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如果高適在安史之亂以後寫《別董大》,他還能寫出“天下何人不識君”的名句嗎?
31
回覆列表
  • 1 # 安徽巢湖記憶

    董大是盛唐時著名的音樂人,聲譽傳遍大唐全境,而高也是有名的詩人,這是高送別董大的一首七絕,短短回句,二十八個字就交待時間和董大的評價。說明董大的聲望已經很高,所以說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二首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己經衰敗了,所以第二首說今日相聚無酒錢。

    而杜甫的詩江南李龜年也是安史之亂後寫的。李龜年是當時有名歌家,唐朝鼎盛時,李隆基的御用歌手,李白很多宮庭詩都他演唱的,除了為皇帝演唱外還到大官人家演唱。當杜甫再遇到李龜年他己經到處賣唱了,

    這兩道詩都是指出社會的動亂,影響藝人的生活,影響文化的發展。

  • 2 # 雜學道人

    單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其實兩者沒有誰更著名的說法。高適的詩以豪邁著稱,杜甫的詩以憂國憂民聞名。高適寫的《別董大》是在公元747年,此時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公元763年)尚未發生,所以詩文寫得豪邁不失希望。杜甫卻是經歷了安史之亂,感受到了山河破碎,世態炎涼,著名的音樂家都已經顛沛流離,以賣藝為生。從深度來說,杜甫的詩更有深度,全詩語言平易,但含義深遠,包含著太多的社會內容。表達出詩人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

  • 3 # 此箋

    這兩首詩歌,都在寫久別重逢,不過高適的《別董大》重在寫贈別,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重在寫重逢。而共同之處在於這樣的重逢,都歷經了歷史的滄桑鉅變,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寄予了對於國家興亡的撫今追昔之感,而後者尤為強烈。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的《別董大》有兩首,以這一首最為著名,更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一句最為著名。這首詩歌寫於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作為吏部尚書房琯的門客,因為房琯被貶而受牽連也要離開長安。

    高適的這首送別,沒有悲歡離合的纏綿悱惻,以慷慨激昂的深情訴說了對於朋友的鼓勵。前路漫漫,再多的兒女情長,遠比不上鼓舞士氣來得實際。縱使一時遭貶又如何,以朋友你的才學與名望,還擔心遇不到欣賞你的知己嗎?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作於大曆五年(770年)。在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帶,與同樣漂泊到此地的宮廷樂師李龜年重逢。二人初逢是在開元盛世的初年,那時的李龜年出入皇宮貴族之中,因受皇帝的寵愛而紅極一時。此時的李龜年,遠不復當年飛黃騰達。

    而杜甫也因為安史之亂歷經滄桑,此刻兩個同樣落魄的人久別重逢,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總有一種滄桑歷盡之後的平靜與憂傷,飽含著對於盛世的眷戀與回味。滄桑鉅變的歷史風雲,就這樣舉重若輕地描繪了出來。

    這兩首詩各有各的美好,尤其是最後兩句都名垂千古。“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離別之中的慷概激昂之聲,雄快放達;而“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則是重逢之中的餘味悠長之聲,深沉凝重。

    就個人而言,更喜歡杜甫的這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樣淡淡的筆觸,蘊含著一盛一衰的滄桑鉅變,而只有這種經歷了苦難和歲月洗禮後的久別重逢,才更有人生的韻味。尤其,重複的地方又是一個如天上人間的煙雨江南,即使共賞落花,也是一種美好。

  • 4 # 江山多嬌21392

    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聖杜甫寫與李龜年的。李龜年何須人也?他是大名鼎鼎,紅極一時的樂師。這是一首相逢故人之詩,這首詩簡潔明瞭,但飽含濃情。讀來琅琅上口,十分順暢。詩仄起平收,二句押韻。首句二句為對偶句,直奔主題,經常見到,常常聽說。意思印象深刻,久聞大名。上下句銜接緊密。三句寫江南風景正是最好的時候,在這風景最好的落花時節裡,相遇到聞名己久的李龜年君你。情景相融,使人暢懷順心。詩聖杜甫,名不虛傳。

  • 5 # 綺閣書生

    董大(695至765),隴西人,唐朝著名的琴師,音樂家。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都是他的作品。董大是一位隱居山林的高人韻士,是高適的好朋友。安史之亂後,高適有一首詩很著名的詩,那就是《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雪雁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詩表達了作者對董大的關心和鼓勵,以開朗的心情面對離別。

    李龜年,生卒年不詳,唐朝樂工,深得唐玄宗喜愛,技藝精湛,指法圓熟,與兄弟李彭年,李鶴年共同創作了《渭川曲》,被譽為“唐朝樂聖”。與樂師李上源亦是好友,成為唐朝樂壇領袖。“安史之亂”後,玄宗做了太上皇,國力大減,樂工四散。杜甫在湖南遇到了李龜年,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一詩: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逢。

