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塗之人995
-
2 # 風和日麗燕歸來
我的故鄉在廣東興寧客家的圍龍屋裡,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一直到16週歲才離開故鄉。在那裡度過了純潔無瑕、天真爛漫的青少年時光。
我們家雖然過得清貧,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我仍覺得過的很快樂。
夏夜降臨,堂哥章哥就會拿一把二胡,在屋門禾坪的一個角落。拉他的二胡。他早年因得小兒麻痺症,落下腿的殘疾,但他自強不息,學會了裁縫、竹篾,靠著勤勞的手藝活,養活著父母,我從心裡敬佩、愛戴他。
那時他經常拉一首讓人感到很心酸、痛苦的曲子,那如哭如泣、傷感悵然的曲子,後來才知道是《二泉映月》,是雙目失明阿炳創作的。阿炳用他的真情創作了這首傑作,感動了許多人,成為名曲。我的堂哥透過拉這首曲子,也是表達他心中的哀傷和苦楚,他一直都沒有結婚,孤獨一生。我彷彿從他拉曲子中,懂得他的憂傷和苦澀的人生經歷。
我離開家鄉四十年了,每當看電視或手機,聽到這首曲子,我就會想起堂哥,血濃於水的親情,不會因萬水千山的阻隔而減弱。堂哥離世很多年了,我很懷念堂哥。祝願在天堂裡的堂哥再沒有病痛、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下面幾張照片是我的故鄉:客家圍龍屋)
-
3 # 美麗草原石平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美麗的草原寬廣遼闊,草原的夜晚寧靜安詳,可我最喜歡的還是草原的星空,每到假日我都會驅車,去草原享受那美麗寧靜的草原夜空,很多人問我大草原美嗎,我告訴他非常美,藍天白雲,寬廣遼闊,寂靜安寧,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可我還會告訴他草原最美的是夜晚的星星,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在草原上散步,草原的夜晚安靜極了,明亮的星星在閃爍,抬頭望去,天是那樣的低,星星是那樣的亮,好像你隨手就可以摘到那亮晶晶的繁星,漆黑的夜晚,天上的星星在閃爍,沒有城市的喧囂,只有蟋蟀在歌唱,好像怕你一個人會寂寞,唱著歌來陪伴你,躺在草地上望著佈滿繁星的夜空,突然會有一個流星劃過,你心中會激起微微的波瀾,腳下踩著厚厚的草地,那是世間最好的地毯,聞著那陣陣的草香,猶如進入了夢幻一般的世界,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一切的煩惱,空虛,無奈,都沒有了,在那繁星閃爍的夜空下,好像你的靈魂淨化了,精神放飛了,你在思緒的海洋裡盡情地遨遊,獨自享受寂靜遐想中的世界,感覺是那樣的美,脫離了世間的煩惱,人生的貪婪,金錢的困惑,事業的艱辛,家庭的責任,在這遐想的空間,在草原的星空下釋然了,靜靜的放飛心情,在那精神放飛的國度,享受那一份寂靜安寧,體會你想要的美好生活,美麗的草原星空是我的最愛,在這裡享受那一刻靈魂的寂靜於安寧。
-
4 # 雨後新晴原創
故鄉是靈魂深處的家園,老家是生命初始的地方,那裡有熟悉的容顏,一草一木都寄寓著割不斷的情緣,給人難以忘懷的溫情和撫慰,記錄了少兒時代無數的歡樂!
