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諞秦腔
-
2 # 齊聲喚賢
鄙人以為自身原因多一點,同樣是地方戲,如豫劇、黃梅戲,比一二十年前還紅火。我所接觸到秦腔的一些朋友,均認為秦腔以老自居,而唱腔、板式、伴奏少有改革,與時代落伍了。河北衛視主持人程成,聽了在梨園春獲得銀獎(得一十多萬的小轎車)之山西太原王姓女士,在太原一公圓演豫劇,觀眾場場都在三五萬後說,他感到豫劇在哪裡都紅火,,沒有不景氣的現象。
-
3 # 老邪57
秦腔也和其它劇種一樣,說不上沒落,而是冷落,現在一切日用電器都普及了,差不多每家都有各種電視機,電腦,更不用說手機,非常普遍,全國的文藝節目也多不勝數,電影,電視劇,相聲,小品,等等,質量也都很高,人們的欣賞水平也精以求精,所以品種一多,觀看地方戲的人肯定少了,不光是秦腔,其它地方戲也同樣遭到冷落。
-
4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
對於你問的這個問題,我只想反問一句你覺得秦腔好聽嗎?
按理說咱們中國有56個民族。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江浙文化,川陝文化,閩南文化,西南文化與東北文化應該是各有特色五彩紛呈!中原的京劇豫劇,齊魯的呂劇,江浙的越劇黃梅戲,川陝的川劇秦腔晉劇,閩南的粵劇,西南的滇劇,藏劇。東北的評劇二人轉也都是各有千秋,受眾很多!
首先,我們刨除戲曲文化蛻化的因素。單純從戲曲本身的可適性來分析。我本人是吉林人按理說應該受眾影響喜愛吉林地區戲曲文化二人轉才對。但是偏偏我這個人很辯證的接受文化。二人轉的內容三俗實在讓我不堪忍受。所以我不喜歡它。
京劇,豫劇怎麼說呢?都說它是高雅文化,但我實在沒聽出高雅在什麼地方。反正覺得是因為眾多的人捧臭腳,所以他才被動的“高雅”起來!閩南的粵劇,聽起來也不錯,只可惜閩南語讓人覺得有些生澀。滇劇藏劇川劇,我個人覺得屬於古代野蠻民族文化。不能歸類於漢文化系統裡!另外,呂劇評劇晉劇錫劇一類的地方戲也能歸為一個不太難聽的系統中。唯一可稱的上平易近人的戲曲我覺得是黃梅戲!基本上不看字幕都聽得懂他唱了些什麼。而且琅琅上口!越劇委婉動聽溫情脈脈。也算不錯!
只有尊駕所說的秦腔,據說這兩年被捧為西部文化遺產大力的推崇發展!但以我自我的感覺來說實在難以接受他,直觀上它就是一種敲盆子打碗亂吼亂叫的瘋狂(我這樣說,希望你不要打我)根本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所以我每當聽秦腔的時候就會想起來聊齋志異故事中的羅剎海市。一個書生漂流到外國,欣賞到夷人極為瘋狂的舞蹈藝術!總有這種感覺!
所以這樣的所謂藝術,大概不沒落才不正常吧!(還希望你不要打我)因為它本身包含的東西就讓很多大眾接受不了!我覺得這是唯一的原因!
-
5 # 爾雅逸竹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新一代新青年,成為網際網路的弄潮兒,加之自媒體的興起,追星、直播、新媒體成為現代青年人所追求的,傳統形式的秦腔文化慢慢走向沒落。
1.作為一個地道的陝西人,家中也有人長輩專門從事秦腔劇團表演,即使生活在這種薰陶的環境中,卻不喜歡,最直觀的原因就是聽不懂,雖然一直在唱,不懂這其中的唱的涵義,也沒有從小系統學習過。但農村的老一輩人卻對秦腔獨有情衷,他們有時間,而且秦腔的表演形式多以舞臺、農村老人過壽、葬禮上表現。
2·對於新時代青年人,第一沒有去現場觀看的時間,而且城市裡面秦腔的舞臺表演少之又少,即使有舞臺,能去現場觀看的又有幾人。
3.秦腔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讓它延續下去,這就需要政策性的保護延續、在學生時代增設部分課程加以瞭解,要不秦腔未來的發展範圍會繼續縮小。
-
6 # 使用者春衫袖
這是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傳統文化如何繼承的問題,繼承又創新,符合現代人快節奏,審美觀。特別是運用好網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春雨潤無聲地薰陶,很好地傳承。
-
7 # 若谷無聲
幾年前看愛奇藝,郭德綱採訪馬東。馬東說到做漢子英雄的時候,去拜訪一位104歲的歷史學家。馬東問,現在許多藝術形式都面臨失傳,您老怎麼看。老先生回答,一百年之後再看。馬東又問,現在有一種火星文,您看怎麼看?老先生依舊答,一百年之後再看。
無論什麼,都是歷史的。歷史的東西就有其發生發展中興最用消亡的過程。
不論什麼藝術形式,還是交給歷史吧~
-
8 # 水凝結成花
任何傳統文化都需要傳承和發展,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老中青三代人。青黃不接是傳承與發展的腸梗阻。當今時代是金錢至上的時代,如果傳統文化不能給從事其傳承和發展的人帶來豐裕的收益,它就失去了傳承和發展的可能性。
-
9 # 租來樓春秋
首先申明一點,我愛秦腔,不但是愛,而且是越來越愛。雖不能開腔去唱,卻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了,用手指頭不羞不臊的敲呀打呀的,也總就希望合拍的能敲打到個韻腳上去,默唱著陶醉到個心裡面去。心裡癢癢了,彷彿那秦腔秦韻的曲調就出來了……
不但我愛看,家鄉的人們更是就喜聞樂見。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單單就那一耳朵的旋律,就彷彿擊打的血脈賁張、激情澎湃,血裡骨裡的陶醉了……正因為有群眾基礎,所以才是廟會呀,農村的紅白喜事上的看點、熱鬧點!