    最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昔日的京畿常客,皇族佳賓,今天卻流落他鄉,靠賣藝為生。真讓人感慨世事無常呀。

    若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杜甫的詩比高適的詩更勝一籌。高適只是平鋪直敘,雖高聲喊出“天下誰人不識君”,但是其藝術形象不是很鮮明,而且只是單獨就個人送別而言的。杜甫的詩就不一樣了,運用了“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亦倍增其哀與樂”的方法,上聯的繁華場景,再配上暮春三月的明媚春光,反襯出李龜年落寞的命運,也暗喻了國家的蕭條與暗淡。“詩聖”畢竟是“詩聖”,從形式到內容,從個人到國家,短短二十八字,容量大矣,品格高矣,韻味長矣。

  • 6 # 憶雪品茗軒文創

    【別董大】詩意是高適對著名琴師(董庭蘭)贈別的一首詩(送別詩),也含意自己(高適)的人生總不得志,更對於“董庭蘭”顛沛流離失所貧賤環境遭遇而憤憤不平。“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描述眼前景色,白雪紛飛,到處灰濛濛的一片景象。

    【江南逢李龜年】也是杜甫追憶與往昔樂師“李龜年”的接觸中,對於樂師們的辛勤付出與經常也在年代中環境顛沛流離而作出人生機遇多變,凋零淒涼,滄桑風塵。後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概括了在江南一帶與李龜年重逢之心情。

    這2首詩都是具有代表性時代感慨,友情傾心之誼,更是表達描述了開元初年社會處於對於“藝人”地位仍然不公的憤慨而嘆!

  • 7 # 高粱179816305

    謝文小姐青眼。

    高粱認為,杜詩寫家國動亂之痛,滄桑而泣淚,意境情懷而大,故歷來被詩家譽為上品。

    而高適之作乃屬朋友惜別,個人際遇相互勉勵之作,不過,高也是大唐佼佼詩人,於一常見的情景處落墨,竟然鬼使神差地寫出二句照亮千載無數寂寞英雄心魂的浩蕩名句,讓人驚歎,給人鬥志,贈予希望,理想不滅,這也是後來文人每每遭逢厄運,不甘沉淪,朋友互贈的激勵之精神力量,並且歷久不衰……

    不僅是過去,也包括現在,頑強地長在我們的血液和骨頭裡!

    誰在前,誰在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繼承大唐先輩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面對苦難絕不氣餒的高尚風骨,在幸福的今天,做一個有思想,有氣節,有胸懷,有擔當的堂堂正正的血性男兒!

  • 8 # 煙花三月是隻貓

    如果高適在安史之亂後碰到了董大,他絕對不會再發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慷慨之言。一個偉大作品的產生,恰逢那時,剛好那地。

    文學,歸根結底是附著在社會基礎上文人們的精神活動,它和社會息息相關。

    兩首詩不分高下。巧在都是著名詩人寫給當時著名音樂家的,有了可比性。

    《別董大》,盛唐氣象下的慷慨

    唐玄宗天寶六年,安史之亂前八年。那時大唐還盛氣依舊。兩個失意之人在他鄉意外重逢:仕途失意的高適和失去最欣賞自己的知音房綰的董大。

    人生失意,心情一定是暗淡的。失意之人,貧賤相交,短暫的重逢喜悅,接著就是更悲傷的別離。“千里黃雲”,慘淡的“白日”,正是兩個失意之人的心情。北風大作,大雪紛飛,空中失群的那一隻大雁,正是兩個人的寫照。

    可是沒有悽清不捨,沒有相看淚眼,有的是對朋友也是對自己的勸慰和激勵:“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就是大唐氣象。因為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因此每一個國民都是社會充滿信心和希望,即使自己個人遇到人生坎坷,但他們對社會充滿信心。

    這種慷慨悲壯,只有大唐盛世才能發出。

    《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的慨嘆

    一場安史之亂,盛唐繁華落盡。

    大曆五年,杜甫在江南長沙漂泊。在長沙街道上,意外的看到了在街頭賣藝的李龜年。

    大唐還是繁花的季節,李龜年經常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範的座上客,也是皇帝玄宗的大紅人崔九的座上賓。這麼一個明星,如今在街頭賣藝。“落花時節又逢君”。

    經歷過繁花,更痛心於花落。在杜甫看似平靜的敘寫中,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惋惜、無奈,百感交集。

    不是老杜沒有高適胸襟開闊。身逢多年的烽火戰亂,杜甫不知流過了多少眼淚:小兒子餓死了;戰後的村落“慟哭秋原何處村?”;“感時花濺淚”;聽到官軍收復河南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一路哭來,誰還能信心滿滿的“莫愁”?

    我本人更喜歡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歷經滄桑,平淡的語句中,飽含了許多欲說還休的情感,味醇。讓人回味無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藤條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