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律疏議
-
2 # 有風物語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隨著個人身份的變化,接觸的事情多了,想法自然就不一樣了。
放牛娃葉大呆子 不要命搏下前程
葉志超年輕的時候是猛將,因為他一個放牛的本來就一無所有,光腳不怕穿鞋的,奮力一搏大不了一死唄,活了可就能博出一個前程了。
(葉志超)
當然這也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太平天國運動往大了說是動搖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對於各人而言,尤其是那些已經幾輩子階層固化沒有上升通道的人,終於找到了自己出頭的機會。以往所謂康乾盛世,想出人頭地就得讀書,這不是一般人家承擔得起的,但是戰爭就不一樣了,只要敢打敢拼再加上點運氣,很可能就此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葉志超自幼父母雙亡,靠替舅舅家放牛得活,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後來太平天國橫掃東南,大清朝這才開始重視地方武備,尤其是葉志超老家肥西,也相當於是李鴻章的老鄉,那裡算是淮軍的起家地之一,各地都有團練,是能吃飯又能有錢拿的,於是葉志超就加入了進去,當了一名伙伕。
有人天生就是當兵的料,葉志超就是,不只是說他膀大腰圓力氣過人,更是運氣十足,被槍打倒了居然啥事都沒有,原來是打到他腰刀上了,於是再有戰鬥,總是讓他第一個往上衝。人送外號,“葉大呆子”。
因為不滿地方團練總是敵強我跑,葉志超就跑去淮軍當兵了。然後憑藉著自己的勇猛,自此平步青雲。史料載,他與敵肉搏,身受矛傷,但裹傷再戰,一步不退。後來因功至直隸提督,鎮守山海關。
入朝時,葉志超已經57歲了,再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對於身後事自然是開始有所考慮,不肯再憑藉一腔血勇與敵人拼個視死如歸了。用現在挺文藝的一句話說,就是,終於活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仗打多了眼光是夠的 出戰前就想裝病
甲午戰爭期間,說葉志超畏敵而逃是沒什麼問題的,不管是後人鄉黨等等怎麼為他辯解,害怕了逃跑了,這是事實,當然,抬槓的話也可以說成是主動撤軍。至於說強調其他客觀理由實則是混淆是非,要知道,不管是哪朝哪代,當兵的不是普通老百姓,吃的就是這碗斷頭飯,不是你見況不妙想跑就可以跑的。
葉志超是第一個赴朝幫助鎮壓東學黨起義的,當時的北韓是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清朝說了算,日本也說了算,就是北韓朝廷沒啥話語權。清日朝商定,是北韓有事,清朝和日本都要出兵。這一次雙方都出兵了,但是日本是包藏禍心的,而且是路人皆知的禍心。臨去北韓前,葉志超託人跟李鴻章說自己生病去不了,李鴻章直接告訴他,也不一定能打起來,你怕什麼怕!
(葉志超和手下官兵)
為了獨吞北韓乃至攻打大清,日本早就準備充分,1894年6月23日日軍在海陸兩面發動突襲,葉志超麾下差不多有三四千人,一下子就有被包圍全殲的危險。和他一起出兵的將領聶士成說,這裡不是用兵之地,你先走,去公州設防,那裡肯定能抵擋日軍,以待國內增援。
葉志超一聽這主意不錯,也不謙讓率軍就跑。聶士成就在成歡為葉志超斷後爭取佈防時間。但是,聶士成的兵馬已經算是清國的精銳了,仍是擋不住日軍進攻,死傷慘重,有史料說是傷亡一千餘人。聶部人馬不得不撤退,可是一到公州就傻眼了,葉志超早就沒影了,人家一口氣就跑回了平壤,也可以說是直接撤退到了平壤。
謊報軍功 把大清朝給坑裡了
當時通訊也不便利,幾千裡外發生了什麼,大清朝廷肯定不清楚,於是葉志超直接彙報,居然說他打了勝仗。把日軍的戰果加倍後按在自己身上了,說打死打傷日軍二千多人,自己才損失二百人。
(光緒皇帝)
本來剛剛算是親政的光緒一聽高興了,因為他是堅決主張對日強硬的,希望靠對外勝利來證明自己這個皇帝是合格的。葉志超的捷報一來,光緒馬上就給葉志超褒獎,然後讓他成了北韓前敵總指揮。
葉志超這一顛倒黑白謊報軍功實則對清朝的對應是影響巨大。那時候除了李鴻章之外,慈禧,光緒的帝黨那些清流們都認為日本還是“蕞爾小國”,葉志超一說打勝了,他們就更瞧不起日本了,於是準備好好教訓一下沒有眼力價的日本。為啥說沒有眼力價呢,因為舉國正在為慈禧籌備六十歲大壽,日本這麼搞不是添堵嘛。
主戰也沒什麼對不對,但是因為覺得日本只是夜郎自大而輕視之,結果就是清軍準備不足,倉促派援軍入朝,雖然號稱四大軍入朝,但加一起也才一萬多人。而日本人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一萬六千人,一說是一萬九千人。
全軍舉白旗 六天五百里的“逃跑將軍”
