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三叔
-
2 # 麻衣白髮
西夏文明曾經與宋遼並立,史稱“宋代三國”。但這個燦爛且輝煌的文明最終在蒙古大軍的鐵騎下被灰飛煙滅。但他也曾連續六次抵擋住了成吉思汗和其蒙古大軍的步伐。而這樣一個燦爛的文明卻在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在一場大火之中湮沒他的文明,並且從不在歷史中出現。因為中國擁有記載歷史的傳統,歷史上無論如何新成立的王朝和國家都會為前朝寫傳記,但在二十四史當中卻從來沒有西夏的記載,這讓人有點匪夷所思,因為這樣的經歷是極其稀少的,所以西夏文明始終保持著其神秘的面紗。
這樣的神秘直到清朝,才開始起了一絲漣漪。清朝著名史學家張澍曾與友人遊玩時,在清應寺當中發現一奇怪的亭子,這個亭子四周全被青磚砌封著,而對史學有濃厚興趣的張澍敏銳地發覺到這其中一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強烈要求主持開啟磚牆,想要一探究竟,但主持因為古訓並未開啟,並告訴張澍,開啟者將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但好奇心已全部佔據了張澍的內心,他還是打開了亭子上的封磚。最終發現,當中屹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而這塊石碑上刻滿了一種類似漢字的方形文字和漢字。而這種方形文字,張澍查遍古籍,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其出處,但這樣的挑戰使得他對這份文字更加有了興趣。他在石碑上的漢字看到有一個紀年“天佑民安五年”這樣的字樣。但在史書上所有皇帝年號都與這個天佑民安對不上。這樣,線索又在這裡斷了。
但他在翻閱《宋史》的時候發現有一句記載:天佑民安元年六月,夏與宋約定綏州附近國界。
而夏和宋、遼是同一時期的三個國家,天佑民安正是西夏國第四位皇帝的年號,石碑反面的神秘文字正式西夏文明的傳承,西夏文字,這段消失的文明也就此第一次被世人給翻了出來。
這是最先發現的西夏文明的記載,而後西夏王陵的發掘終是揭開了這個神秘文明的的起源。
1972年,蘭州軍區某部戰士在賀蘭山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從此西夏文明才浮現到了人們的眼前。而這座坐落在大漠邊陲的皇家陵墓為研究西夏曆史、政治、經濟、文化、建築、宗教及帝王宮廷生活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是西夏王國所創造的燦爛文化的縮影。從此這座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宏偉建築群吸引著中外無數人來探尋他曾經的輝煌。
-
3 # 一老沈一
不久前,還去過西夏陵博物館,在銀川。那裡真是個好地方。
一西夏文明是怎麼發現的——其實,早就發現了——宋史、元史都有比較詳細記載,不然,現在的人們,不可能對西夏瞭解這麼清楚。
如果問近現代如何發現,那樓上的高人說的都對——清朝學者張澍發現了“天佑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1972年修機場的解放軍部隊,發現了西夏遺址。
但真正的深入研究,還是1972-2001年,對西夏陵區的考古發掘——這是真正的二次發現。
二西夏王陵,位於銀川西面的賀蘭山下,恢弘且又滄桑。
整個陵區,長10公里,寬約4公里。發現了九座西夏朝王陵,按說還應該有,但不知所蹤。 陪葬墓不少,超過250座。還有一些建築遺址和陶器窯址。
王陵考古證實,其分為四區,與《宋史》記載一致。
現在,一至六號陵的地面遺存儲存尚好,可以較清晰看出當初的規模和模樣。最好的是三號陵,景區會有車免費送遊客前往。
三王陵全部坐北朝南。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對西夏葬禮文化的影響。
每座陵墓,皆有培土而成的墓冢,當混有米漿一類粘合物,以至於近千年而基本完好。
陵園亦都呈長方形。於四角置角臺。
陵前為神道,兩側從南至北,依次有雙闕臺、雙碑亭或三碑亭。
亭北為月城和內城。月城內神道兩側置石象生。內城方形或長方形,四面正中闢門。
南門內偏西為獻殿。地官一般在陵內西北角。地上為八角密簷式塔狀陵臺。
四不過,各陵園規模和平面佈局稍有差異。有的是單重城,亦有雙重城,大約與下葬西夏王的功德大小有關。
到目前,唯一被正式發掘的西夏王陵,是六號帝陵。但並不對外開放。
據介紹,陵下為多室土洞墓,地宮由墓道、甬道、主室和東西側室組成。甬道壁上繪有佩劍武士等題材的壁畫。
博物館裡有復原仿製品展出。
據考古,西夏王陵多遭盜墓破壞。六號墓也不例外。
陪葬墓都規模較小。發掘發現,其形制簡單,皆為方形穹窿頂土洞墓。隨葬品中有茂花閃色錦、石馬、鎏金銅牛等物品。