當年許多平常的日子,如今都成了幸福的回憶:幾位和藹可親的爺爺,坐在那暖暖的麥草垛前曬太陽,為走到跟前的我看手相;菜園子裡喧譁的水車,把清涼的井水推向綠渠,澆灌引人饞欲的黃瓜和西紅柿;夕陽西下,隨祖父走在田間的渠壟上,左右青青的麥苗,疏放溫和的香氣 ,白楊樹上的鳥兒,歌唱動人的晚霞……
故鄉是心靈中的笛聲,常在月光下響起,悠遠的音樂伴和清輝,給遊子以安慰。那被春光浸潤的情懷,如初春勃起的蘆芽,在和光下送來醉人的脆香,停留在生命記憶的深處。
春光帶來最美的景象,蘆葦剛長出的幼芽,浸泡在屋後的碧水,布穀鳥悅耳的鳴聲,由遠而近從空中飄過,演繹一首大自然的樂章。元尊英大伯動人的歌謠,叩人心扉,深植心靈,靈動的詩意,低吟深嘆,明媚的歲月,芬芳了春光。花開一樹玉,暗香縈窗扉,屋前那高大筆直的楸樹,把幽香遠送,送給我們無限的溫情,把那種奇異的清香,投進我們綠色的夢幻,幻化出多彩的夢……
童年是出山的清溪,飄蕩著美麗的花瓣,歡樂而多夢。清澈的溪流澆灌初春的根系,幻化出為霞滿天的雲朵,裝點出理想的晴空。那村,那人,那水,那樹,早已定格心田,親情如山厚重,風霜消之不去。幸福在春天播種,生命之初的故土,田野春煥青紗,夏苗茁壯,秋禾滾浪,冬雪無垠,大地銀裝素裹,美景隨季節之變,景隨時移,四季生機盎然。大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質樸真實的原生態之美,才是美的源頭,自然美景為人所震撼,會激發人的創造靈感,進入人生的創新狀態。而人造景觀多不會為人們所折服,美的景物,應該都是自然而真切的。
綠色的溫潤,清風的問候,鍾愛稚嫩的心靈,離泥土越近,越能聽清大地的聲音,故鄉刻度出心靈深處的眷戀,把思念9變成夕陽下的一抹霞光,變成霞光下的飛鴻。時光若流水,容顏暗失青春光澤,每逢春天到來之際,夢魂油然回到故鄉,在那熟悉的夢境中徜徉:遠處秦嶺青藍,天上白雲悠悠,布穀鳥在村頭的楊樹上歌唱,催動鄉村春天的步伐,鴿子帶哨音鳴空而過,帶來一派祥和的氣象春天久久不過,春陽遲遲不墜,院內院外歡唱的鳥聲,在綠影中歌頌花苞,增添中午的寧靜;門口那棵大椿樹上,椿花正在開放,喜鵲在樹上叫喳喳,春牛牛和花大姐在樹幹上爬行;前廳樓下那故有的燕窩裡,居住著小燕子和諧的一家,雙飛燕從麥田銜來小蟲兒,四隻雛燕伸出稚黃的小嘴,呢喃聲聲,喜不自勝……
曬著春陽的村莊東頭,那飼養室門外東邊的石質拴馬莊上,拴著的八匹馬兒,不知疲倦地挺立著,以莊嚴的儀表引起路人的尊敬。它們一見到我們這群孩子近旁,鼻子裡便發出哧溜聲的警告,令人遠而敬之。而西邊安閒臥地的十頭黃牛,頭頂上翹著珍珠光澤的犄角,一見我們笑著過來,搖尾回報以親切,它們像一群涼性子的老漢一樣,並不怪我們胡蹦亂跳的淘氣,用它們那恬靜、平和的黑色大眼睛,慈愛地望著我們,嘴巴一動一動地彷彿想說什麼,大概是想講講他們的過去。它們臥的時間長了也會站一會兒,眺望一下和光普照的綠色田野,注視著它們曾經耕種過的土地,好像回味著自己年輕力壯的時候,因為它們那溼潤而憂傷的眼睛,久久注視著遠方,不時像老人那樣深沉地嘆著氣……
細雨如珍珠,從簷頭連續落下,狀如滴泉;燕子飛進飛出,雨中銜泥、銜草,構建她們的愛巢;幾隻麻雀飛到窗前,抖落身上的水珠,避雨簷下,嘰嘰喳喳,左右顧盼後,認定安身之處;前院溼漉漉的地面上,杏樹花瓣落滿中院,恰似一地白裡透紅的笑靨;老葡萄樹的枝葉鮮嫩茁壯,粉中泛綠,淳厚而富於生機,葉子懸掛著晶瑩的水珠;柿子樹嫩芽初上,黃色的花蕾落地,放出一種古舊之香;燕子鳴廊,細雨潤桃花,乘著春雨生髮出來的桃樹幼苗,尖尖細葉中小軀含春潤,恰似新生兒動人的微笑;石榴樹上花苞火紅,宛若青春少女的丰姿;壘著喜鵲窩的老榆樹上,泛出榆錢甜絲絲的香味,喜鵲歡快喳喳叫;啄木鳥在國槐樹上,叮叮嘣嘣地啄蟲;牆上的苔蘚,方經雨潤,泛著綠茸茸的翠色,美人心目;牆底下有迂迴的小蟲,那兩隻可愛的蘆花雞,帶著六隻小雞撲捉它們;地上螞蟻也知家院春光好,合力倒拖榆錢,到牆根下的蟻巢……
椿樹上蝸牛爬過,銀白色的蝸涎,彷彿要將深黑色的樹身劃分為二;屋後一壕秋水盪漾,蘆葦拂動翠葆,濃翠迷岸草,鄉民在岸邊洗衣,浮萍破處,人影倒映碧水;屋前不遠處還有一壕蘆葦蕩水,柔媚中展示氣魄,鶯鳥在蘆荻中歌唱,蛙聲在水中互動;軋軋鳴梭的織機聲,伴隨後院的雞鳴,傳揚於村莊內外;夕陽離窗,涼氣乍來,和祖母立足村頭,等待著母親下地歸來,期望遠在南方工作的父親早日回鄉,期間聽到村中小夥伴哭鼻子的聲音,見到堂哥和堂姐放學奔來的歡笑……
春雨看杏花,夏夜聽蟬聲,冬晨踏雪行,何等詩意!東天初月如眉,西天夕陽在山,天邊絢麗的霞彩,俯仰成趣。青磚,黛瓦,粉牆,老樹在風中搖曳出滄桑又輕柔的風情。家門口的大椿樹下,祖父和祖母教唱我們古老的歌謠,笑語在晚風中盪漾,田野的幽香屢屢飄來;炊煙些微徐徐升起,天空漸現暮色,前方遠村閃起星星燈火,老人與我和弟弟一起笑撲流螢;聽我稚聲稚氣的唐詩朗誦,奶奶臉上溢滿幸福和快樂,爺爺笑贊好像聽到南山深谷的百靈聲,得到大人的鼓勵,心勁兒更足………
本文摘自我的系列回憶性散文《故鄉的雲與夢·以往的快樂》,請大家賞析!
