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粗筆先生

    書法運筆技巧有多方面,看字型不同,大小不同,還看所執之筆的特性大小與所書內容的不同,運筆亦有不同,當然還看個人功底如何。一般楷書和行書多用中鋒,隸書多用側鋒。小字意逆實切運筆,大字逆筆回鋒,運筆必須到位,才顯得圓潤莊重飽滿,草書中鋒與側鋒靈活應用,方顯氣勢之變化,魏碑多用切筆等等。

  • 2 # 武仙座流浪漢

    您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搜羅了一些資料,不能算作我答的,一起學習參考而已。不過個人覺得,書法還是要靠勤練苦練,練多了就越來越好了,所謂的筆法口訣,只能供參考。

    有八種運筆方法,是書法愛好者常瞭解掌握的,分別為:

    第一種,中鋒運筆法。中鋒運筆是指筆鋒在點畫的中間執行,稱為中鋒運筆,亦即接觸紙面的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執行方向相一致。中鋒運筆時,由於蓄於筆毛間的墨汁能隨著筆的執行而順利地注入紙內,因此能寫出圓潤渾厚,豐滿充實的筆畫線條。蔡邕《九勢》中雲:“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說的九勢中鋒運筆。毛筆筆鋒呈圓錐狀,接觸紙面時,其中部最厚,貯墨多,所書線條能給人一種立體感。但是毛筆在執行過程中也會出現於排筆刷子一樣的“扁筆”現象,這時雖然仍屬“中鋒”範圍,但所書線條薄怯枯扁,缺乏“圓筆屬紙”的那種圓潤感。因此,用筆的技巧就在於調節筆鋒,使其恢復、保持圓錐體狀態。一旦筆毫已開又到無法調節時,就需要用“舔筆”的辦法使其變圓。由於中鋒運筆能寫出渾圓有力的線條,使其產生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因此它是一種主要的用筆方法。

    第二種,側鋒運筆法。側鋒運筆是指介於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運筆方法,這時接觸紙面的筆毫方向與筆的執行方向呈約45度左右的夾角。這個夾角越小越接近中鋒運筆;越大,越接近偏鋒運筆。側鋒運筆時所書線條的形態和質感效果介於中鋒與偏鋒運筆之間。由於側鋒運筆較隨意,有利於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有利於書寫速度的加快,古今書法家均大量採用側鋒運筆。因此,側鋒運筆仍是"合法"的運筆。但是,歷代書家仍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側鋒運筆為輔。當然,是否採用側鋒運筆與所書的字型及書風有一定的關係。明豐坊在《書決》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測也”。不過,這亦僅大概而言。清金農曾自創“漆書”,橫畫居然筆筆偏鋒,扁如排刷,突破了書家只用中、側鋒運筆的禁區,並自創新貌,就是一個特例。行草書運筆時用偏鋒過渡,緊接著以中、側鋒相承,既可省去筆筆換鋒的麻煩,又可以變換一下趣味。筆畫過於單一純正反會顯得單調。

    第三種,露鋒起收法。一是露鋒起筆。所謂露鋒起筆是指起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面的起筆方法,亦稱為直下起筆、搭鋒起筆。露鋒起筆往往以側鋒為主,這種起筆法極為利索,精神外耀,並能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加強了點畫間的聯絡,故友“側鋒取妍”之說,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於行、草書中,楷、隸書體中也因書家不同的書寫習慣而時有出現。二是露鋒收筆。露鋒收筆亦出鋒收筆,是指收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而有明顯的鋒芒的收筆方法。收筆的出鋒形式極為豐富,橫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豎有懸針、左出、右出之別,其他撇捺和點也都有多種出鋒形式。露鋒收筆具有增強書作點畫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鋒的所向可引出下一個點畫來,從而加強了點畫間筆意的聯絡和呼應,是傳神的極重要的手段。露鋒收筆適宜於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但在行、草書中使用尤多。

    第四種,藏鋒起收法。筆鋒接觸紙面的瞬間稱為起筆、落筆或下筆;當完成了某個點畫,筆鋒離開紙面時稱為收筆。藏鋒起收分為:一是藏鋒起筆。藏鋒起筆是下筆時筆鋒痕跡被覆蓋在筆畫中,不露鋒芒的起筆方法。因為這種起筆的方向與點畫執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稱逆鋒起筆或“逆入”。藏鋒起筆又有方圓之分。藏鋒方筆是藏鋒起筆後再頓筆方折的結果,藏鋒圓筆是藏鋒起筆後再提筆圓轉的結果。二是藏鋒收筆。藏鋒收筆亦回鋒收筆是指收筆時筆鋒回到點畫內再離開紙面,筆畫外不露鋒芒的收筆方法。古人云“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指此。藏鋒收筆也有方圓之分,其原理與藏鋒起筆中的方筆、圓筆相同。藏鋒起收使筆畫顯得凝重含蓄,篆書純用此法,隸、楷、行、草等書體也常用此法。

