝之稱號於一身,曰“皇帝”。這表明他對古代帝王的超越,如李斯等上書所稱頌的“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同時又保留“天子”尊號,偶爾也接受“祖龍”稱號,這又表明他依然是“上天”的代表,是君神一體的化身,是國家的人格神。總之,歷來有關聖王明主的文化傳說與諸子窮思竭慮編造的聖君神話和理論,秦始皇都毫不客氣地將之落實在自己身上,宣佈自己是天下的主宰:“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將王權擴張到無限,將“皇帝”(自己)抬高到至上。
同時,還大力宣傳其統一大業給天下帶來的無限美好,民眾應該深深的感恩戴德。如琅琊刻石中如此頌揚:“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碣石刻石中說:“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泰山刻石總結為:“建設長利”,“化及無窮”。(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劉澤華評論道:“總之,秦始皇把整個天下帶入了和平與安樂的境界。應該說,這類頌揚是言過其實的,但它在政治思想上卻有極端重要的意義。既然秦始皇給天下帶來了無限的美好,那麼他就有權支配一切,擁有一切。事實上,他正是這樣宣傳和這樣做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集》十頁)秦始皇的這一宣傳和做法,完全為後世帝王所效仿,不斷欺騙著一代又一代的愚民。
皇帝的威權還表現在為民立極,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間的行為楷模,而且要對臣民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作出詳盡的規定,所有臣民都必須按照皇帝的意志和法令行事。因為皇帝不僅是天下最有權勢和威嚴的統治者,還是最聰明、最偉大的聖主。上述刻石中的一些詞句很能說明問題:“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學說與做法,在這裡直接表現為:以帝為師,以令為教。到這時,帝王不但握有至上的行政司法大權,而且是人們的思想文化導師,從而把王權專制的範疇推行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高度。帝與師的合二為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災難由此不斷加重,直至演化出一場場浩劫,人們才有所醒悟。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為秦始皇所接受,主要是為自己取代周朝的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外,其學說中有“大九洲”的宇宙觀,也為秦的大一統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希望皇帝之位到手之後,會萬世一系地傳下去,使他的精神意志和專制體制也世世順承,這種為萬世立極的妄想固然不乏英雄氣概,卻也是企圖永遠役使天下的狂妄表現。此後,當其政權腐朽到讓人無法忍受同時遭受重大天災人禍之際,就會出現以暴制暴的政權更替方式,用暴力手段奪得政權的統治者沒有一個不是“秦始皇”,政權的姓氏變了,但政治體制不變,專制統治情結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斷延續,民族與社會在這樣的輪迴中遭受深重的苦難。
在“五德終始”說中,周為火德,代周而起者應為水德,於是秦尚水德,水主陰,陰主殺。本來秦始皇就喜歡法家的殘酷統治學說,而水德主殺與法家重刑思想膠合在一起,更夯實了秦始皇加強專制、濫施暴政的理論基礎。秦始皇一手製造的冤獄層出不窮,從嫪毐集團案撲殺兩個年幼的弟弟,處死諫言囚禁太后的官員二十餘人;然後逼死宰相呂不韋,迫害其數千門客;又在李斯車騎眾案中,遍殺宮中隨從,一直到焚書坑儒,數百名儒生方士慘遭活埋,可謂為所欲為。晚年出現一塊“始皇死而地分”的石刻,也盡取石旁居民誅之。總之,“專任獄吏”以刑法治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當時民間“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至使“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貪暴之吏,刑戮妄加”的情況十分普遍。單築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就發“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其他徒刑之人而被官府奴役者又不知凡幾。從被刑的人數上就足見其暴政的嚴酷程度。
暴政的另一面是窮奢極欲。秦在兼併戰爭中,每攻下一國,就下令將該國的宮室圖樣描繪下來,然後在咸陽的渭水北岸仿造,從咸陽的雍門以西到涇水之間,二百里之內建築了二百七十座宮殿。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又在咸陽的渭水南岸建築了一座高大宮殿,初定名為信宮,後改名極廟,同時築一條道路通驪山。不久,又在原甘泉宮前建築了一座甘泉前殿,同時築一條甬道通咸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開始了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阿房宮的巨大工程。這樣大規模的建築宮殿和陵墓,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還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這些材料需要從各地開採並運輸過來。如果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用七十萬刑徒,上述其他宮殿的建築所用人力又何止幾十萬。再加上進攻匈奴數十萬,進攻百越和南戍數十萬,築長城數十萬……那麼,以當時近兩千萬人口中約有四、五百萬青壯計,在生產第一線上還會剩多少勞動力?
