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樹下吃桃

    尊劉抑曹對於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學者在不斷的研究,而在研究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中用另一種視角來解讀三國,讓我們瞭解到三國時期各個英雄人物的形象,不能說易中天教授說的一定是對的,但是易中天教授在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研究所品出來的三國形象則會相對的更貼近於事實,因為歷史事件畢竟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哪怕有再多的人,做了再多的研究,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無限的貼近事實。

    題主說《三國演義》的“尊劉抑曹”主題,是如何一步步“合法化”的?

    我認為首先我們要分清哪一部分是歷史哪一部分是故事,《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章回體小說,其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何為演義,在百度百科中解釋說“演義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近代認為演義與演繹意義相近,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這說明了小說三國演義是根據一定的歷史真相但在真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自己的假設和一些野史的內容,因此三國演義中的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藝術形象增加了作者個人的主觀性的態度。

    作者羅貫中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和曹操的藝術形象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尊劉抑曹也是從小說三國演義開始的,我認為羅貫中尊劉抑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原因:

    1、西漢時期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理論,而三綱五常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臣子,就不該有不同的念頭。而這一理論也是封建王朝用於統一集權的學術理論,三國演義的故事發生背景是在東漢末年,而漢皇室乃是劉氏的天下,羅貫中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劉備乃是純正的皇家血脈,本應當以劉備為尊,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個違反了三綱五常的小人,因此不論曹操是多麼的雄才偉略,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羅貫中看來,曹操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2、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而在三國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則體現了曹操的野心,而這樣的野心在深受入學思想的羅貫中看到來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不論曹操多優秀,在羅貫中看來因為他的野心,他有了不該有的人慾,所以他是罪惡的,所以在小說中對曹操的藝術形象改編較大。

    3、儒家思想中認為“天權神授”,即你的權利是由老天爺賦予你的,劉家的漢王朝是上天安排的,而曹操不僅沒有乖乖的當漢皇室的臣子,反而做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甚至在曹操死後,曹操的後代更是直接代替了漢王朝,建立魏國,並尊曹操為武皇帝,這樣的行為在羅貫中看來更是不可饒恕的事情,因此在整個《三國演義》小說中,處處可以看到的是尊劉抑曹。而在小說的廣泛傳播下,尊劉抑曹也被逐漸的合法化。

  • 2 # 松蔭溪畔掃雪僧

    首先,我要坦白的說,我討厭劉備。

    您的問題很大,需要用長篇論文來回答。我只能根據學者的研究,整理出關鍵節點,把“尊劉抑曹”觀念逐漸是如何形成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來,供您參考。

    另外順便推薦一下澳洲學者張磊夫(Rate de Crespiny)所著的《國之梟雄:曹操傳》。畢竟,小說是小說,娛樂歸娛樂,要獲得真正的歷史意識,需要嚴謹的研究、審慎的思考。曹操已經被咱們玩死了,我們自己沒必要把自己娛樂至死,您說是嗎?

    第一個節點:三國時期。對立的意見集中在尊曹還是貶曹。此時,還沒有“尊劉”的旗幟。

    曹氏和司馬氏掌握的北方集團,兵強馬壯,人才蝟集,他們曾親歷漢末亂世,見證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故對曹操極為推崇。

    蜀漢一再痛詆曹操為國賊,又斥曹丕“盜據神器”。諸葛亮追隨劉備,高擎“攘除奸兇,興復漢室”旗幟,鞠躬盡瘁,扶蜀抗魏,開始建構劉備的正統性。

    東吳同樣罵曹為“賊”、“孽臣”。不過,孫權沒有劉備姓劉的優勢,罵的不夠堅決。很快被踢出“正統之爭”的遊戲。

    第二個節點:西晉時代,陳壽出場,用《三國志》做春秋文章,樹尊曹旗幟。

    他對魏、蜀、吳的歷史分而志之,各自成書,沒有刻意加以厚薄。承認魏、蜀、吳是鼎足而立、互不統屬的政治實體

    另一方面,由於最終是西晉統一了中國,而西晉承接於曹魏,因此,為了體現晉政權合法性,他必須推尊曹操。曹魏不是負擔,而是一筆可資利用的歷史財富。

    第三個節點,南北朝時代,北方尊曹,南方尊劉。

    北方王朝在魏晉舊地盤上順勢接過尊曹大旗,他們神往、稱羨曹操的魄力、霸氣和特立獨行,他們理直氣壯自視為曹魏的當然繼承者,尊曹既是他們消解戎狄色彩的護符,亦是其和東晉南朝爭衡的利器。

