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臥龍先生號

    肯定地回答,丁汝昌有重大責任!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即豐島海戰,甲午戰爭爆發。

    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清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這場歷時五個小時,被西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的黃海大海戰,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鬥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五艦。死傷兵員約八百餘人。日本聯合艦隊官兵死傷約三百人。中日雙方損失比較,在兵員傷亡方面,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約為三與一之比。在艦船損失方面,北洋艦隊先後沉沒軍艦五艘,合計九千一百九十六噸。其他各艦也均程度不同的遭受創傷。

    黃海海戰的結局,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非大敗。日軍稍佔便宜,但非大捷。特別是日艦遭定遠、鎮遠的沉重打擊,餘悸未消。因此,黃海海戰後,日本聯合艦隊並沒有也不可能發動主動進攻。但是,海戰後,日本帝國主義極力彌縫損失,謊報戰績。大肆宣揚什麼黃海海戰是日本海軍的"大勝""奇捷",用以欺騙世界輿論。而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者,則故意誇大損失,散佈失敗主義情緒,瓦解鬥志,渙散士氣,為妥協求和製造輿論。有些甲午中日戰爭史的論著,也簡單地把黃海海戰說成是中國大敗,把北洋海軍描寫得漆黑一團,一無是處,誇大了中國海軍的陰暗面,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北洋艦隊黃海戰敗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丁汝昌指揮失當。本來預定的迎戰隊形是雙列縱隊,但逼近敵艦時成了散漫的雁形橫列隊。其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掛錯訊號旗,二說部分軍艦未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開戰不久,旗艦定遠年久失修的艦橋被本艦火炮的後坐力震坍,海軍提督(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負傷,不能繼續指揮戰鬥,而他事先又沒有指定代理指揮者,這個致命的疏漏使中國艦隊一開始就失去統一指揮。緊接著訊號旗也被擊毀,旗艦與艦隊的聯絡中斷,各艦隻能各自為戰,陷於混亂。

    二是有的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在激戰中,致遠、經遠二艦不幸被敵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艦驚恐萬狀,倉皇逃竄,濟遠還可恥地掛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戰鬥力,還嚴重地擾亂了軍心。4艘魚雷快艇有3艘懾於敵威,一直躲在遠處不敢參戰,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三是炮彈不足,質量不好。這次戰鬥只打了5個小時,但竟然不可思議地發生了炮彈不夠的情況,定遠和鎮遠的主炮炮彈全部用光。炮彈質量也有問題,有的打不響,有的“中敵船而不裂”。黃海戰前半個月,赫德在給英國政府的報告中說:“當前的難題是軍火,北洋艦隊有藥無彈,有彈無藥,漢納根(北洋艦隊的英國顧問)已受命催辦彈藥,他想能湊夠打幾個小時的炮彈,以備作一次海戰,在海上拼一下,迄今無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遠無到手的希望了。”

    四是軍事技術水平低下。北洋艦隊的一艘魚雷快艇在距離敵艦西京丸號40米處發射魚雷,竟然未能命中(魚雷從艦底一米處劃過),使敵艦逃逸,而日本海軍部長樺山資杞正在此船上督戰,失去了絕好的殲敵機會。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歷史不能假設,歷史不會重來。放眼遠方,放眼世界,放眼未來。前車之覆,後事之師!

  • 2 # 苦海樂夫

    黃海海戰的失利,主要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把責任推到負責戰術的丁汝昌身上。豈不是笑話。

    腐朽的滿清朝廷應該負百分之八十的責任。剩下的應該由李鴻章來負。

  • 3 # 英雄悲歌

    丁汝昌沒有責任!

    丁汝昌(1836——1895),安徽合肥人。最初參加太平天國,隨太平天國四處征戰,太平天國失敗後投降滿清,因作戰勇猛,又是李中堂的同鄉,因而受到李鴻章的賞識,步步高昇!最後被李鴻章提拔為水師提督(海軍司令)。

    丁汝昌自知自己對於海軍是門外漢,他積極學習海軍知識,率領水兵勤學苦練,並赴英國提取清政府購買的鐵甲艦!1894年7月25日,日軍在黃海向我軍開炮,日艦不宣而戰,甲午海戰迅即爆發。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勇敢應戰。由於清政府命令前後不一,一會要北洋水師還擊,一會又令儲存實力,北洋水師喪失主動。日本海軍準備充分,艦速又快,靈活機動,而北洋水師艦船老舊,許多年未添置新裝置,炮彈大多是實心彈,且清政府麻木不仁,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沒有警惕,因而戰爭一開始北洋水師就落了下風!

