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大白熊返利

    楚國號稱春秋時期中原的頭號大敵,實力可想而知。楚國君臣比較注意律己和節儉,關注民間疾苦。還有第一地處地理位置好,第二體貼民間。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南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嶽、朗、澧、辰、漵、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這是楚國最開明的地方。

  • 2 # 東皇

    楚就像白頭海雕,霸蠻且特立獨行,內在是聯邦制。文化偏重浪漫主義。強行拉攏好多小國當小弟。晉就像蘇聯,沒他鎮宅,大家就頂不住楚國的霸蠻。但是後來分裂了。初期晉壓制秦。秦的霸業都被他蓋帽了,但卻因為晉楚反覆剛正面,獲得了發展的寶貴時機。

    魏有點像毛熊,分得了晉的主體,一開始也壓制秦,能正面剛楚。但慢慢搞成個空架子,身體越來越虛。韓有點像二毛,天下勁弩皆從韓出。軍工有點基礎,別的不咋地。趙有點像西域諸國,曾經都屬於晉,也曾經和我兔有過同根同源的歷史。一旦我兔把他平了,整盤大棋就進入收官階段了。齊就像英國,搞貿易發過財,也稱霸過。但後期屬於典型的牆頭草加攪屎棍。秦就像我兔了。六國聯軍好比列強的八國聯軍。看你做大了,就被大家摁在地上一通暴揍。但他有戰略縱深,只要沒下桌。玩到最後早晚連本帶利贏回來。秦國又靠收編西戎增強了自己的實力。這就有點像一帶一路了,未來世界格局基本也要這麼發展了…

    楚在戰國時期,有過吳起組織的變法,隨著支援他的國君死去,他本人被殺,他的變法也被複闢的舊貴族廢去。秦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商鞅在支援他的秦孝公去世後,他本人也是被複闢的貴族殺死,但他的變法並沒有被繼任者廢掉,成為親國崛起的決定性因素。

    楚人能力跟秦人比起來並不差,兩者算是旗鼓相當。但是楚人稍微有點浪漫主義,對於制度的約束極為不適,並且有極強的反抗意識,服從意識較差,這對於一個團隊來說極為不利,更不用說國家了。

    秦人的話,服從意識較好,加之決策者較少犯大的錯誤,國家實力便逐漸強大起來。當然了一旦犯了大錯,那就是滅頂之災,比如秦二世上臺。兩個旗鼓相當的國家,一個實力逐漸強大,一個實力一成不變,最終角逐當然是有實力的會贏。接下來我們迴歸正題,楚國強在,他的能力。楚國一開始,只有很小的地盤,號為子男五十里,但是楚國的地盤卻是憑自己打下來的,能力確實很強。先是在春秋時期,問鼎中原,把中原諸侯嚇得夠嗆,然後戰國時期諸侯合縱抗秦,沒有楚國都不算完整。

    楚國地廣人稀,物產豐饒。主要統治區域在長江中上游的沿江區域,後期佔有吳越,統治核心範圍貫通長江沿線,此為楚國國力的巔峰。楚國與中原諸侯的戰爭中可以集中兵力採取水路運輸,後勤壓力少,戰兵與後勤兵比例二比一即可,其他國家前線戰兵與後勤兵人數比依戰線長短變化,至少三比一,(河西之戰),高的可以到十比一(長平之戰)。楚國軍事上特別怕殲滅戰,雖然戰略機動有優勢,但軍隊一旦被擊垮殲滅,再組織新部隊的時間特別長(鄢郢之戰)。

    單從實力來講,楚國不弱,但是楚國沒有像秦那樣建立有效有力的制度,導致楚國的發展完全依靠執政者的能力;戰國時期秦國出現過一個荒唐國君秦武王,但這個國君並沒有破壞秦國完善的制度,秦也沒發生大的變故。儘管楚在春秋確實很強。戰國初階段抓的牌很好,但後來沒打好,玩殘了。我大秦闢西戎,取巴蜀,破郢都,鬧連橫,定三晉,追代逐燕。傾六十萬大軍定可與之一戰。

  • 3 # 古來今往

    楚國在西周初期只是個50裡的小地方,而至春秋時期楚國躍然翻身成為一方霸主,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國強盛的軍事實力。

    楚國的軍事強在何處?私以為有如下幾點:

    其一,全民尚武的民族精神是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楚華人大多同狄夷鮮卑一同生活在南蠻之地,不滿於周王朝的分封,楚華人反抗的事件屢見不鮮。更因為楚國所處之地為南蠻之地,相較於其他地方,楚華人的思想相對落後仍保留有原始社會的尚武精神。不妨看一個事例,晉楚城濮之戰中,負責率領楚國大軍的統帥令尹(可以近似理解為宰相官職)子玉貿然用兵,戰敗晉國,事後子玉自知難辭其咎自殺謝罪。楚華人以克敵制勝為榮,戰場上作戰英勇不懼犧牲,倘若戰敗而返內心總覺無地自容。恰恰是這樣的精神,將楚國計程車兵很好的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吳越春秋》道:“楚之為兵,天下之強敵也”。

    其二,政策和策略切實有效。在軍事上,楚國率先改制軍隊,楚武王設三軍建制。根據不同的軍事職能,井然有序地劃分多個兵種,車兵、步兵、水兵等。軍隊有序的編制和排布不僅提高了領軍統帥命令執行的效率,更加提升了不同士兵在各自職能上的能力,對於不同的地形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楚王作為三軍的最高主帥執掌政治和軍事力量於一身,甚至親自領兵出征。

    策略上,楚國從一開始的小邦之城,慢慢吞併鄰國,勢力逐步壯大。楚國在作戰時,會權衡各方利弊,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戰鬥策略,而他們的策略也往往令敵人措手不及。楚莊王任子文為令尹,子文改革軍隊卓有成效。作戰方法先明,士兵勇武,楚國軍事力量威望也愈來愈高。

