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流到海不停留

    在躬耕地的爭論中,“襄陽說”經常拿“隆中”“隆中山”來證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陽如果不在隆中,為什麼叫《隆中對》啊?”。笑話,且不說《隆中對》的名稱清代才出現,以前都是叫《草廬對》,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陽的啊!史書最早出現“隆山”的記載是東晉李興的《祭諸葛丞相碣文》裡的“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個隆山毫無疑問位於文中所言的“沔之陽”,《水經注》則具體記載為今河南唐河縣湖陽鎮的蓼山。該山坡道平緩,馬車可直上山頂,幾十公里外的臥龍崗歷歷在目,與李興所述絲絲入扣。而“隆中”之名則是王隱的《蜀記》引用李興碣文的加註,由隆山變為“至隆中”,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現,但並未言明此“隆中”在何處,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應該還在沔之陽的湖陽。而此時漢水南岸襄陽西則根本沒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記載。100餘年的襄陽人習鑿齒才“號曰”了一個“隆中”。何謂“號曰”?就是“給它安個名”的意思,今天襄陽不也把泥嘴鎮“號曰”成了“臥龍鎮”了嗎?“號曰”畢竟是嘴說,實地考察一下湖陽隆山和襄陽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腳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劉弘費那麼大勁爬隆中山去“遠望”什麼?“遠望”哪裡的“亮宅”?劉弘為什麼非要先去登山“遠望”才能回過頭來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閭”?有這麼笨的人嗎?現在的隆中山峰巒陡峭,荊棘密佈,牛車、馬車能上去嗎?可見,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興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讓隆中風景區弄一輛馬車試試登上隆中山遠望一下,必定與“襄陽說”的下場一樣,人仰馬翻!

    “襄陽說”認為,“隆中得名應在諸葛亮躬耕之前,決不會是附會之名。也就是說,陳壽著《三國志》的時候無疑是知道隆中的”。是啊,我們也奇怪,如果諸葛亮和陳壽都知道隆中,為什麼非要說“躬耕於南陽”而不說“躬耕於隆中”呢?對此,“襄陽說”專家們在羅列了一連串“不可能不知道隆中”的假設後給出的答案是“史籍行文體例的要求和這部史籍特別精審、惜墨如金使然;再則就是陳壽這位蜀漢舊臣對諸葛亮這位尊者的尊重和避諱”因為諸葛亮“自言是‘南陽’(郡名)已屬符合史籍行文體例要求,陳壽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其他了”。這個解釋真使人瞠目結舌、大跌眼鏡,憑空臆想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登峰造極了。“躬耕於南陽”是陳壽“惜墨如金”嗎?“南陽”二字的筆墨比“隆中”少嗎?這也算陳壽不寫“隆中”的一個理由,真是笑話!避諱物件主要是避國諱、避家諱、避聖人諱。避諱方法為“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筆。”對陳壽而言,他憑什麼要去避諸葛亮的“諱”?從避諱的範圍上,就算諸葛亮是當朝皇帝,臣民所要避的“諱”也只有“亮”一個字,請問,《三國志》避這個字的“諱”了嗎?因為諸葛亮寫了“南陽”,為“避諱”就不能再寫隆中更是匪夷所思的“臆想”,我們可以隨便翻翻史書,哪有因諸葛亮說了“躬耕南陽”,陳壽也就不必或不便再及所屬地名的記載?請問,新野、冠軍、樊城都是南陽郡的屬地,陳壽“避諱”不寫了嗎?笑話啊!“襄陽說”這種匪夷所思的思維方式還有許多,例如:“‘躬耕南陽’充分證明了諸葛亮一生都沒有去過南陽”;“就算‘困於南陽’是困於宛,諸葛亮這樣說,邏輯上不是更加支援了躬耕在隆中之說嗎?”類似這樣指著鼻子說眼睛的所謂“論據”,於史學研究,是可悲?還是可笑?

  • 2 # 精侃妙評

    扯上諸葛亮的著名文章名實為爭諸葛躬耕地,其實這本身早定論30多年了,因權威史料《資治》載、2次80年代國務院檔案(含河南省、南陽市共三級官方都定了——南陽武侯祠,襄陽隆中諸葛故居地),可惜南陽說死認為故居地(現代人常講)、寓居地(權威史語)、躬耕地(承用古語)三地不一致且一直狡辯至今才存在爭辯,因為有三國時諸葛亮寫“躬耕於南陽”。

    1996.5.8中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史學專業人士在北京開專題會議(肯定有不同意見表達過,這可不是襄陽人主持或賄賂開的,這絕不同2003年河南史學人士的南陽針對會議,後者僅經豫內媒體公佈的,被許多人戲稱標準的“老鼠會”)定論諸葛躬耕地: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20裡處。這由央廣向全國公佈並解釋“躬耕於南陽”是由於三國時代郡縣地域劃分不同於後世引起(我本廣東人且親耳聽到這些,可惜沒錄音再提供證掘,我自此關注該事)的,我信對爭辯了千年的糾結央廣不會隨便向全國公佈定論的——【新華社北京(1996年)5月8日電(記者張武春)來自首都史學界的專家、學者們在今天舉行的諸葛亮躬耕地學術座談會上指出,據史籍明確記載,距離湖北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是當年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專家們指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自己“躬耕於南陽”,這個“南陽”,不是指南陽郡的郡治所在地宛縣,而是指南陽郡所管轄的一塊地方。這塊地方,就在今天的襄陽西邊的隆中,離襄陽城很近,而離南陽郡郡治宛縣較遠。但在行政區劃上,當時隆中是屬於南陽郡的鄧縣,所以諸葛亮說自己“躬耕於南陽”。北朝時撤銷鄧縣,此後隆中改屬襄陽。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何茲全在發言時說,東漢未年,劉表仼荊州刺史,將州治迂至襄陽。諸葛亮隨叔父投奔劉表,只能是在襄陽】 易中天教授在央視講三國相關躬耕地歷史與之相同的。