    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奮力還擊,大炮屢次擊中敵艦,無奈實心彈不炸,日艦損失不大,而日艦噸位小,機動靈活,速射炮射速快,我艦頻繁中彈,有幾艘受損被迫返回維修。致遠艦連中幾炮,炮臺癱瘓,無法再開炮。管帶鄧世昌命開足馬力,全速向日艦吉野號撞去,打算與敵艦同歸於盡,吉野號嚇傻了眼,急忙開溜,致遠艦速度慢,無法追上吉野號。吉野號發射魚雷,致遠艦中魚雷劇烈爆炸,鄧世昌跳海殉國!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此戰北洋水師雖敗,但主力尚存,李鴻章卻命令北洋水師餘下的幾艘艦避入威海衛,儲存實力極力避戰!1895年1月20日,日軍佔領旅順大連,並在山東榮城登陸,意圖奪取威海,全殲北洋水師。清政府卻命令北洋水師不準出海,不準開戰,就老老實實呆在威海衛港灣內,從而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日軍將北洋水師包圍在威海,日司令伊東佑亨派人勸丁汝昌投降,丁答,我這條命就是大清政府的,我不會投降的,本提督會戰鬥到最後一刻。日艦開炮猛射,北洋水師抗命奮起還擊,中日雙方在威海再次開戰!由於敵強我弱,北洋水師戰艦接連中炮,情況危急,丁汝昌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拒不發援兵,原因是內閣大臣兼禮部尚書翁同龢與李鴻章素來有仇,他每天都在彈劾李鴻章,對北洋水師更是視為眼中釘,巴不得北洋水師慘敗。在彈盡糧絕又無援軍的情況下,北洋水師發生譁變,高階將領無心再戰,他們脅迫丁汝昌一起投降,丁拒不答應,服毒自殺殉國!手下人馬上以丁的名義向日軍投降。

    訊息傳到京城,光緒帝大怒,下旨將丁汝昌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並把棺材上了三道鐵箍,一直不準入土為安。直到後期袁世凱當紅時,查清事實,同情欽佩丁汝昌,屢次為丁汝昌喊冤,慈禧太后才為丁汝昌平了反,並厚葬。

    因此說,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清政府的腐朽昏庸所致,絕非丁汝昌一個人的原因。在全世界都快速發展,富國強兵的大形勢下,清政府麻木不仁,驕傲自大,閉關鎖國,不求發展!朝廷內部爾虞我詐相互鬥毆,每每無法團結,甚至看不清鄰國日本的狼子野心!開戰後又驚慌失措,命令反覆,武器裝備長期荒廢,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丁汝昌能力再強,意志再堅決,也是無法扭轉乾坤的!

  • 4 # 東臨滄海

    對於甲午戰爭的失利,丁汝昌沒有什麼責任,但具體到大東溝海戰,那麼肯定地講,丁汝昌負有重大責任!

    一場戰鬥的勝敗,拼的是雙方的戰術、裝備、兵員素質、紀律。

    戰術上的錯誤不一而足,這裡隨便講幾個。雙方遭遇時,日本人把艦隊一字排開,這是最容易發揮火力的陣型,“戰列艦”的名字由此而來,北洋水師則是擺了個類似人字形艦隊,這是個不能更糟糕的陣型!除了首艦以外,所有後艦的射擊角度都會被幹擾。在電影“甲午風雲”裡,日軍副官說“北洋水師擺了個奇怪的陣型”,而日軍指揮官則說“這是對我們有利的陣型”就是對這個細節的描述。這樣的指揮,是誰的失誤?再說作戰中,日軍完全是互相配合作戰,北洋水師除了致遠是被魚雷擊沉,其餘4艘都是在被圍攻狀態下被集火射擊擊沉,反觀北洋水師,基本都是各自為戰,這樣的訓練水準,不怪丁汝昌怪誰?

    裝備方面,歷史教科書上很容易把海戰失利的原因歸結為“慈禧挪用軍費、水師多年未添一艦”這種不入流的理由。事實上如果只看紙面戰鬥力,北洋水師對日本聯合艦隊依然具有碾壓的優勢!這個具體可以另寫一篇文章來講,但是我們要記住兩個細節,第一,,北洋水師在當時亞排名洲第一,世界第六!第二,歷史教科書上講的是開戰之初,丁汝昌就受了重傷,這是怎麼回事?教科書不好意思具體講,實際情況是丁汝昌站在指揮台上,前主炮射擊,把生鏽的指揮台震塌了,丁汝昌就受傷了!這種事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戰前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東鄉平八郎上艦參觀,看到堂堂的前主炮上晾衣服,炮口裡一摸一把灰,於是說此艦隊開戰必敗。對軍艦這樣的保養水準,丁汝昌作為主官當然要負主要責任!

    素質和紀律,那同樣提不上臺面!鄧世昌,民族英雄,致遠艦中魚雷之後拒絕救援,與愛犬同沉。無數人看到這一段都感動得不行,但是且慢!炮火連天的戰場上,你帶著自家的汪星人到軍艦上幹啥?從記載來看,鄧世昌與狗的感情很深,水師官兵對狗在軍艦上跑來跑去也是習以為常,你可以想象這支軍隊的紀律有多散漫,管帶尚且如此,更何況官兵?一艦如此,其它軍艦又能好到哪裡去?這樣的軍隊會有戰鬥力?誰應該對此負責?最大的責任者不是丁汝昌嗎?

    指揮失當,裝備失修,人員失察,全都是軍隊主官的責任,這樣的軍隊,遇到強大對手自然必敗無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該如何提高自己的上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