秦統一後,《史記》、《淮南子》諸書記:“徵泰半之賦。”從《史記·陳餘列傳》“秦為亂政虐刑,……頭會箕斂,以供軍需”等記載看,所謂“頭會箕斂”,即按人頭攤派,不交則闖入民居用箕來掃取掠奪,它反映出秦時的賦稅應是相當沉重的。同時,壯丁每年要向政府服徭役一個月,叫做“更卒”;一生要服兵役二年:在本郡或京城服役一年,叫做“為正一歲”,再要至邊疆防守一年,叫做“屯戍一歲”。這只是法定的服役期限,實際情況要遠遠超過。有的往返就需要經年累月,各種負擔十分沉重。特別是對匈奴和百越進行的戰爭,出征與輸送物資的民工都是異常艱苦的,時而還會押調“丁女”。《漢書·嚴安列傳》載:秦國“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晁錯傳》說:“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漢書·食貨志》董仲舒說:秦時,“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秦就是這樣殘酷榨取人民、奴役人民,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還有對私營工商業的打擊和摧殘,思想文化方面又禁止私學,焚書令等野蠻政策令人深感窒息……在列國分治之下,人民往往可以透過逃亡到別國,用腳行使自己的否決權,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力與人才資源,一般不敢過分壓榨百姓、竭澤而漁,作惡程度受到一些限制。然而在大一統的秦朝,民眾對如此兇殘恐怖的專制統治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社會公意不存在任何表達的渠道,國家成為最高統治者為所欲為的統治工具。這種根本不杷民眾當人看待的虐民暴政,卻可以在上述那種不知羞恥的吹噓王朝將“整個天下帶入了和平與安樂”的謊言中進行,在雄才大略、千古一帝的崇拜與頌揚聲中不斷嗜血。這不得不令人感到異樣的驚駭:為什麼至今還有那麼多人在吹捧這個黑暗而短命的王朝?還有那麼多人在崇拜這個一統天下而奴役天下的魔頭?秦始皇統一中國,雖轟轟烈烈,然一生刀光劍影,殘酷專制,更是劣跡昭著。
-
4 # 說歷史的圖圖
說一說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個什麼樣的人?下面是我的回答;
在我沒看孫皓輝先生所寫的《大秦帝國》這部小說以前,秦始皇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很複雜的,有點說不上來的感覺。因為在以前的課本上,既有介紹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偉大功績的內容,又有像陳勝吳廣起義那樣介紹秦始皇暴戾苛政害民的內容,同時又有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傳說流傳。但是總體而言在我的印象中還是大多都是秦始皇暴君的形象。算是比較厭惡吧!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對先秦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對秦始皇的印象發生了改觀。由原來對其暴戾的厭惡慢慢變成了平常心看待,認為他和別的帝王一樣有功有過,有雄才偉略的一面,也有暴戾昏庸的一面。總體來說不喜歡也不討厭。
再到後來對歷史的瞭解更深,尤其是讀了《大秦帝國》這部介紹秦國的小說之後。我對秦始皇的印象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慢慢的心生敬佩起來。秦始皇的功都是影響千古的大功對後世的社會發展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秦始皇的過大多都是其自身慾望所造成,雖然對當時的百姓造成了傷害但是並沒有遺害千古,並且其自身也受到了懲罰,秦朝二世而亡。
以上就是我對秦始皇的印象,由原來的比較厭惡到後來的不喜歡也不厭惡,再到最後的敬佩。所以總體來說比較複雜!
回覆列表
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敢為人先,知人善任,說修長城害苦百姓那些,事情都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那是童話世界,我認為苦在當代,利在千秋,秦始皇也肯定看到了這點,不要在當代的視角去老以為自己比祖先要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