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能有規律餵養的想法,說明你作為父母真的很棒。
我就直接從8個常見的關於規律作息的問題,來深度解析下如何規律作息吧
很多媽媽剛過來諮詢的時候,都會困頓於寶寶睡眠問題,一上來就問:“一媽,我應該怎麼做睡眠訓練?”
而我都會建議她們:先把睡眠問題放一邊,先完成規律作息。
今天我就來解答一下關於規律作息的8個入門問題。
Q1
規律作息難嗎?
答:其實規律作息很簡單,說直白點,就是給孩子梳理一個穩定的“生物鐘”。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小寶寶每天時間可以分為兩類:清醒時間和睡眠時間。
而在他的24小時內,日常最重要的無非就三件事:吃、玩、睡。
將這三項活動根據孩子目前的發展水平確定相對固定的時間點,在白天將孩子的作息切割成一個個穩定的週期,就是我們說的規律作息。
那你可能要問了,我怎麼知道孩子目前的發展水平?
反覆試驗記錄觀察+看孩子的精神狀態!
(對的,養娃就是在不斷地試驗中才能找到答案,而非一篇篇眼花繚亂的方法直接套用哦!)
Q2
孩子吃奶間隔怎麼確定?
給孩子喂充足的量,試驗記錄觀察孩子到下次“真的餓了”這個精神狀態的時長是多少,試上幾次,取平均值,就是目前你孩子的消化週期發展水平。
在制定作息表時,你可以在目前的值上,微調增加一些量,孩子餓了試著短時間轉移注意力,稍微拖延一點餵奶時間,這樣堅持做幾天,就可以讓孩子的消化週期再長一點點,並且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大的影響。
Q3
孩子清醒時長有多久?
你可以記錄觀察,從孩子醒來到他下一次出現犯困訊號的時長。當然這裡要保證在此期間孩子沒有因為飢餓表現出類似的訊號混淆你的判斷,所以規律作息的第一步,先穩定孩子的消化週期。
在制定作息表的時候,可以在你觀察到的數值上,稍微減少5-10分鐘,也就是不要等到孩子困過了再安排睡覺,而是在他清醒時長的後半段就安排孩子上床,減少過於刺激的活動,讓孩子進入到平穩安靜放鬆的狀態準備入睡。
Q4
孩子目前單次睡眠時長有多久?
同樣,還是試驗、記錄、觀察。用你能夠保證孩子睡眠時長的方法,呵護他的睡眠全過程,如果他睡醒後精神狀態很好、不煩躁、不哭鬧,那麼這次的時長就是你的孩子需要的睡眠量。
在制定作息表的時候,根據孩子可以睡的時長+前面你觀察到的清醒時長(注意清醒時長是包括吃奶、拍嗝等時間的,只要孩子醒著就算清醒時長)就是孩子目前吃玩睡的理想週期。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不!這是理想狀態!
現實總是很殘酷,變數、干擾因素太多,尤其在睡眠問題上問題多多,導致我們很難完全按這個辦法去得到準確的答案。
所以,你會發現,在吃玩睡三項基本活動中,最容易控制的就是吃這個環節了。
這個是我們最易下手引導的點。
所以規律作息的第一階段:規律餵養。
Q5
什麼是規律餵養?
而規律餵養又分為兩個層次的要求:
這兩個階段的區別就在於:後者需要固定晨奶。
你會發現,當晨奶固定下來後,餵奶間隔固定,那麼每天的奶點都會隨之穩定下來。
之前看《天使寶寶養成記》的媽媽很多都對“固定晨奶和睡前奶”這一條印象深刻,在我和呱媽的案例諮詢過程中也經常有媽媽因為晨奶無法固定而焦慮不已。
這裡特此掰正一下:
規律作息的初期,只需要做到固定餵食間隔即可。隨著規律作息的各個方面趨於穩定,睡眠時長和清醒時長可以大體保證穩定時,再去固定晨奶即可。
根據媽媽群和個案諮詢的結果來看,大部分4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比較容易做到固定晨奶。
Q6
必須要在每個週期裡按照吃玩睡的順序進行才算規律作息嗎?
並非如此!
剛開始規律作息的寶寶以及小月齡寶寶很容易出現小睡短、接覺難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做出變形:吃玩睡玩吃、吃玩睡玩睡吃。
還有的寶寶可以做到3月齡即上午下午各一覺,但是睡眠總時長足夠,孩子精神狀態也很好,他們的作息不可能每個週期都是吃玩睡,但是他們吃奶時間、睡覺時間分別都是穩定有規律的,這也算規律作息。
只需要保證一點基本原則即可:切割吃和睡的聯絡。
更直白點:不要奶睡!
