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懿仲達

    人各有志,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志有多高天下就有多大。袁術的志向只是做個淮南王,稱霸一方自保即可,所以為人處事用人方略無不以此為準衡量;曹操志在統一天下,掃平諸侯,具有八荒之志,所以發求賢令,求賢若渴,才會名將如雲,謀士如林。就說劉備吧,本錢最差,起底最晚,而且屢戰屢敗,為何還要屢敗屢戰呢?因為其志在天下,最後三分得其一;實際三國就是兩國相爭,東吳只不過偏安一隅,無論蜀魏誰統一誰,最後東吳都得滅。可悲的是劉阿斗胸無大志,只想偏安一隅,不想北進,所以平時的為人處事用人用事都以這個為前提,跟劉璋一樣。以為有天險可自保,殊不知等力量懸殊到一定程度,任何天險都是沒用的。有人說綜合國力決定勝敗,這是對的,所以諸葛亮才會在魏出現內亂的時候希望靠戰術取勝,否則他知道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

  • 2 # 小艾侃侃談

    三國群雄裡,初期軍力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哪位?不是袁紹,也不是呂布,而是袁術。

    三國群雄裡,最早稱帝的是哪位?不是董卓,不是曹操,更不是劉備孫權,而是袁術。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司空袁逢的嫡次子,是袁紹同父異母的兄弟。

    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升為後將軍,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 。兩年後,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嘔血而死。

    在那個紛亂的時代,能夠舉起大旗稱雄一方的,都不是簡單的人物。袁術也曾經割據淮南,虎視中原。

    從個性上講,袁術年輕時行俠仗義,喜歡與社會各界、三教九流的人物交友,不論是名士豪族,還是敗軍之將、朝廷要犯,或是黃巾餘黨、匈奴單于,他都平易近人,豪爽結交。

    孫堅、孫策父子早期就是在袁術的提攜之下崛起的。曹操的大將韓浩、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孫權的舅舅吳景、書法家師宜官,都是在袁術的扶持之下走上政治舞臺的。

    由於袁術敞開大門,廣納英才,很多人在不得志時都選擇投奔袁術。比如呂布,韓暹、楊奉,張邈,失敗後都是首選投靠他。

    從出身上講,袁術出身高貴,是汝南大士族袁家的嫡子。袁家四世三公,是東漢知名的豪門士族,門生故吏遍天下,政治資源、人脈關係和社會名望極高,不僅其他梟雄比不了,連劉焉、劉表這些一般的皇室宗親都比不了。

    庶子袁紹,憑著袁家一塊招牌就能在河北搞的風生水起,慢慢成了北方霸主,袁家影響力可想而知。嫡子袁術,繼承了袁家的大部分勢力和影響力,剛踏入職場不久就被中央封為後將軍。劉備打拼了半輩子才被封了個左將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從地盤上講,袁術佔據了富庶的南陽、汝南和江淮一帶,地盤雖然不是最大,但人口眾多,錢糧充足。

    從軍力上看,袁術在鼎盛時,兵力約有17萬人;而控制了大半個中原的曹操,兵力才不過5萬人,劉備很長時期都只有一萬人左右,袁紹也不過10萬人。

    實力強大之後,袁術逐漸私慾膨脹,再加上傳國玉璽在手,天命所歸,終於就忍不住稱帝了。

    結果他一稱帝,形勢就急轉直下。

    劉表迅速平定了荊州,袁術的左膀右臂孫堅不幸戰死。陶謙死後,徐州落到了呂布、劉備手裡。盟友公孫瓚,很快就眾叛親離,兵敗自焚。

    在正面戰場上,袁術被曹操殺得丟盔卸甲。孫堅之子孫策又藉機跑到了江東自立,搞得袁術後院起火。富庶的南陽,被他橫徵暴斂,折騰得十室九空。最後終於被曹操徹底擊敗,倉皇逃竄,嘔血而亡。

    為什麼明明是一手好牌,最後卻打得這麼稀爛?

    袁術作為集團的最高領導人,到底做錯了什麼?

    思考這些問題,對於帶領團隊不斷髮展的管理者而言,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

    個人以為,除了驕奢淫逸,貪圖享樂之外,袁術最致命的缺陷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具體來說:

    首先是狂傲自滿,目中無人,從頭到尾都看不起同宗兄弟袁紹,更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曹操,一直低估了這兩位的真正實力。在爭奪豫州、兗州的封丘之戰中,先是輕敵自大,後來又畏首畏尾,多次敗於袁紹和曹操的聯軍,喪失了戰略先機。馬雲說:永遠要把對手想得非常強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強大。作為集團最高層,袁術對於自身實力過分樂觀,對於競爭對手沒有詳細研究,不能充分重視,這些都是失敗的先兆。

    其次是好高騖遠,脫離一線,忽視基礎管理。 淮南本是土地肥沃、條件極好的魚米之鄉,有很好的發展基礎。但袁術一心想著稱霸中原,並不把淮南地區放在眼裡,在前期只是想著把這裡作為暫時的跳板,在後期更是橫徵暴斂,揮霍無度,不以當地老百姓的民生為念。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孫子兵法提到: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究竟什麼是企業的道?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管理者如果脫離業務,遠離一線,久而久之,整個團隊都會上行下效,慢慢失去戰鬥力,也失去了發展的根本。

