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村夫
-
2 # 巴人30
謝謝邀請,關於破傷風在古代防治問題,個人尚未發現有關資訊。但是古代醫、藥起源是很早的,比如遼寧醫巫閭山,我讀山海經此山女媧曾生活這裡;廣西寧明花山岩畫諸多醫藥資訊,她們不是孤立的出現,《易》坤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坤《彖》曰:“西南得朋,乃以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她們從東北遷徙到西南在兩廣話動,花山岩畫與“醫巫閭”有關聯吧;又“羿射十日”實為羿為女媧接生割斷嬰兒肌帶記載,割斷肌帶的嬰畫為三足烏,因為嬰兒兩條小腿中間還有一條肌帶。羿用箭頭割斷肌帶,相對其它原始方法接生應該有防破傷風的作用吧。
-
3 # 異木棉君
我們很多人都記得,小時候瘋玩時,不小心被生繡的釘子扎破,家長就要緊張地帶我們到醫生那裡去打針。這個應對事情好像很小但家長覺得很嚴重的針,就叫破傷風針。
破傷風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梭狀芽胞桿菌感染。受傷後,破傷風桿菌就有可能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急性特異性感染。
其臨床特點是,有皮肉破傷史,有一定潛伏期,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陣發性抽搐,抽搐間歇期全身肌肉仍然緊張強直,伴有發熱,但神志清醒,多因併發症死亡。破傷風的死亡率在10%——40%。
破傷風病症歷史悠久,早期醫學書籍就有記載,但對發病原因並沒有做出詳細的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中記載了破傷風的症狀。據說,南北朝時期的昭明太子就死於外傷引發的破傷風。漢末孫策受傷幾天後去世,應該也是源於破傷風。
前漢時期有一部藥書,叫《金創瘲瘈方》,其中的金創就是受金屬利器所致的開放性損傷,而瘲瘈就是受傷後引起的症狀。據分析,金創瘲瘈很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破傷風。記得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其中多提到受傷後用的金創藥,也是一種破傷風藥吧!
隋唐時期,醫家認為患者的抽搐、肌肉緊張,是受風寒所致,便用了“破傷風”這一名稱,從那時開始就一直沿用至今。《理傷續斷方》中對破傷風提出了預防性意見:“不可見風著水,恐成破傷風,則不復可治”。
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說:“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抖,骨體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損傷之處中於風邪,故名破傷風。”
在青黴素、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等抗生素出現以前,人們對破傷風的預防治療一直是很無奈的。古人似乎沒有無菌治療的概念,一般也就是包點金瘡藥,或者用烈酒、鹽水、草藥,有的甚至用草木灰來止血,手很一點的就是用燒熱的烙鐵止血,無意中也許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吧!
古人雖然對破傷風的預防與治療雖然沒有對抗的良方,對破傷風致病原理沒有完全瞭解,但對破傷風的致病原因多少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的。古代冷兵器時代,在戰場上,很多戰士利用了破傷風梭菌。英國百年戰爭中的長弓兵擺開陣型後通常有一個習慣,就是將箭袋中的箭支悉數插入腳邊的泥土中,這個辦法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箭頭沾染汙物,增加中箭敵兵非要害部位感染死亡率。
明朝威震亞洲的戚家軍,他們的長槍兵在使用長槍時,也會將槍頭插在泥土中。
無獨有偶,擅長騎射的蒙古人也有一個更絕的辦法,就是將將箭頭在馬糞中浸泡“滋養”,然後放到用牛胃做成的箭袋中保管,這樣的辦法讓箭頭中充滿各種細菌,當然也就有破傷風稜菌。
“中招”後計程車兵將經歷痛苦的死亡過程。有時我想,這算不算古時候的細菌戰?破傷風梭菌算不算古時候的生化武器?