倘真要牽扯個秦腔的沒落,以我愚見,怕是就那麼些個老本子的老戲,反來複去的唱,曲子呀故事呀的也就都耳熟能詳了。換一換地方的也還就是這些個湯湯水水的本戲或者摺子戲……演員專挑熟練的演唱,觀眾專挑熟悉的觀看……熟路輕車,焉能就不好,焉能就發展的更好!
秦腔也是有過好的創作人員的,比方就西安的範紫東老先生、西安的李十三老先生……他們土生土長的劇本寫的好,自然地戲班子也就越唱越紅了……
而現在的文人,又大多興趣不在於此,恕我直言,多的倒是小說呀詩歌呀新聞呀、電視劇本呀的……或許也就不把個秦腔劇本當做個揚名立萬的事兒吧。即便就是搞個劇本出來,也是完任務為交差吧,難有水平高的本子。
如此地,年年地薄熬厚熬熬一鍋老湯,演員輕鬆,觀眾輕鬆,你唱我和,無有壓力與解釋……豈不就清清淺淺輕水流淌……這也難說是個沒落吧,或許一戲練了再練、唱紅了的演員哥們倒覺得那是個精益求精的進步呢發展呢!
但我想說的是,一切的伴奏呀唱腔呀的或許是就為個劇本劇情準備的,而唯有個劇本才是靈魂才是基礎,也才是個期待了又期待的個希望吧!
-
10 # 信任的籃子
秦腔並沒有沒落,只是以最現實的人民大眾的方式在演繹在發展。欲知秦腔現狀,請到田間地頭去,到農村去,到底層群眾中去。
回覆列表
縱觀秦腔發展的繁盛興衰,它緊隨中國戲曲的發展脈絡,同時又客觀上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但不限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影響和制衡。
總體上來說,隨著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秦腔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制約。經濟的告訴發展必然造成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時和追求自然法則的秦腔等傳統文化的理念形成了一對似乎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就是普遍意義上大家認為秦腔等傳統文化沒落主要原因。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持續加快,秦腔等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和受眾人群在不斷的萎縮,客觀上來說,其生存現狀越發的嚴峻。同時,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和秦腔整體上發展觀的偏差,其面臨著傳統劇本失傳嚴重,新編劇目背離人們需求,人才建設斷層的客觀原因,這樣一來,一個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秦腔,不得不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論中指出,內因決定外因。拋開這些客觀上的原因,主觀上因為秦腔本身的發展理念的偏差,人才建設落後,劇目繼承滯,一味的附庸高雅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後才是真正造成秦腔目前窘迫狀況的主要原因所在。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建立了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體制內演出團體,秦腔藝人在這種體制內,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從下九流一下子躍升為人民的藝術家,客觀上說,這種體制的對建國初期的秦腔發展進一步規範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個時候的秦腔演員,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變遷,心存感恩的他們,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憑藉著舊社會練就的功夫,精雕細琢,為秦腔的發展開闢了新風貌,可以說是名家輩出,影響力深遠。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體制的弊端開始凸現,新一代的秦腔演員,尤其是當前的秦腔演員,開始被體制滋育除了懶散慢的毛病,不懂感恩,不思進取,利慾薰心,完全的背離秦腔發展的客觀規律,秦腔成了他們功成名就,聚斂錢財工具。
過去的秦腔演員是靠技藝水平說話,他們是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和刻苦的技藝鍛鍊才達到的水平,他們的技藝山貨真價實的,他們的成名立萬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透過不斷的舞臺實踐,在群眾的口口相傳中獲得的。而現在的演員基本上都是追求名利,還沒有學會秦腔真正的技藝,就透過現代傳媒手段,透過參加一些華而不實的大獎賽,同時也不乏一些骯髒的手段,來追求自我的所謂的提升。現在這些演員的水平,不客氣的說,於前輩藝人相比,不急十分之一,沒有學會就出名了,一旦出名,接踵而來的就是職稱的評定,演出出場費用的水漲船高。這些演員沒有等完全的領會秦腔的精髓,就已經成名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等都成了荒唐的包裝手段,秦腔所謂的名家不會唱戲和不會演戲的大有人在,大都是些南郭先生,濫竽充數而已。
秦腔是一門藝術,藝術最終是由人展現出來的,歸根結底,不是秦腔不行了,而是從事秦腔的人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