    東晉人衣冠南渡,本就懷著痛失中原、偏安江表的家國之恨,在新亭對泣、擊楫中流之時思考著重建話語體系。於是劉備被適時擁戴出場。

    兩個文學大師正好在這時出現了。劉義慶編《世說新語》,裴松之注《三國志》,二書極具文學性、趣味性。其中,曹操故事,以內容的有趣、形象的鮮明、細節的生動而被津津樂道。算計、奸詐、殘忍……,種種醜化曹操的段子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顛覆了“魏武帝”曾經的高大形象,使之逐步負面化、定型化。

    第四個節點,坦胸露乳的唐代來了,唐人氣魄大,喜歡三曹的詩文,看不上哭哭啼啼虛情假意的劉備,不過,對諸葛亮倒是評價蠻高的。

    一代英主唐太宗青睞曹操,有“幾為完人”之嘆,並寫《祭魏太祖文》以評其功過是非。

    唐代文學大師陳子昂、李白等剛健向上、慷慨多氣,標舉“漢魏風骨”,三曹形象在人們的吟唱與抒寫之中變得鮮活、豐滿起來。

    唐代詩人看不上劉備,卻喜歡諸葛亮,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為何諸葛亮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諸葛亮有著撫安天下心憂黎元的普世情懷,也有擘畫三分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艱難創業,安定蜀漢,氣質風範令唐人折服、傾倒引以為共鳴,並寄託了雄心。

    第五個節點:宋代的轉向。檣櫓灰飛煙滅的曹操成為嘲笑物件,被全民的口水醃成“鹹魚”

    宋代統治者把稱雄北方的曹操視同晚唐五代禍亂國家的藩鎮,故轉用貶抑,否定曹魏,司馬光曾借孫權之口痛罵過“老賊”曹操。

    蘇軾指責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非英雄之語,乃女子之狀”,以文學之筆嘲笑、奚落兵敗赤壁的曹操: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令其奸雄形象開始成型。

    《東坡志林》有一則: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證明遲到北宋中葉,民間已廣泛流傳三國故事。藉助通俗文藝,曹操和劉備的形象在民眾心目中定型。劉備變身為仁民愛物的明君。關羽走進神廟,成了千古忠義之聖。連孫權和周瑜也以清新俊朗、英姿勃發的英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三國論述處在大破大立之中,三華人物形象被顛覆性地予以重塑。

    朱熹從綱常倫理的高度去裁判曹劉,使尊劉貶曹由一種素樸的意識上升為“思想”,從而變得牢不可破。隨著朱熹權威的最終確立,曹操被全民輿論的口水“淹”成了鹹魚。即便讓曹操身兼百口,也只好迴天無力、望洋興嘆了。

    第六個節點,羅貫中橫空出世。曹操啊哈,你死定了。

    羅貫中一貫鑑定地用鄙視、諷刺的口吻來寫曹操, 將曹操描寫成厚黑、狡詐、殘忍的奸臣。如《三國演義》第四回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第十七回曹操嫁禍於糧官, 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 軍心變矣。”遂殺之。曹操還殘忍地殺害如伏皇后、董承、彌衡、楊修等人。羅貫中在這些人被殺後, 反覆用詩句來稱頌他們的志節, 以反襯曹操的殘忍;並將司馬氏篡曹魏政權歸為天理迴圈、因果報應,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有詩曰:“魏吞漢室晉吞曹, 天運迴圈不可逃。”

    羅貫中十分注重抬高、美化劉備的明君形象。劉備有漢室血統, 有仁德、謙讓之心, 如三讓徐州、攜民渡江、入益州不奪同族基業。劉備的仁德、寬厚、禮賢下士令將士謀臣死心塌地為他盡忠。在《三國演義》中, 每當曹操失敗時, 羅貫中就用令人拍手稱快的辭藻, 而劉備失敗時則用令人嘆息的語句;其稱曹操時, 經常用“曹賊”“奸雄”等惡名, 甚至還直呼為“阿瞞”, 而稱劉備則用“先主”“皇叔”等尊稱。可見, 其“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非常明顯。

    參考文獻:嚴孟春《尊曹還是尊劉:由三國至兩宋的歷史糾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34(01),58-64(據知網)

    陳詠賢 李理《《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思想傾向及成因》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36(06),142-144(據知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雨江湖大牛戰鬥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