    第五種,提按法。提按是指筆毫在紙上作上下運動。提按是用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點畫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筆畫產生粗細變化的關鍵。提筆畫細,按筆畫粗,提按造成了筆畫粗細的節律變化。此外,提按過程中的“提筆”還是轉換筆鋒的關鍵。隨著用筆的逐步完善,對筆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到了唐代,楷書筆法已趨於成熟,筆畫的中鋒比例增大,要做到以中鋒運筆為主,非有熟練的調節筆鋒的技巧不可,這技巧就是“筆筆按,筆筆提”。董其昌曾說過:“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傳語。”這句話說的就是提筆的重要性。例如,寫橫畫時“欲橫先豎,起筆直下。這時筆鋒向上,筆是臥在紙上的;如果往右行,勢必出現偏鋒運筆。為了達到中鋒運筆的要求,必須在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即下筆後緊接著就是提筆,然後轉鋒,使筆在右行時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執行方向一致,成為中鋒運筆。可見,提筆是用筆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第六種,平移法。平移亦稱行筆、過筆,是指筆毫在紙上不作上下的運動,而僅作平行於紙面的中鋒移動。平移的線條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筆毫在平移時可以作直線或弧線執行。

    七、換鋒。換鋒亦有兩種型別,即提筆折鋒和翻筆折鋒。一是提筆折鋒。用提筆的方法調節筆鋒,使原來的中鋒線條在折點後仍然保持中鋒執行,這種換鋒方法叫提筆折鋒。這一型別的換鋒也有方圓之分。方折法。用提筆頓折的方法取得方筆效果的折筆叫方折。圓折法。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取得圓筆效果的折筆叫圓折。

    運用這兩種折筆法,筆毫在執行中雖然經過折點而改變了方向,但毛筆觸紙的毫面並沒有很大的改變,基本上還保持在原來的毫面上,這被稱為“筆用一面”。此法在多種書體中被廣泛運用。二是翻筆折鋒。在書寫過程中,使原來中鋒執行的毛筆的某一毫面在折點上作毫面的翻折,使改變方向後接觸紙面的另一相對應的毫面繼續做中鋒執行,這種不用提按而僅作毫面相對方向改變的折筆方法稱為翻折法,亦即"鋒用八面"。翻折法的效果與方折相似,但一般顯得生硬些,不像方折那樣效果純淨。但翻折速度快,在行、草書中被大量運用;方折精到,常用於楷書。用筆往往是若干動作的綜合構成,除了個別體如“玉筋篆”基本是單一的中鋒運筆外,其他書體的用筆大多為複合運筆。在實際書寫時,不能機械地照搬某一種方法,應靈活變通,才能運筆得法。第八種,轉折法。轉與折是筆畫轉換方向的兩種形式。一是轉。轉筆是指筆毫在平移時作圓弧形的轉向執行。轉筆又有翻絞之轉和平移之轉兩種。翻絞之轉:筆毫作圓弧執行時,接觸紙面的毫面不斷變化,左右翻絞,在瞬間運動中將中鋒、側鋒、偏鋒的變化連成一體,從而在翻絞、迭壓、皺擦中產生千變萬化的線條,其邊緣有時光圓,有時毛澀,有時枯辣,有時溼潤,具有豐富的韻味和生動的節奏。這一手法在草書特別是狂草中被廣泛運用。平移之轉:“平移之轉”即笪重光所說的“自轉”(見《書筏》:“一畫之自轉貴圓。”)。自轉指毛筆作圓弧運動時,接觸紙面的筆毫部分始終保持不變,以中鋒作圓弧形平移,產生質感圓潤而勻齊的線條。小篆轉筆全用此法,隸、楷、行、草中的一個筆畫自身的轉動也用此法。二是折。筆毫在平移時,突然在一點上作方向的改變,形成一個折角,折角的頂端稱為折點,這種運筆方式稱為折筆。折筆時側鋒甚至偏鋒現象在行草書中時有出現,這時順勢率然直下的結果。若要使原來的中鋒筆畫在折點後繼續保持中鋒,必須換鋒“暗過”。朱和羹《臨池心解》說,轉折須暗過,方知折叉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行留”之說做了這樣的解釋:“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不便率然徑去,是行處皆留也。轉折挑剔之處,留處也;古人必提鋒暗轉,不肯使墨旁出,是留處皆行也。”

    以上八種方法,可供書法愛好者學習參考。

  • 3 # 書法世界之我的解釋

    前些天,我發的影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筆法萬種,亦由三生,今天讓他回到三》中,就已經指出,任何一個筆畫,都由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組成。

    毛筆的筆法技巧,千家百論,令人莫衷一是,有人竟說,毛筆技法,成千上萬,千變萬化,如果這個技法沒有定論,那科技真是白髮展了。小哥愚者千慮,終悟一得,且給大家說來聽聽。

    毛筆技法只有一種,那就是以物論物,盯住毫毛,發揮毫毛天然的特性。毛筆核心區就是在毫毛區的操控這一段,何必東扯葫蘆西扯瓢,顧左右而言其它,大談毫毛以下的筆畫樣式、紙,毫毛以上的筆桿、指法、腕法、肘臂肩諸法,並統統冠名“筆法”呢?這樣會令人誤入歧途、望而怯步。

    進一步說,毛筆技法有兩種,一是鋪毫,一是攏毫。起筆的任務是鋪毫,收筆的任務是攏毫,掐頭去尾中間是行筆,行筆的任務是銜接,行筆的技巧無它,就是中鋒逆勢行筆。剩下的這兩種技法,經過抽絲剝繭、扒光衣服,毫不保留的說,就是臥筆鋪毫、勒筆攏毫。如果看官認為小哥亂講,可以不信,但是1300多年前,李世民、虞世南就已經說了:“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

    至於臥筆鋪毫、勒筆攏毫,為什麼是這樣,我們後面有機會再給大家講出所以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六通熬豬蹄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