光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了葉志超一個前敵總指揮的帽子。可是四大軍入朝之後一下子就明白怎麼回事了。本來都是軍頭,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聽葉志超的指揮啊。
葉志超也沒隱瞞,跟大傢伙說了日軍很厲害,不行還是先退避三舍徐徐圖之,據《瀋陽縣誌》和《楚囚逸史》等書,當時的奉軍左寶貴直接就拍桌子了,“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每年消耗金錢數百萬,正是為了今天,若不戰而退,何以對北韓而報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較。”還有種說法是,左寶貴知道葉志超這個總指揮想逃跑,於是專門派人盯著他。
(平壤之戰圖)
9月14日,日軍完成合圍,平壤奪城戰起,平壤東門馬玉昆部則挫敗日軍進攻併發起反衝鋒,而西南戰場則是陷入僵局。
但是在日軍近萬人主攻的北門玄武門方向,人數不到三千人的左寶貴軍力戰不支,左寶貴戰死,三位營官陣亡。
這時候北門雖破,但是清軍戰意還在。可是葉志超突然下令全軍舉白旗。這種戰時舉動可以認為是投降,也可以認為是想和談。有說葉志超是想詐降施緩兵之計讓全軍安全撤退。但隨即在撤退途中中伏,全軍潰散。六天時間一口氣跑到了鴨綠江邊,人送外號“逃跑將軍”。
結語
日軍破城後,搜到了一封家書,“吾夫廿餘歲從戎至今,每戰必先,人所欽佩。此時年近六旬,精神雖好,較前實差許多。總宜調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為祈。”這封信日本人稱是葉志超的夫人寫給他的。
此信關愛之情溢於言表,所以已經不是光棍一條的葉志超的變化也很容易理解。為了榮華富貴自然敢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搏殺,可是富貴到了手,想到了就是如何保住富貴,說白了就是已經沒有了為朝廷效力的忠君愛國之心。
或許,他知道老鄉李鴻章會保他一命吧。他還真是活到了壽終正寢。連皇帝和老佛爺都騙進去的敗軍之將竟然能得善終,所以說,甲午之敗,敗於清政府腐敗是沒原則性錯誤的。
回覆列表
因為彈藥和糧食快沒了。
一、彈藥問題
撤離平壤途中被日軍俘虜的軍官欒述善,後來撰寫了名為《楚囚逸史》的回憶錄。在這個回憶錄中,作者提到在撤退前夕,葉志超曾召集諸將開會。在會議上,葉志超提到:“北門之咽喉既失,子藥又不齊全,轉運不通……不如暫棄平壤,增彼驕心,養我精銳,再圖大舉,一氣成功。”
1894年9月19日清早,李鴻章收到了葉志超發來的第1封電報。在這個電報中,葉志超彙報了平壤及附近戰鬥的情況。在說到15日平壤之敗時,葉志超報告當時撤退的考慮主要是兩點,其一就是“子盡糧完”。
當然這是當事人自己的說法,有沒有其他人的說法可以印證呢?
有的。
當天曾參加過平壤黃昏會議的盛軍統領衛汝貴,致電淮軍管家盛宣懷,提到左寶貴陣亡後,“子藥又盡,也軍門不得已與諸將籌商退守之策。”
那會不會是因為這幾個當事人都是貪生怕死,所以找了這個彈藥將盡的藉口來推脫呢?
結合戰後披露的各方資料來看,看來他們說的還是真的。
在平壤之戰中負責管理軍械彈藥的軍械委員邱鳳池,在平壤之戰中被日軍俘虜。戰後被釋放回國後,他抱著極大的責任心,透過查詢核對賬目,對自己在平壤期間經手辦理的軍械收發事務做出了極為詳細的述職報告。根據他的報告可見,平壤第1天的戰鬥,其實已經耗盡了清軍大部分的彈藥。清軍剩餘彈藥已絕對不可能再支撐一天同等強度的戰鬥。
此說也得到日方資料證實。在平壤城的雨夜伏擊戰中,全場震動,日軍宣稱繳獲75毫米克虜伯炮18門,所獲炮彈516發,平均每門炮只剩不到30發炮彈。2磅一類的小炮繳獲13門炮彈,209發,平均每門炮不到20發炮彈。
這個數量是什麼概念呢?根據邱鳳池的記錄,平壤第一天的戰鬥,僅盛軍就打掉了2800發炮彈。而現在被日軍繳獲的平壤清軍各部總署也只有700多發炮彈。所以說當時平壤清軍庫存彈藥根本無可能再進行一天同等強度的戰鬥。不趕緊走的話就要拿手裡的燒火棍去對抗日軍的子彈炮彈了。
二、糧食問題
當時清軍因為後勤水平太低,糧食在北韓境內的轉運非常困難。平壤的清軍幾乎沒有得到過從國內運來的糧食補給。葉志超等人不得不在當地向老北韓老百姓籌措軍糧,得到的糧食也非常有限。根據日軍在平壤之戰後繳獲的糧食數量判斷,在平壤戰役的時候,平壤城內的糧食如果全都給清軍吃的話,也只能維持一個星期。但事實上,平壤城裡的糧食不可能全都給清軍吃,因為平壤城內還有老百姓也要吃。算上老百姓的話,存量只能堅持三天。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清軍不馬上走的話,可能再過一天就真走不了了——不是說要餓死,而是在撤退路上吃的糧食都不夠了。
綜上所述,葉志超從平壤撤退完全是彈盡糧絕,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再堅守的情況下,不得不進行的選擇,並非葉志超等人貪生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