-
5 # 夢裡憶你千千遍
故鄉,自從離開,就再沒有機會回去過!但每每想起,往事歷歷在目,儘管已經過去了二十五年,卻還像在昨天!
那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小山村,四周環山,貧瘠的土地連玉米都無法種值!
很多現在孩子有的玩具,在那裡聽都沒聽過!
但我的整個記憶,都是快樂的童年!那很遠遠近近的山,小河流,甘蔗地,山洞,苖寨...都留下了我和小夥伴的足跡!
最期待的是每兩個星期的圩日,各個寨子的人擔著自已的農產品,酒,耙耙到村中心擺賣,很多女孩紙穿著她們自已製作的繡花衣還有戴上獨特的飾品,象去參加盛宴...我和姐姐也早就佔好一個位置,我們賣炒瓜子,還有媽媽做的包子,豆芽菜,豆腐,小小的年紀,我們就知道媽媽很辛苦,生活的不容易。賣完東西,圩日也到尾聲,媽媽會給我們一些零花錢,我們會高興的逛上好一會,吃上一個玉米粑粑,看苗族姑娘織布,看大人在品米酒的各種表情...
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再踏上那片我魂牽夢繞的土地...
-
6 # 祥溫玉祥666
故鄉,令人滴淚的字眼。故鄉,一處令人心顫抖的好地方……
故鄉座落在古刺勒川民歌描慕的地方。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就是大青山餘脈向南延伸之地一一一土黙川平原。
熟悉山區的人都知道,在天然的山樑之間存在著道道山溝,而在這許許多多的溝邊或溝口開闊平坦之地,便是人建村落求生存之地了。
故鄉就建在這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中,村莊背靠大青山,面迎土默川。山邊有果園,村外廣農田,溝中多煤礦,田種糧豐產。山泉水澆園,蓄洪灌良田,農時人忙地,閒時人上山。日出東方紅,月沒靜謐園。一代傳一代,代代人旺健……
我家是大戶人家,祖居山西,走西口到這秀美之地安家落戶。先祖是名中醫郎中,醫術精湛高明,且知書達理為人謙和,很快便家大業大成為名門旺族啦!靠山畔上有果園,菜地,羊圈,禽舍,馬廄。駱駝,毛驢,牛均散放養著,農田都是水澆地,一望無邊。更在包頭東河老財神廟街上設有中藥鋪和幾家商號,經營皮貨與煤礦生意,不過這一切均發生在抗戰以前的歲月裡,那時家道殷實,父親年少時便有了洋車子啦!
