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溫室
-
2 # 建設玻璃溫室大棚
首先你要有關魚菜共生的技術與學識 然後市場 預算資金 用那些溫室大棚來做有玻璃溫室 Sunny板溫室 薄膜連動大棚等 這個模式是挺好的 減少老動力 蔬菜產量高 週期短 品質好 也是今後的趨勢 可以做科普教育 觀光農業
-
3 # 夢裡花籮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種模式,一般主做水培和陶粒栽培,水培中的營養液迴圈流入魚池中供給魚類生長,魚池中的 魚糞含有大量的氨氮,毒性大,水池中的細菌將氨氮分解為亞硝酸鹽,在經過硝化細菌分解為硝酸鹽,供給植物生長,達到植物、動物、細菌的生態平衡體系。
魚菜共生可以實現魚和菜的迴圈生長,有效的利用水分,最大程度的減少營養液的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面積,實現上層魚,下層菜的立體種植模式;魚菜共生是較為先進的生態種植模式,具有較強的科普性和觀賞性。
-
4 # 石頭魚菜共生
做好一件事需要幾個因素:資金、技術、管理、銷售,很少有人同時具備所有條件,因此需要合夥,合夥的意義就在於資源整合。
因此在幹事之前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條件和資源,看缺什麼,有針對性的去選擇合夥人。首先合夥人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其次就是根據各自提供的資源進行分工,各自負責自己擅長的一塊兒業務。
我們在青島有20畝的基地,三個合夥人,每人負責一塊兒業務,我負責技術支援和田間管理人員培訓,一個出資金兼顧銷售,一個負責銷售和總體管理。
目前基地規劃的5個棚還沒開發完,一號棚種植面積500平米,運營一年半,基本走上正規,2018年產芹菜2.4萬斤,西紅柿差不多8000斤,品種少,以批發為主,價格5-8元,也有部分CSA會員,價格12-15元。其他品種如草莓、奶油生菜、韭菜、西洋菜、板藍根等十幾個品種約2000斤,主要供基地農家樂(冬天火鍋為主)。鱘魚780條左右,產量3160斤,零售價32元/斤(含充氧包裝)。隨著後續4個溫室的投產,蔬菜品種逐漸豐富,CSA模式佔比會越來越高。
技術上我不多講,有資金、有精力、有毅力、有基礎的人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花錢找專業的機構建,具體看各自的情況。如果想短時間內投產,自己研究技術這條路是不可行的。
搞商業化魚菜共生,不僅僅是能種出菜就可以,必須產量、質量都過硬,這就要求有過硬的技術和田間管理,這兩點涉及的內容太多,在這不多說。
如果你的蔬菜種類多,可以發展CSA會員,或者搞農家樂,這兩個利潤較高,但管理難度也會增加,需要專門的人去負責,CSA的成本主要還是客戶維護和包裝派送成本,服務一定要搞好。搞農家樂主要是人工成本,需要額外聘請廚師、服務員等,具體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定。
即使不搞農家樂,也要放幾張吃火鍋的桌子,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客戶去基地現場參觀,因為沒有人會單純為了買菜跑一趟基地,但是能邊吃邊參觀的話,很多人會去,哪怕多跑點路都願意。魚菜共生現場參觀的視覺衝擊是海報和影片無法比擬的,但一定注意不要硬化地面,最近大棚房查的很緊。
如果品種單一,可以考慮批發給有機菜的菜販,或供應超市。
可以跟周邊的農業專案,比如草莓採摘園,垂釣園等等聯合做旅行社或學生農業教育的生意,除了可以掙點錢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魚菜共生產品。
細說起來東西實在太多,只能大體分享一些。
-
5 # 美食桃淘
我有個在廣西大學任教的同學目前正在研究這個課題,而我也對這種種養模式比較感興趣,打算明年在自家樓頂搞“魚菜共生”,準備在有限的空間把養龜、養魚和種菜集於一體。不過我經過多方瞭解後,卻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我相信這種種養模式,未來將會成為城市或城市周邊農業發展的主體趨勢。(以下資料圖片來自網路)
魚菜共生是把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兩種不同的農耕技術巧妙結合,讓動植物和微生物三者可達到一種和諧平衡的生態關係,是一種可持續迴圈、節能減排的低碳生產模式,更是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生態危機的方法。