歷史在不斷進步,科學在不斷髮展。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求知、不斷創新,從無知的認為破傷風是風寒感染,到後來正確的認知其病理,再到後來研製出效果良好的疫苗和抗毒素,每年引破傷風死亡的人數大幅度減少。這是人類的幸運,也是人類努力的結果。
-
4 # wang_H
這一直都是個難題,古代是這樣,近代也是如此,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就是在中國抗日戰地救護過程中,因手術中不慎切破手指,雖也及時做了應急消毒處理,但終因傷口感染而亡。至於現代對刀創傷處理也是清洗創面,內服外敷消炎抗菌藥,再注射一針破傷風抗感染針劑,但不幸己感染的話亦是十分麻煩之事,仍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救治,造成截肢的情況也不少。 古代冷兵器時代刀槍箭傷及一般創傷非常多,那時肯定是沒有效率較高西藥抗菌抗感藥,主要中醫及中草藥結合治療,外傷創面的清冼和消毒多半是釆用燒開水加進鹽待水稍涼再行清洗,或用硝放置於創面點火燒灼,創面處理後敷以金創藥或刀斧創傷膏,箭創膏等等,古代及近代的外用創傷藥膏都很眾多。除了創面外敷外再補以內服中藥應對刀箭等傷害,中草藥治病是古代華人民智慧的結晶,中藥性溫,來的慢,起固本培元之功效,但中藥也有許多具毒性的,藥性猛烈的藥, 對於一些創傷嚴重的會用一些具毒性的藥來應對,因而也就有了一些諸如良醫下猛藥,以毒攻毒之類的話流傳下來。中醫有不少藥都具毒性,因而使用中也有許多講究,有嚴格的份量與配比,這點外華人明白不了,因此西方人還是比較不贊成和抗拒中醫。不管是中醫,西醫還是草醫都不是萬能的,對一些惡疾以及併發症的治療都存在困難,象古代治療創傷也都一樣,我們也常能在書中及影視劇裡看到,創傷治療後往往讓患者靜躺休息,挺過這一天就沒事了,沒挺過那也只能是傷重不治或傷發不治而亡,所謂的傷發不治也就是感染嚴重,破傷風發而亡了。 創建於2018.7.9。
-
5 # 一老沈一
中國古代,對破傷風的瞭解是比較早的,治療方法也很多。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部帛質醫書,書名不詳,作者亦不可考。因其中有“五十二病方”字樣,遂被以《五十二病方》代為書名。這部書使用的篆體,應屬公元前六-四世紀或更早字型。由此推斷,此書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醫書,早於《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
雖然此書被叫做《五十二病方》了,但實際上提到的病名有一百零三個,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尤其外科方面突出。使用的藥物有二百四十七種。每個病名下面或一方,或多方,共有283方。因為帛書已殘,推測應有方不低於300個。 此書的病名裡,包含了“破傷風”。不過,那個時候不叫“破傷風”,而是叫“傷痙”。
書中說,“傷痙,痙者,傷,風入傷,身信(伸)而不能詘(屈)”。“傷而頸(痙)者……其病甚弗能飲者,強啟其口,為灌之”。
其描述的痙病(破傷風)的兩個主要症狀——棗角弓反張和牙關緊閉,恰是現代醫學對破傷風主要症狀的概括。
書中收入了四個治療“傷痙”的藥方。這裡不贅述。
《五十二病方》發現於漢墓,說明其在漢代仍有重要影響。
唐代,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一書中,亦載有“傷痙”的症狀及治療方法。提出要祛風定痙、解毒化痰,還可用針灸治療,並列出了可用“玉真散”、“五虎追風散”等藥物。 宋代,始將“傷痙”改稱破傷風。公元978年開始,先後14年,由王懷隱、王祐等,編成《太平聖惠方》,共100卷;收錄兩漢以來迄於宋初各代名方16834個。書中雲,“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抖,骨體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損傷之處中於風邪,故名破傷風”,並列出藥方若干。
還是宋代,公元1117年,太醫院所編《聖濟總錄》,共二百卷,分六十六門,每門又分若干病症,講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其中專門有診治“破傷風”內容。
元朝的《脈因證治》;明代的《壽世保元》、《萬病回春》和《保嬰撮要》;清乾隆御纂的《醫宗金鑑》等等 ,都有關於破傷風的診治內容。
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在每個藥方之後,有“驗”、“令”等字樣,大約是表示此藥方是經過實際治療檢驗的。後來歷代的醫書,也在不斷積累經驗,提高療效。但總體來說,這些治療破傷風的方法,還是經驗性的。 世界上,對破傷風的透徹瞭解,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事情。 現在知道,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或稱桿菌)經面板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
直到1926年1月12日,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才發現了抗破傷風血清。
使用現代預防破傷風的方法,可將發病率減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如此看來,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和防治,也是一個漸近的過程。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於各種疑難雜症的防治也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
最後要說的是,破傷風梭菌是較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要大意,如有面板或粘膜明顯損傷,應迅速到正規醫院及時處置。
回覆列表
謝悟空邀請,在中國古代治療破傷風,在那種環境下就用那種辦法,民間治療破傷風的辦法一般是,像刀傷,釘子刺破面板等,怕傷口感染,取點木門後面的陳積灰,越陳越好,放在傷口破處,立馬止血結疤,還止痛消腫,但傷口必須用鹽水沖洗消毒,這辦法行之有效,這辦法現想起來可笑,你想這種陳積灰有多少細茵啊,也許是用毒攻毒吧,我小時候試過,效果的確不錯,有一次用刀斬破手指,太奶奶就用一扇很陳老木門後面的結灰,放在我的傷口上,幾天後竟寄跡般地好了,此法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上有記載。
還有村夫上山時斬破的刀傷,當面板斬破時,一般用一種棘騰的嫩芽汁放在傷口上,不到1分鐘立馬止血止痛,還消腫,此辦法最好,當然還有古代民間中醫用中草藥治療破傷風的方法,不計其數。
對於古代戰場上的箭傷,刀傷等,史料也有記載,打仗負傷計程車兵,隨軍的軍醫一般就地取材,用燒紅的鐵條,去燙士兵的傷口,以達到殺茵,消毒的目的,當然還有草藥經過熬成的膏藥塗上傷口等等各種辦法。要相信中國古代祖先的聰明才智,所以古代人對治療破傷風,辦法多得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