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嗷嗷哺

    孩子怯場、膽子小多半是自信心不足,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出快樂、自立、負責的孩子。可以這麼做:

    ①要給予孩子鍾愛。鍾愛不是寵溺,而是擁抱、微笑或者即興給予的小禮物,這種獎勵足以鼓舞孩子向前再走一段漫長的人生旅途了;

    ②培養自尊心。假如孩子對自己沒有積極的信念,在學習、社交和人品方面就不會有收穫,只有樹立起高度的自尊心,他們就會創造出奇蹟;

    ④要善於聽孩子述說。每天抽出幾分鐘,或者在臨睡前,和孩子談談心。要有一個專門的聆聽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不許看電視和報紙,只是彼此交談,這是父母和子女搞好關係的重要方法;

    ⑤尊重孩子。規矩不是傳授繼承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給予孩子同樣的尊重;

    ⑥適當對孩子進行約束。適當的約束,可以避免孩子步入歧途;

    ⑦注意啟發孩子的求知慾。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與工作的恆心,這三種心理與識字、寫字和算術一樣重要;

    ⑨讓孩子學會自立。孩子跌傷膝蓋,遭朋友排斥,或者未能參加學校文藝演出,父母看見了心裡自然難過,不過,過多的袒護會妨礙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人生。所以做父母的大都應該以培養孩子自立自信為目標。

  • 2 # antaliya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做父母的都會非常擔憂,比如“怯場”、“膽小”,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有煩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作為家長你又瞭解多少呢?

    1、家長簡單粗暴,孩子做錯了事總是缺乏耐心,訓斥、打罵孩子,迫於壓力,孩子只能乖乖聽話。如果孩子總是壓抑,害怕大人訓斥,也會變得膽小。

    2、家長過於嚴厲。使孩子精神壓力大,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3、父母一方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度不夠

    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育,孩子缺乏安全感,遇到問題膽小、易受驚嚇,煩躁不安。愛哭鬧、多愁善感、不活潑、甚至精神壓抑。這在離異家庭、父母長期分居的家庭中存在的比較多。

    4、不恰當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性格懦弱、膽小、處理問題優柔寡斷。

    怎樣克服孩子膽小、怯弱的問題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孩子“膽小”、“怯場”出現性格問題。一般比較內向的孩子自尊心強、害羞、容易膽小、怯懦,家長要尊重孩子,避免在公眾場合訓斥、責罵孩子。平時要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多表達內心的意願。

    2、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大膽的說話,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多參加戶外活動,與小夥伴,多交流一起遊戲、共同學習。幫助孩子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也是造成膽小的原因之一。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過度照料,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低,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也會改變孩子“膽小”、“怯場”。

  • 3 # 小靚仔mama

    孩子膽小多半是跟小孩的心理發育特點和家庭教育有關。

    世事未懂的小孩,由於認知能力和環境的適應能力有限,對於陌生人、陌生環境都會產生恐懼感,感到不安全,這個時候,孩子要判斷自己面前的事物是否安全,需要從看護人的面部表情和言行來進行,從而決定自己的行動,如果看護人簡單粗暴的干涉或者作出恐懼的表情,只會引起孩子更大的恐懼,這不是孩子膽小的問題,是孩子心理發育的侷限和看護人不當的教育所致。

    但是,如果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去引導孩子,當遇到新的事物或者所處新的環境時,孩子用目光注視自己的時候,父母要用平和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去探索,孩子就會透過接觸,漸漸接受新事物,明白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克服各種恐懼的心理;當孩子做一件事情有困難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讓孩子更有信心,敢於去嘗試,不僅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同時也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讓孩子克服膽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父母的陪伴和耐心,不能急躁。

  • 4 # 亦可育兒

    對於孩子“怯場”這事,我是深有體會。記得大寶剛讀小學時,有一次大寶班主任跟我反映,說我家孩子上課比較“安靜”,很少看到她舉手發言,但是看成績呢又不錯,說明她上課內容有吸收……。

    聽到老師這麼一說,我感到很詫異。大寶在家平時不是這個樣子的呀,在家平時表現很活潑的,在家跟其他小朋友玩遊戲也是很積極的。問了身邊的寶媽們,她們表示自家孩子也有類似的問題,特別是人一多就容易“怯場”。

    那麼為什麼孩子在人多的時候容易“怯場”呢?