其實我甚至想說,奶睡也沒那麼可怕,只要你可以確定以下兩點:
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奶睡也不會是很大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夜奶如果你可以確定孩子是真的餓了,並且餵了充足的量,是完全可以奶睡。
但是白天,奶睡很難保證能做到以上兩點。我們的規律作息週期特指白天時間段,由於新生兒存在腸胃系統發育不完善、父母一哭就餵奶等原因,容易出現過度餵養、脹氣、絞痛、反流等情況,所以在白天孩子吃完奶後,稍微清醒一會,最好運動消化一下,讓胃裡的奶不要過多,再睡覺,對於孩子的成長更為有利。
正因為有這麼多原因,所以簡化成一句最簡單的實操指南:白天不要奶睡!
如果剛好奶點和睡點撞車,那一定要保證孩子吃充足量,哪怕吃完清醒1分鐘都不算奶睡!奶睡是指在吃奶的半途睡著,奶沒吃夠量。而奶睡如果是偶發性的,不用焦慮,順其自然即可。只有奶睡變成依賴性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在一個週期內,能做到完美的吃玩睡剛好填充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也不必焦慮,只需要保證大方向上有規律、寶寶精神狀態好、每次都吃得飽睡得夠,你都可以靈活變形,並且這些變形後的作息都可稱之為規律作息。
Q7
規律作息的作息表有統一標準嗎?
孩子清醒的時長和睡眠時長根據他所處的月齡有很大的差異。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裡,所需睡眠總量在快速的減少,清醒時長則在快速增加。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每個月齡的作息都要隨著他的成長處於動態變化。
而且每個孩子個體差異也很大。有些媽媽會焦慮在某張表上具體的數值,反覆與自己孩子核對,稍有差池就焦慮不已。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既然如此,規律作息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2月齡的寶寶到底該睡幾次、睡多久、該執行幾小時週期呢?
有的寶寶2月齡只能執行3小時間隔,而有的寶寶已經可以執行4小時間隔了。這完全取決於寶寶的精神狀態、家庭環境、規律作息開始的時間。
規律作息沒有這樣一個統一的標準。
你必須用心觀察記錄過你孩子自身的規律後,再去動手製作對於自己孩子而言獨一無二的作息計劃表。
Q8
孩子多大開始規律作息比較合適呢?
也就是說,新生兒的節律是亂的,他需要梳理出一個規律出來,讓他的整個身體系統趨於穩定,你才能得到一個情緒穩定有安全感的寶寶。
所以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可以有意識的去觀察記錄寶寶的狀態,準備開始幫助他找到自己的節律。
當然,作為新手爸媽,孩子剛出生的頭1個禮拜,你可能沉浸在欣喜、慌亂、緊張的情緒裡,快速學習一些基本的照料方法,比如如何母乳、如何拍嗝、如何洗澡、如何換尿布等等。
所以,一媽建議等你將這些基礎照料練習的很熟練,可以冷靜下來的時候,再開始規律作息即可。
一般而言,大多數爸媽可以在7-15天完成這些,從而開始規律作息。
有的媽媽說,當我意識到我和孩子都無法睡好覺的時候,我才開始意識到存在問題,而當我大量查資料想改變睡眠問題時,我才發現,問題不單單出在睡眠上,而是在24小時系統的作息上。但是這時孩子已經3個月(甚至於8、9個月、1歲半都有)了,怎麼辦呢?這時規律作息是不是晚了?
不!一點都不晚!
規律作息是我們在為人父母這漫長道路上的第一次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身為父母所必備的方法論。而良好的習慣,多晚開始都不晚!甚至於孩子上學了,作息習慣、學習習慣都仍然需要父母重視引導的。
當然,你越早開始規律作息,就越早的領悟到做父母的哲學:
首先說,能有規律餵養的想法,說明你作為父母真的很棒。
我就直接從8個常見的關於規律作息的問題,來深度解析下如何規律作息吧
很多媽媽剛過來諮詢的時候,都會困頓於寶寶睡眠問題,一上來就問:“一媽,我應該怎麼做睡眠訓練?”
而我都會建議她們:先把睡眠問題放一邊,先完成規律作息。
今天我就來解答一下關於規律作息的8個入門問題。
規律作息難嗎?孩子吃奶間隔怎麼確定?孩子清醒時長有多久?孩子目前單次睡眠時長有多久?什麼是規律餵養?必須要在每個週期裡按照吃玩睡的順序進行才算規律作息嗎?規律作息的作息表有統一標準嗎?孩子多大開始規律作息比較合適呢?Q1
規律作息難嗎?