魚菜共生的養殖模式,事實上是利用了水生蔬菜紮根在養魚水體中生長、需從水體中汲取營養物質的生理特點,將養魚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餵魚殘留的飼料和魚的排洩物轉化為蔬菜所需的養料,形成“魚肥水——菜淨水——水養魚”的迴圈系統。它不僅使養魚水體自然淨化,水質保持長期穩定,並且能夠收穫一定的水生蔬菜。它既能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又能減少養魚所需水電、飼料、藥物等成本投入。其實魚菜共生的最初模式我們也許見過,而且現在依然存著。比如農民在藕塘中養泥鰍,在稻田裡養荷花魚等。 目前這種魚菜共生的種養模式還未在全國進行大規模栽培,但是對於新型農業,它一定有不可限量的美好前景。
-
6 # 不倒翁的庭院魚菜共生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多元化的思考,首先要確定發展魚菜共生的目的:
1:生產優質的魚和蔬菜
當您是這樣的想法時,您一定要確定技術在哪裡?哪家的技術可以做量產?技術的真實性,產能以及市場接受度。如果沒有把前面所說的瞭解清晰,盲目上馬發展,一定會誤人誤己的。
2:觀光旅遊
這個想法非常棒,但是一定要確定自己的客戶資源,有沒有這麼多客流是盈利的關鍵。
3:技術培訓
業界很多人在做,我不做評價。
4:裝修工程
工程收益很可觀,但是需要建立在室內種植技術基礎上,多了不說了,給大家看看我們在金螳螂的樣板工程。
5:魚菜餐廳
我們的餐廳很小,三百多平方,一週能賣2-3千斤魚
給大家一個建議,不管是啥專案必須建立在盈利基礎上。
總結:魚菜共生是個坑,大家好自為之!
回覆列表
“
養魚種菜原本是兩項分離的農業技術,但採用魚菜共生方法實現了兩者間的互作組合,形成了共同促進與效益疊加的效果,同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項綜合效益最高的純有機耕作模式,種菜不需再施肥,養魚不需常換水,是一種資源節省型的可迴圈有機耕作模式,魚排洩的廢水及飼料殘渣是蔬菜生長的最好養料,而蔬菜的根系與微生物群落又是水質處理淨化的最佳生物過濾系統,三者所建立的植物---微生物---魚生態關係實現了養魚種菜的可持續與迴圈,是生態農業中一種最完美的結合。
當前農業生產資源也日漸匱乏,土地資源,淡水資源,可利用無汙染的農業資源也將越來越少,農業生產面臨著生態與資源的危機,如水的汙染讓很多水體的魚蝦資源面臨危害,更不能進行生產性的規模化養殖,而種菜也因化肥的大量運用導致土壤嚴重之退化,可持續性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而魚菜共生模式是結合了工廠化養殖與無土栽培蔬菜技術,是高科技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邊緣優勢與綜合累加效益,比單獨的養殖與種菜更省空間與資源,更省裝置與成本管理投入。更為重要的是生產的蔬菜與魚皆為有機魚與有機蔬菜,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是符合現代食品消費趨勢的一種最好生產模式。
「魚菜共生的發展歷史及背景」
魚菜共生技術聽似好像是一項全新的技術,但如果從它的特點進行分析,其實早在中國1500年前的古代農耕技術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存在與痕跡。就是筆者孩提時,都有深刻的記憶,就是時常拿著網兜或畚箕到水稻田的溝裡或水邊的叢草間茭白叢中捉魚,而且是自然生長的鯽魚、小鯉魚、泥鰍、鱔魚等,有時湊巧還會捉到鯰魚。這種看似自然農業群落所形成的自然生態共同體,其實它就是魚菜共生的最樸素與原始的縐形。不管是魚糧共生、還是魚草共生以及魚茭共生,其實都是與植物形成的共生體,蔬菜與植物本生不存在實質性區別,只有人們利用用途不同而進行了區分,它們的生態關係與共生促進原理都是相同的,這就是魚菜共生技術形成的啟示吧,無非它是魚與水生植物的自然共生過程。還有一種樸素的魚與植物的共生體就是,在自然水體的池塘進行養魚與放養鴨子,利用淤泥與池塘水培肥莊稼,這種從實質分析也是一種樸素的共生關係,無非就是沒有現代魚菜共生技術那麼直接與一體化而已。前者是魚與水生植物間建立共生關係,後者是與陸地的莊稼建立了共生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是基於植物自然生態基礎上所形成的,它因植物的特性而限制了它跨越性的直接共生,而現代無土栽培技術則可以讓所有植物都統一到水中生長與栽培,這樣就打破了植物及立地的屏障,直接把植物與魚整合到同一的一體化的水系統中,就形成了現在直觀的魚菜共生系統。