    1.超出孩子的心理舒適區。

    就像前面所提到我家孩子的例子,孩子在家表現活潑開朗,與小朋友做遊戲也很積極,但是在學校上課時,卻不敢舉手發言。很大原因是這樣的場景不是孩子們所熟悉的,不習慣在很多人面前表現自己。也就是說這種場景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心理舒適區,會讓他們感到恐懼和不安。

    2.不自信的表現。

    同樣以我家孩子的例子,自從老師跟我反映後,孩子放學後我問過她,為什麼上課不舉手發言呢?她說:“我怕我的答案是錯的。”我說:“那麼,其他同學舉手回答後,跟你的答案一樣嗎?”她說:“一樣的。其實很多時候老師問的問題,我都會,但是我就是怕回答錯了。”像我家孩子這樣的表現,很明顯是不自信。

    3.擔心負面評價。

    很多孩子表現不好,有時並不是自身能力不夠,而是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比如,上臺表演唱歌,明明自己在家已經練習千萬遍了,而且也唱得非常好,但是一上臺,由於怕自己唱不好被別人說閒話,會覺得很丟臉。一有這種“怯場”的心理,結果表現肯定並不盡人如意,不是忘詞就是走調。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怯場心理呢?

    1.正視緊張情張,比無視它更有效。

    經常會看到孩子因為緊張而導致發揮失常。最常見是當孩子表現出緊張的神情時,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不要緊張”“要冷靜”“平常心”等之類的話。

    雖說家長的初心是想透過這些話語給孩子鼓勵,讓他們能不怯場。但往往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起到反作用。究其原因,這樣的言語相當強迫孩子扼殺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本來就是無法控制的東西,如果是強硬地將其否定,只會讓孩子將大量的思考能力浪費在控制情緒上,最終導致發揮失常。

    所以當孩子在表現出緊張情緒時,家長應該避免採取這樣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承認自己正在緊張,並接受這樣的自己。這是想要讓孩子改掉怯場關鍵的第一步。

    為了讓孩子可以正視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採用對話的方式,讓孩子將自己的真實的情緒表達出來。家長再正確的引導孩子如何克服這種情緒,這樣一來,孩子以來再遇到相同的情緒時,過去的經驗就可以讓孩子找到應對這種情緒的方法了。

    2.提前預想最差的情況,也能做到不怯場。

    雖說良好的心態能讓孩子孩子預想到最好的情況,但是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能正常發揮,那麼,我們也需要讓孩子在情緒低落時,最差的表現情況也要考慮到。只有這樣,當孩子出現不同情緒時,才能針對這些情緒做好預案。

    為了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最好的方法是“情緒日記”。簡單地來說,就是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在筆記本上。

    比如:今天老師表揚了我,我很開心。

    今天和同學發生了點矛盾,我很焦躁。

    今天我和同學賽跑,我輸了,很懊惱,等等。

    也許一開始,一篇日記裡只用到一兩個描述情緒的詞語。但是日積月累後,漸漸地能用到十個左右的詞語了,這樣就比較理想了。如果孩子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參考情緒一覽表。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後,不僅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家長透過閱讀這些情緒日記,能夠了解孩子不為人知的一面。在面對預想最差的情況時,就能夠找到對應各種不同情緒的預案,幫助孩子克服怯場心理。

    《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情緒一覽表

    3.“ok線”的心理訓練法。

    《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作者森川陽太郎在書中提出採用“ok線”的心理訓練法。就是讓孩子在正式上場前,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

    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就曾把這種方法運用到比賽中。山田本一曾分別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獲得世界冠軍。他說他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在比賽前,他會騎車在比賽路線上沿途標上醒目的標誌。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公寓……一直這樣標註到終點。

    比賽開始後,山田本一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第一個目標銀行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一棵大樹前進……,最終透過這種被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的方式而輕鬆跑完全程。

    想要克服孩子不怯場的心理,我們同樣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因為這樣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達到目標的成就感,還能夠讓孩子建立在緊張狀態下也能夠全力以赴的意識和自信。

    可見,想要培養孩子不怯場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讓孩子如何避免緊張,而是要讓他們能夠把這種情緒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為一種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倪非凡表現不凡,那她的亮點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