五西夏是以党項羌為主體民族的王朝,其祖先,至少可追溯到隋初。西夏,自稱邦泥定國、大夏國或白高大夏國。處於宋代西北。由李元昊於1038年建立,歷經十王,延續到1227年,被成吉思汗所滅。
西夏王的“李”姓,為唐代所賜,原為拓跋氏。
因唐和五代,拓跋為蕃落首領,又封節度使,因此內部有漢蕃兩套官制。李元昊立國後,仍沿此例,文武官員的冠服亦有嚴格區分。 西夏設州縣兩級行政機構。最多時轄22州,含今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和青海東北、內蒙西部。面積還是蠻大的。
法律有族內延續的習慣法,又有宋代新律。
西夏民眾亦兵亦民,平時放牧種植,戰時入列打仗。最多可動員兵力超過50萬人。
西夏人口未見統計文獻。但根據兵蓄於民來估算,最多時人口當在200-300萬之間。
六西夏橫跨400毫米等降水線,所以,河西、隴右歷來是著名的畜牧區,往南是肥沃的農耕地帶。
其手工業和商貿也比較發達。
宗教主要是佛教。據馬可波羅說,也還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李元昊稱帝后,頒佈西夏文字,頒旨令野利仁榮予以演繹。長時間內,西夏文和漢字並用。 元代至明中期,仍有西夏文流傳。後湮沒,成為死文字。
所以清朝的張澍說,見到西夏文,看著都眼熟,可一個也不認識。他後來破譯了若干。
西夏文仿漢字楷書,但也有隸草。總共約6000單字,會意佔大多數,形聲很少,對轉幾乎沒有。西夏印刷業很發達。博物館裡專門闢有西夏印坊展區。當時的木質雕版很著名,對宋元明都有不小影響。 由此也可見,西夏文明其實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匯入了中華文明的整體洪流之中。
西夏,元初被設為“寧夏路”,寧夏的名稱由此而來。後來,元統治上層纏鬥,至1300年前後,寧夏被分而治之,劃歸成了好幾塊。
現在,銀川把西夏遺址保護的很好。應該是五A景區。還有西夏研究院。
-
4 # 談史說魯
高高的西夏王陵也一直聳立在賀蘭山下,後世所謂的發現一是說清人張澍發現了西夏文,另一個發現就是建國後對西夏王陵的發掘。
由於史書對西夏記載簡略,所以對西夏的文明成就缺乏直觀認識。儘管在明朝人的筆下就記載了西夏王陵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但建國後的考古發掘證實這些墓葬基本上被盜掘一空,這些墓葬藏在地下20多米處,再加上多有石塊發掘十分困難,可盜墓賊們竟然十分了得,竟然把寶藏成功挖出,當然也有的盜墓賊死在了裡面。
儘管這些王陵遭盜掘,但還是發現了一些遺留的東西,可能是盜墓賊看不上眼的東西的,不過有的文物被列為一級文物,這也說明關於西夏王陵的一些珍寶如果不被盜,那將是多麼驚人的成就啊。
回覆列表
西夏文明的揭幕人——張澍
晚清學者張澍出生於涼州府武威縣,19歲中舉,24歲中進士,26歲即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28歲時,他回鄉養病,期間與友人遊山玩水,就是在這遊玩之中,意外地揭開了塵封已久的西夏文明。
鑿破封磚絕碑現世一日,他和朋友到當地的清應寺遊玩,意外發現一個奇怪的涼亭,該亭子被磚封得嚴嚴實實。張澍打聽得知,當地傳說誰開啟封磚就會遭到報應,這個亭子已經被封存了幾百年了沒人知道里面有什麼。
張澍膽大不信邪,他向寺廟和尚一再懇求並保證一人承擔災禍,和尚終於答應鑿開封磚。一塊高大的黑色石碑在封磚後顯現出來,碑身呈半圓形,四周刻忍冬花紋,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工整的楷體字。可是這些字,讀書人張澍卻不認得。
拂去歷史浮塵的奇怪文字石碑上的字,看著非常熟悉,但卻沒有一個認得的,好似天書一般。
張澍仔細檢視石碑,發現石碑反面刻的是正常的漢字,下面的一行小字赫然寫著:“天佑民安五年歲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
奇哉怪也!“天佑民安”是什麼朝代的年號!經過他後來的研究發現,石碑上的文字就是西夏文字,屬於那個消失的西夏文明。
這塊石碑就是現在被稱作“天下絕碑”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文明從此漸漸在世人面前展開。
文末輕嘆“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真不是一句空話,因蒙古人對西夏的痛恨,元朝不為西夏修史,終使整個西夏文明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滅得徹底,是夠狠的。(如果讀者有興趣我將另寫一篇西夏文明的消亡,此處不贅述了)
歷史文化是民族之根本,今日之我們更應牢記歷史、傳承文化,永存中華民族之活力,使中華民族真正能長遠立足於世界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