    第三是目光短淺,錯判形勢,以致於眾叛親離。 袁術早年以俠氣聞名,吸引了眾多人士前來歸附,這使袁術逐漸得意忘形,以為只要登高一呼,人們就會前呼後擁一致追隨。因此錯判了形勢,過早稱帝,導致原來苦心經營的諸多盟友,都紛紛離他而去。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做什麼,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麼,才有未來。袁術在實力沒有足夠強大之前,就開始貪圖虛名,唯我獨尊,放棄了今天的努力,而大肆透支未來,是戰略上的一大敗筆。

    總的來說,袁術作為一位知名集團的風雲企業家,雖然也能喧囂一時興起一番功業,但因為缺乏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終究無法擔負起集團不斷髮展、做大做強的重任,值得管理者們深思。

  • 3 # 一劍斬紅塵

    袁術家四世三公,家底雄厚,且袁術是袁家嫡長子,繼承了袁家大部分的資源。作為家族正統的繼承人,袁術一直都是看不起自己庶出的兄弟袁紹,導致兄弟二人不合。

    在當時,袁術仗著自己勢力大,巔峰袁術擁常備軍兵十萬,人口四百多萬,基本持平於曹丕稱帝時期的人口,確實是東漢最強諸侯,但他卻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候選擇作死稱帝,比如,曹操袁紹在側且未受任何打擊,袁術的地盤多為新取得土地,民心沒來得及懷柔。

    犯了董卓被十八路諸侯討伐的錯誤,引來諸侯共討,比如,曹操就明確以漢獻帝的名號發檄文給呂布,給劉備等,許給高官,讓他們共同討伐袁術。其次,在袁術勢力內進行策反,比如讓孫策找到藉口趁機脫離袁術獨立。

    當時的天下就像一桌牌局,袁術一開始發了一手好牌。可惜袁術牌技又不行,又沉不住氣,跳的老高,結果被大家圍毆致死。民國初期軍閥混戰,袁世凱和袁術就驚人的相似。這“二袁”在相隔千年,都演出了稱帝的鬧劇。

    在正史裡,曹操打袁術可沒像三國演義那麼精彩!曹操只有八千兵馬便幹掉了袁術十萬大軍。曹操的辦法只有一個,對峙而不打!孫策的反叛不僅帶走了袁術的水師部隊,還斷了袁術在江東的錢糧基地!袁術本來是兵多糧廣,但一下子變成了兵依然多,但卻缺糧。很快袁術軍便自己把自己給吃窮了,偌大強兵四散奔逃,直接鳥散!只在一年多時間裡便兵敗如山倒。

  • 4 # 畫筆輕撫紙

    感謝題主的邀請,事發於東漢末年皇室對天下的掌控衰微,當時的袁術恰好身在四世三公的天下第一大家。袁術靠著袁家在當時的影響力吸引了一大群能人異士前來投靠,可謂意氣風發,很快便在南方成為了一大霸主。但即便有那麼大的先天優勢也無法挽回失敗的結局,原因就在於袁術自身。從小一路高高在上順風順水習慣了的袁術養成了高傲自大的臭脾氣,不屑屈身收買討好手下人心,有一個這樣的老闆大家自然沒有那麼賣命人心不齊並非亂世之明主,此為不明。後有盲目自大認為自己權勢滔天,不將當時的各路諸侯和皇室放在眼裡欲取而代之,貿然稱帝引來天下群雄圍攻,此為不智。不明不智終一敗塗地

  • 5 # 秝盺童

    袁術稱帝,敗亡的開始

    張繡敗走之後,收拾殘兵投奔了雄踞荊州的劉表。這個時候,諸侯還剩這幾支:兵多糧廣的袁術、雄心勃勃的袁紹、穩固發展的孫策、趾高氣昂的呂布和與其忽敵忽友的劉備、還有劉表、劉璋、張魯等沒什麼存在感但也不能忽視的勢力,當然還有最為可怕的曹操。

    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袁術幹了一件蠢事:稱帝。他之前從孫策手裡拿到了玉璽,從那時起就心懷稱帝之心,覺得這是天意使然。然而,在諸侯們都在互相牽制的情況下,冒然稱帝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被“群毆”。因為此時,漢只是表面上的覆滅,自立帝號本就理虧,更何況其他諸侯都不會臣服於任何一方,因為他們都是有野心的。所以,當幾個勢均力敵的團隊互相競爭的時候,宣稱自己是“第一”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因為“第一”的含義是“無人可敵”,如果你當上了第一,那你必須打贏所有挑戰的人,而不是一個對手,因為打敗一個馬上就會有另一個出現。所以,在競爭中保持低調非常重要,過早稱帝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還要揹負罵名——這也正是劉備至死都堅持不登帝位的原因。

    在攻打袁術的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很有趣。劉備在呂布攻打袁術之後,設“鴻門宴”殺掉了兩名功臣楊奉和韓暹。眾所周知,劉備是仁義為先,怎會做出暗殺功臣這種不義之事?原來,這兩個人在戰後,帶著士兵劫掠平民,而一向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劉備自然看不下去了,所以才做了這件看起來不甚光彩的事。顯然,劉備也不是那麼的“純潔”和“正義”,他為收買民心也是暗中做了一番不為人察覺的努力——他將自己的野心和意圖藏得如此之深,這正是劉備的可怕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羅的哪一場比賽,哪一個瞬間,讓你從此喜歡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