答:其實規律作息很簡單,說直白點,就是給孩子梳理一個穩定的“生物鐘”。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小寶寶每天時間可以分為兩類:清醒時間和睡眠時間。
而在他的24小時內,日常最重要的無非就三件事:吃、玩、睡。
將這三項活動根據孩子目前的發展水平確定相對固定的時間點,在白天將孩子的作息切割成一個個穩定的週期,就是我們說的規律作息。
那你可能要問了,我怎麼知道孩子目前的發展水平?
反覆試驗記錄觀察+看孩子的精神狀態!
(對的,養娃就是在不斷地試驗中才能找到答案,而非一篇篇眼花繚亂的方法直接套用哦!)
Q2
孩子吃奶間隔怎麼確定?
給孩子喂充足的量,試驗記錄觀察孩子到下次“真的餓了”這個精神狀態的時長是多少,試上幾次,取平均值,就是目前你孩子的消化週期發展水平。
在制定作息表時,你可以在目前的值上,微調增加一些量,孩子餓了試著短時間轉移注意力,稍微拖延一點餵奶時間,這樣堅持做幾天,就可以讓孩子的消化週期再長一點點,並且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大的影響。
Q3
孩子清醒時長有多久?
你可以記錄觀察,從孩子醒來到他下一次出現犯困訊號的時長。當然這裡要保證在此期間孩子沒有因為飢餓表現出類似的訊號混淆你的判斷,所以規律作息的第一步,先穩定孩子的消化週期。
在制定作息表的時候,可以在你觀察到的數值上,稍微減少5-10分鐘,也就是不要等到孩子困過了再安排睡覺,而是在他清醒時長的後半段就安排孩子上床,減少過於刺激的活動,讓孩子進入到平穩安靜放鬆的狀態準備入睡。
Q4
孩子目前單次睡眠時長有多久?
同樣,還是試驗、記錄、觀察。用你能夠保證孩子睡眠時長的方法,呵護他的睡眠全過程,如果他睡醒後精神狀態很好、不煩躁、不哭鬧,那麼這次的時長就是你的孩子需要的睡眠量。
在制定作息表的時候,根據孩子可以睡的時長+前面你觀察到的清醒時長(注意清醒時長是包括吃奶、拍嗝等時間的,只要孩子醒著就算清醒時長)就是孩子目前吃玩睡的理想週期。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不!這是理想狀態!
現實總是很殘酷,變數、干擾因素太多,尤其在睡眠問題上問題多多,導致我們很難完全按這個辦法去得到準確的答案。
所以,你會發現,在吃玩睡三項基本活動中,最容易控制的就是吃這個環節了。
幾點吃?吃多久?吃多少?這個是我們最易下手引導的點。
所以規律作息的第一階段:規律餵養。
Q5
什麼是規律餵養?
而規律餵養又分為兩個層次的要求:
初級階段:固定餵食間隔高階階段:固定餵食時間這兩個階段的區別就在於:後者需要固定晨奶。
你會發現,當晨奶固定下來後,餵奶間隔固定,那麼每天的奶點都會隨之穩定下來。
之前看《天使寶寶養成記》的媽媽很多都對“固定晨奶和睡前奶”這一條印象深刻,在我和呱媽的案例諮詢過程中也經常有媽媽因為晨奶無法固定而焦慮不已。
這裡特此掰正一下:
規律作息的初期,只需要做到固定餵食間隔即可。隨著規律作息的各個方面趨於穩定,睡眠時長和清醒時長可以大體保證穩定時,再去固定晨奶即可。
根據媽媽群和個案諮詢的結果來看,大部分4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比較容易做到固定晨奶。
Q6
必須要在每個週期裡按照吃玩睡的順序進行才算規律作息嗎?
並非如此!
剛開始規律作息的寶寶以及小月齡寶寶很容易出現小睡短、接覺難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做出變形:吃玩睡玩吃、吃玩睡玩睡吃。
還有的寶寶可以做到3月齡即上午下午各一覺,但是睡眠總時長足夠,孩子精神狀態也很好,他們的作息不可能每個週期都是吃玩睡,但是他們吃奶時間、睡覺時間分別都是穩定有規律的,這也算規律作息。
只需要保證一點基本原則即可:切割吃和睡的聯絡。
更直白點:不要奶睡!