-
7 # 真好商貿
兼具黃山之俊秀、廬山之靜謐的天柱山,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此山古稱南嶽,向來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天柱歸來不看峰”之讚譽。雖然海拔只有1490米,不算太高,但其主峰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得名。
天柱山雄奇靈秀、風光旖旎,除了吸引許多文人墨客來此觀賞,留下不少名詩佳篇之外,自古以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另外,它與其他名山不同之處還在於它是一座“愛情之山”,是眾多愛情故事的發生地。
奇景之山:山明水秀峰奇石怪 天柱山,山水秀麗,層巒疊嶂,峭崖幽壑,滿布奇峰怪石,共有天柱、飛來等42峰;麒麟、熔藥等16巖;霹靂、鸚鵡等53怪石;試心、千丈等17崖;寶公、司元等25洞,還有18嶺、13井、7關、8池等。景觀之豐奇,可算是淮南江北名山之首。 天柱山中奇巖遍佈,或散或合,或立或臥,天然成趣,彷彿一幅幅立體的畫卷。虎頭崖上的“金童追玉女”;晴雪峰下的“鸚哥起舞”;金雞峰上的“金雞送晚”;青龍背上的“仙人指路”、“五老上天柱”;青龍背下、牧羊河畔的“仙人別墅”、“天門”等等,數不勝數。
文化之山:文人墨客嚮往終老之地 天柱山風光明媚,山水俊逸,自古以來便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觀賞,留下不少名詩佳篇。 李白遊天柱,寫下了“奇峰出奇雲,秀水含秀氣。青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的名句。白居易亦曾賦詩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鎮雲雷。玉光自桔相爭秀,金翠佳蓮芯鬥開。”朱熹更因陶醉於天柱山的蒼勁雄偉,而留下“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的千古佳作。 另外,天柱山也是古代許多大文豪所向往的終老之地。詩人李白就曾將它選為自己的歸宿地,他說:“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儘管終老於天柱山的願望最後並沒有實現,但這仍是詩人當時心中的願望。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四十歲時,曾遇見過一位在天柱山長期隱居的高人,兩人暢談甚歡,話題始終圍繞著天柱山,蘇東坡因此也決定要拜謁天柱山,來領略人生的另一種風味。“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這便是他當時隨口所吟出的詩句,詩句中可感受到他對天柱山的青睞。
英雄之山:山勢險要兵家必爭之地 天柱山形勢險要,關塞層疊,進可攻,退可守,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這裡遺留了許多供後人憑弔的古戰場和剛烈之士的遺蹟。 南宋末年,民間領袖劉源曾憑藉險要山勢,在山上紮寨抗擊元兵達18年之久,至今在山上還可尋覓到山洞古寨多處,洞內還遺留著當年起義軍使用過的石桌、石凳、石鍋、火塘等遺物和遺址。清末太平軍將領陳玉成,率部在天柱山區與清兵相持多年,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 的事蹟。
愛情之山:眾多愛情故事的發生地 天柱山秀美的自然風光歷來是人們嚮往的神聖之地,然而,天柱山不僅止於風景俊逸,它還是一座“愛情之山”,是許多年輕人追求聖潔愛情的理想之地。 中國第一篇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發生於此,詩中主人翁焦仲卿、劉蘭芝就是天柱山人。三國中,小喬與周瑜之間完美的愛情故事令無數青年男女神往,而天柱山也正是古典美人小喬的故鄉……這些愛情故事烘托出天柱山作為“愛情之山”的美譽。 在這眾多的故事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應該要算是“董永與七仙女”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了。 作為中國五大愛情故事之一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安徽省西南部的天柱山。在天柱山的腳下,有個叫董家灣的小山村,村裡有個名叫董永的年輕人,他為了埋葬父親而賣身為奴,他的孝心不但感動天地,也感動了當時正在銀河遊玩的七仙女,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妻,演繹了一場天上人間的生死之戀。 “董永與七仙女”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在天柱山腳下代代相傳,讓天柱山的清靈空濛更增添一股浪漫神秘的色彩。
-
8 # L長河
曾經年少的他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外地打拚。每當他坐上火車,他便開始思念家鄉,思念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親人!他的家鄉有一條自東向西流過的小河,而他曾經的老屋就在小河邊,所以,他從小就在河邊玩:游泳、摸魚、玩泥巴……!而他家鄉的南邊則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小時候他的兩個姐姐經常帶著他到山上檢柴。有時偶爾還能在山上採到野蜂蜜吃。他是那麼的愛他的父親和母親。父親永遠那麼慈祥,而母親則永遠那麼勤勞。他尤其喜歡吃父親做的糖醋魚和母親包的餃子。可有一天父親突然走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外地打拚的時候,一個美麗溫柔的女孩告訴他:“你能留下來嗎?”他搖了搖頭,難過地說:“不行,我家裡還有一個媽媽!”女孩流淚了,他也流淚了。他知道,他離不開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每當他回到家鄉,聽到了熟悉的鄉音,看到了熟悉的小河和青山。他恨不得親聞著他腳下的那片土地……
回覆列表
鄉 吟
釜溪河上崽,
才子鄉中人。
宗吾守窮死,
裴邨烈焰生。
晨炊讀易洞,
暮宿豆花村。
數仞宮牆外,
鹹泉似有聲。
*富順因鹽設縣,前後有進士232名,其豆花名揚海內,因有井鹽之源,才子之鄉,豆花之城美譽。劉光第、李宗吾,邑人代表。富順文廟,古井鹹泉,讀易洞,豆花村皆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