那麼,我們看近代的魚菜共生技術發展史,也可以從中追尋到該技術的發展蹤跡,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生態農業開始興盛時,許多地方就開始推廣稻萍魚系統,萍作為魚的飼料,而魚的排洩物又成為肥田的有機養分,三者間的關係也是一種生態共生關係,直到現在,如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龍現村已把稻田養魚技術申報世界遺產保護,並在周邊一帶大面積發展該產業,這是魚與植物共生最成功的技術範例,其實推而廣之,水稻是適水性強的植物能直接在水中生長,所以它最有可能在生產中被農民所利用,但現代科技可以實現所有植物的水生栽培,這就自然把這技術嫁接到其它的經濟植物或糧食作物之上,形成了以水培技術為支撐的新時期魚菜共生體,只要把蔬菜改成水培即可。還有較為常見的就是荷魚共生,在荷田裡放養魚,也同樣實現共生互利關係,其實魚與植物的共生是一種自然的生態系統,到處可以見到它的存在。自然是最偉大的老師,人類在認識自然的同時,會結合智慧衍生出基於自然而超於自然的自然改造新模式,就是就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那麼魚與植物或者菜的共生是不是就是完全自然的翻版與搬用呢,這種自然的模式雖然有良好的生態共生關係,但它的生產效率較低,難以在生產上作為高效型農業推廣使用。於是,人們又得找到一個新的結合點或突破點來完善與提高這種樸素的自然模式。這又得從當前水資源的匱乏及生態危機的角度出發,為魚菜共生系統的完善發展創造了誕生的條件與必然。工業發展,城市化推進,以及生態破壞環境汙染,使水資源成為當前人類最為寶貴的資源,特別是無汙染的水更是不可多得的財富。農業生產中養殖業是用水量較大的產業,而且是以池水或自然水體為生產場所,它的生產性汙染也是極大,再加上工業汙染與化肥農藥的汙染,就使水成為地球汙染的重要傳播者,如養殖水的汙染是富營養化造成的水質惡化,與地面徑流造成的二次生物汙染;河水地下水湖泊等養殖水,又因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及工業空氣汙染或排液對自然水體造成了極大的汙染,而這些水又成為魚養殖的水休環境,從而又導致魚產品的終極汙染,所以現在看似許多地方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許多水體已不再適合魚的養殖。於是,人們開始進行環境相對可控型的工廠化養魚的研究,以提高單位魚體的用水量減少珍貴水資源的利用提高生產率與降低養殖廢水的汙染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工廠化養魚技術在許多地方掀起,但最終未能得以推廣,這主要是與其投入大,執行成本高,裝置設施要求較等等因素,而未能讓他得以普及,行別是養殖水的迴圈運用過程中,要涉及較多的水處理裝置,而且這些工業裝置大多是投入在執行成本高的水質淨化裝置,讓許多有興趣的農民望而卻步。既然自然樸素的共生關係給我們以啟示,那麼能不能把工廠化的養殖技術與蔬菜種植技術進行有機嫁接緊密結合呢?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發達國家的美國就進行了新的償試與探索,形成了較為原始但又有一定科技含量與實用性的簡單共生生產系統。透過近四十年的發展與各國的不斷努力,當前的魚菜共生技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與實踐操作體系,中國也在各方面專家的努力下,正在研究與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魚菜共生系統。現在就以中國的研究水平與狀況,對魚菜共生技術在生產上的運用提出一些新的模式與技術,並不斷地實踐形成可以產業化的工廠化模式。估計不久將來,這項技術也會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中得以廣泛運用。以下就魚菜共生的技術理論與實踐體系進行介紹,供生產得參考與運用。
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