其實我甚至想說,奶睡也沒那麼可怕,只要你可以確定以下兩點:
寶寶每次吃奶都是非常充足的,而不是吃一半沒吃飽就已經睡著了。寶寶每次吃奶的需求都來自於飢餓,而非需要安撫。即奶起到的是飽腹的作用,而非安撫奶嘴。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奶睡也不會是很大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夜奶如果你可以確定孩子是真的餓了,並且餵了充足的量,是完全可以奶睡。
但是白天,奶睡很難保證能做到以上兩點。我們的規律作息週期特指白天時間段,由於新生兒存在腸胃系統發育不完善、父母一哭就餵奶等原因,容易出現過度餵養、脹氣、絞痛、反流等情況,所以在白天孩子吃完奶後,稍微清醒一會,最好運動消化一下,讓胃裡的奶不要過多,再睡覺,對於孩子的成長更為有利。
正因為有這麼多原因,所以簡化成一句最簡單的實操指南:白天不要奶睡!
如果剛好奶點和睡點撞車,那一定要保證孩子吃充足量,哪怕吃完清醒1分鐘都不算奶睡!奶睡是指在吃奶的半途睡著,奶沒吃夠量。而奶睡如果是偶發性的,不用焦慮,順其自然即可。只有奶睡變成依賴性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在一個週期內,能做到完美的吃玩睡剛好填充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也不必焦慮,只需要保證大方向上有規律、寶寶精神狀態好、每次都吃得飽睡得夠,你都可以靈活變形,並且這些變形後的作息都可稱之為規律作息。
Q7
規律作息的作息表有統一標準嗎?
孩子清醒的時長和睡眠時長根據他所處的月齡有很大的差異。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裡,所需睡眠總量在快速的減少,清醒時長則在快速增加。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每個月齡的作息都要隨著他的成長處於動態變化。
而且每個孩子個體差異也很大。有些媽媽會焦慮在某張表上具體的數值,反覆與自己孩子核對,稍有差池就焦慮不已。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既然如此,規律作息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2月齡的寶寶到底該睡幾次、睡多久、該執行幾小時週期呢?
有的寶寶2月齡只能執行3小時間隔,而有的寶寶已經可以執行4小時間隔了。這完全取決於寶寶的精神狀態、家庭環境、規律作息開始的時間。
規律作息沒有這樣一個統一的標準。
你必須用心觀察記錄過你孩子自身的規律後,再去動手製作對於自己孩子而言獨一無二的作息計劃表。
Q8
孩子多大開始規律作息比較合適呢?
在生命最初的日子裡,嬰兒的身體節奏,如醒著、吃奶、睡覺以及上廁所等控制著嬰兒的行為,通常沒有固定的規律。嬰兒花費了許多時間精力來整合這些分離的行為。新生兒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使得自己的行為變得協調有序。——《兒童發展心理學》也就是說,新生兒的節律是亂的,他需要梳理出一個規律出來,讓他的整個身體系統趨於穩定,你才能得到一個情緒穩定有安全感的寶寶。
所以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可以有意識的去觀察記錄寶寶的狀態,準備開始幫助他找到自己的節律。
當然,作為新手爸媽,孩子剛出生的頭1個禮拜,你可能沉浸在欣喜、慌亂、緊張的情緒裡,快速學習一些基本的照料方法,比如如何母乳、如何拍嗝、如何洗澡、如何換尿布等等。
所以,一媽建議等你將這些基礎照料練習的很熟練,可以冷靜下來的時候,再開始規律作息即可。
一般而言,大多數爸媽可以在7-15天完成這些,從而開始規律作息。
有的媽媽說,當我意識到我和孩子都無法睡好覺的時候,我才開始意識到存在問題,而當我大量查資料想改變睡眠問題時,我才發現,問題不單單出在睡眠上,而是在24小時系統的作息上。但是這時孩子已經3個月(甚至於8、9個月、1歲半都有)了,怎麼辦呢?這時規律作息是不是晚了?
不!一點都不晚!
規律作息是我們在為人父母這漫長道路上的第一次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身為父母所必備的方法論。而良好的習慣,多晚開始都不晚!甚至於孩子上學了,作息習慣、學習習慣都仍然需要父母重視引導的。
當然,你越早開始規律作息,就越早的領悟到做父母的哲學:
抓大放小,不糾結細節面對反覆,耐心調整不急功近利,不攀比不跟風尊重孩子的發展,準確適時適量的滿足孩子需求,做“腳手架”而非“保姆”做任何事之前調整自己的預期,做出計劃後就保持行為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