    我歷來持中立且公正的態度宣傳過些事實(當然持有“襄陽隆中”觀點),絕不持地域偏見“攻擊”任一對方(常見南陽說者汙衊襄陽方改史、造假、賄賂等等,這樣說的可信依據呢?我尊重任何南陽說者及其言辭(許多人的史學知識讓我很佩服),可惜我不是史學人士。

    針對這次權威躬耕地定論會議2003年河南籍史學人士在南陽也開專題會(彙集了許多御用史料,稱南陽情節史料)硬認定躬耕地是今南陽臥龍崗(省內媒體公佈過),這未經央廣向全國公佈的,多數人也不認同的,許多民間史學人士及家鄉情節重者尤其是南陽人常拿這以來擺顯、陶醉(網上太多)於其中,特別是對三國時諸葛亮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不要誤導大眾。

    《資治通鑑》、30多年前國務院官方2次檔案、1996.5.8專題會定論,這三個誰還不服?上述2003年南陽躬耕地專題會以與1996.5.8北京專題會議那個才是(借南陽說者汙衊後者的說法)標準的老鼠會呢?

    2018.9.9諸葛亮現代後代多人去襄陽隆中祭祖並齊讀《誠子書》,不去南陽偽躬耕地,他們傻嗎?2018.10.7南陽人自己大張旗鼓搞個諸葛亮祭典等活動且表示投大資再開發,他們真聰明啊!

    以上二件事實(定論、祭奠)對比一下可謂真有趣!其結果是顯然的。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就別再不自量力爭躬耕地了,當然你也可自沉浸與陶醉於“躬耕於南陽”的古語中,繼續胡鬧也改變不了什麼的。

    幾個骨灰級南陽說者的言辭我許多看過,這些證明一條:致死不服,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集體諸葛情節太久、固了。 其實南陽說者服不服都無所謂的,大勢早已定了(我雖有觀點,但絕不偏護襄陽),繼續不服定論與胡鬧也改變不了什麼。今南陽市憑武侯祠紀念性古建築群(古代帝王也關注過)形成風景區獲得旅遊收益還是很合理、可觀的,大家要支援一下(類對成都武侯祠樣),就別搞地域歧視了,大家都是中華大家中平等一員(諸葛亮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正能量的一部分流傳),因襄陽隆中諸葛故居點國務院官方2次檔案30餘年前都定了,河南人尤其是南.陽人早該服從此,旅遊收益也不受損失的,這不好嗎?

    還爭辯個毛線啊!老百姓別再浪費時間於此,該去幹本職工作了。

    勢微中仍可不服定論、胡說、汙衊對手改史、造假類的話(這些話的可信依據呢?眾多史學專業人士不知嗎?),也還可自己沉浸、陶醉於三國時代的話“躬耕於南陽”中……,這些南陽說者的不自量力胡鬧又可改變不了什麼呢? 還繼續鬧嗎?

    我本是廣東人公道宣傳鐵事實(還有的),只願大家都認識到對諸葛躬耕地“還爭辯個毛線”!因30多年前國務院檔案官方二次就定了,各自去幹本職工作去。

  • 3 # 使用者wgq1212

    不管是【隆中對】還是【草廬對】內容雖然一樣,但是說法不一樣,草廬對起碼符合諸葛亮出師表敘述三顧茅廬,隆中對在三國是隆中沒記載,先不說隆中在晉朝時記載在那裡,在諸葛亮問答中人們有所瞭解,隆中對是後人提出的,所以草廬對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要比後人敘述隆中對更可信。

  • 4 # 歷史不飄逸

    不存在《隆中對》改《草廬對》的問題,隆中是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舊稱(諸葛庵、諸葛草廬、南陽隆中)之一,《隆中對》、《草廬對》均指向三顧茅廬故事發生地——南陽臥龍崗。

    南陽諸葛廬始於魏晉、到盛唐時已名滿天下(白居易《詠史》: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襄陽隆中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893年(清光緒)又改名古隆中並建造同名牌坊;《隆中對》篇名出現於清末民初,其原名《草廬對》早在晉代就見諸典籍(晉常璩《華陽國志》)。

    襄陽說者拿清代紀念性建築古隆中(當地稱諸葛廟)套路《隆中對》(《草廬對》),進而混充三顧茅廬故事發生地,無異於屎殼郎爬鐵軌——楞裝大鉚釘。

    (附圖:1、“隆中”之源在“沔之陽”——漢水以北;2、南陽臥龍崗“千古人龍”牌坊;3、明代典籍以南陽臥龍崗為“隆中”;4、前襄樊市政府聘請的古隆中景區規劃顧問、著名古建園林大師孫筱祥先生認為古隆中“隆中十景”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屬紀念性建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裡,誰算得上武力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