    其三,楚國國內、軍中法紀嚴明,國家興盛,軍隊擁有高戰鬥力。

    楚成王在位時期,令尹子文的族人犯法被抓,負責行刑的人的知此人是子文族人就將他釋放。此事傳到了楚成王耳中,成王即可罷免了他的官職。到楚康王時期,令尹子南亦有貪汙腐敗的行為,淪為被當朝誅殺,車裂其族人的下場。有這樣的前車之鑑,楚國的上下官員謹言慎行,不敢出一點差錯,國內也得到發展,為軍事力量的發展奠定基礎。

    軍隊裡,上文提及的子玉戰後自殺亦是軍紀的表現,楚國對於軍隊的訓練就連記載的次數都比別國多得多,獎懲賞罰也有明細規定,大大鼓舞了士兵的鬥志。

    一個好的國家建設基礎也是楚國軍事力量強盛的重要原因。

    楚國軍事力量的強大不僅是因為楚國在軍事制度、策略上的優越性,更是楚國治國有方的結果。

  • 4 # 吳老師談歷史

    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後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楚國一度成為趕超秦國的大國,甚至被譽為“春秋第一強國”,但其實楚國能有如此成就還是經歷了許多成長的。在西周時候的楚國其實只是一個撮爾小邦,國土面積小,國家綜合實力弱,但是在春秋時期,楚國迅速崛起,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為什麼到了春秋時期,楚國的軍事力量就變得如此強大呢?

    我們知道楚國尚武,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國家,早在商周時期,楚人就是出了名的驍勇善戰,類似於《詩經》、《左傳》、《呂氏春秋》等歷史典籍都曾經詳細記錄過楚人反抗強權,英勇鬥爭的歷史,但是由於當時的商周王朝都非常強大,所以楚國一直被壓制在國家一隅,一直等到春秋時期,楚國終於等來了爆發的機會,這個時候周室衰微,群雄四起,驍勇善戰的楚人在亂世之中迅速崛起。

    楚國之所以軍事力量如此強大,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第一、楚人全民尚武,以上戰場奮勇殺敵為榮。在古代中國的奴隸社會中,各個勢力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向非常看重軍事,尤其是楚國,楚軍將士是出了名的勇猛,在《楚辭》中“誠 既勇兮又以武 , 終剛強兮不 可凌 。 身既死兮神 以靈 , 子魂魄兮為鬼雄”,就生動形象的體現了楚軍將士視死如歸的精神,為國捐軀的烈士會受到大力讚揚,為家族爭光。而臨陣逃脫計程車兵,一家人都會被人看不起,至於那些在戰場上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將領,在回國後也會被嚴懲,更重要的是來自民間的非議,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哪怕是王公貴族,怪不得楚國能成就楚霸王項羽這等英雄!

    第二、楚國舉國上下都非常重視軍事力量的發展,盡瘁軍事。在春秋時期楚國一共更迭交替了十三位帝王,十三位帝王介意開疆擴土、東征西戰為己任。每逢戰事,不僅親自運籌帷幄指揮戰事,為了更全面的掌握前線的狀況,經常率兵親征,更有好幾位楚王抱病親征,結果死在了沙場之上,這在中國歷史上也非常少見,帝王戰死沙場,在楚王心中,軍事高於一切國家事務,是國家強大之根本。一旦打了敗仗,或者沒什麼建樹,就會愧疚不已,覺得自己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就比如楚康王,五年沒有出征,無所建樹,他就一直認為自己太不稱職了,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第三、楚國軍民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因為全民尚武的風氣,讓楚人自幼就熱衷習武,崇尚武功,再加上舉國上下,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所以每逢戰事,格外團結,軍民一心,為打敗敵人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鬥。在戰場上,楚軍將士有著共同的榮辱觀,以克敵制勝為榮,所以在戰鬥之中格外團結英勇,所向披靡,這也成為了楚國軍事力量強大的一個原因。

    第四、楚國以蠻夷自居,不尊禮制,肆意擴張。楚國與華夏各國不同,華夏各國奉行周禮,一切事務都聽從天子號令,楚國常年對各國虎視眈眈,一遇實際,立馬發動戰爭,擴張領土,尤其是在周室衰微的時候,楚國迅速進攻了江漢地區,然後武力要挾周王,要周王尊其爵號,古來戰場之上,強者為王,哪有其他顧忌,後來楚國自立為王,雄踞一方。

    不僅如此,楚國在軍事體制方面也做出了許多改革,就比如突破周禮約束,自設三軍,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因地制宜的創立出多兵種相結合的軍事體制,還建立了中國第一支適宜在水域作戰的舟師,在楚君內部也形成了一支多層次的複合武裝力量,除了中央直轄軍以外,還有龐大的地方軍,這是這多方面的努力結合在一起,才讓楚國成為了一度趕超秦國的存在!

  • 5 # 西虹市首富138

    彭城一戰項羽只率領了三萬精兵就將劉邦五十萬大軍打的潰散如沙,並且只用了半天時間,可以看出項羽並不是一些學者認為的有勇無謀之人。彭城一戰勝利後,項羽更是扭轉了局面,曾經反項聯盟的諸侯國紛紛背離劉邦,倒向項羽,項羽成為了真正的西楚霸王。當時的項羽可謂佔盡了風頭。而僅在彭城之戰短短的三年後,於公元前202年,發生的垓下之戰,卻戲劇性的扭轉了局面,項羽反被劉邦率領的諸侯聯軍圍困垓下(今安徽境內),最後項羽四面受敵,兵敗垓下,逃往烏江,自刎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筍殼毛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