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秋15
-
2 # 錢君史話
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葵丘之會,他忠實的合作伙伴宋桓公卻死掉了,此次登場的就是宋襄公,會盟議程結束,這齊桓公單單約了宋襄公,滿懷心事的告訴他,我就要快死了,家裡那些寶貝,要上演一場“九龍奪嫡”大戲呢,公子昭就拜託你了。這個胃口吊的,馬上使宋襄公膨脹起來,拍胸口擔保,好!放心吧。後來齊桓公真死了,宋襄公果真把公子昭,送到齊國,並繼了位。你想想,大宋雖是殷商之後,在周王朝爵位可是最高的,儘管國小兵弱,對齊有再造之德。於是乎,飄飄然。自以為當今盟主,捨我其誰哉。他要號令諸侯,他做了一面仁義大旗,殺死鄫候做祭祀。由於他目中無齊,齊國好歹不跟他玩了,最可氣的楚成王,說好的諸侯會盟,竟在盟會上把個宋襄公掐著脖子提到了楚國去,真真的當了俘虜。禮儀之邦的邦主魯候,說好,說歹總算哄著楚莊王把個宋襄公放回來,宋襄毒氣不出,要拿楚國的小跟班鄭國開涮。這時楚國又想來一個圍宋救鄭,直直把個軍隊開到了泓水邊。宋襄公直著脖子,瞪著眼看楚軍渡河,他哥哥子魚說,打吧,宋襄公頭一搖說,不!楚軍渡過了河將列陣,他哥哥子魚說,打吧,宋襄公頭一搖說,不!待楚軍擺好陣勢衝過來了,一隻不長眼的箭射到了宋襄公的大腿上,子魚揹著他跑離了戰場,仁義大旗倒了,這宋軍死的死,傷的傷,慘敗而歸,子魚責怪他,“公聞之嘆曰,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將以仁義行師,豈效此乘危扼險之舉哉”。你要問這呆鳥是怎樣造成的呀?唉,找齊桓公!
-
3 # 歷史心發現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偉人雖然偉大,但是任何觀點都是要辯證聽取的。
此外, 春秋和左傳裡都沒有關於宋襄公升起“仁義”旗幟的記載。
1. 說襄公愚蠢的人,一定沒有他勇敢。因為宋襄公被楚華人欺負過,以輕車(不帶護衛)參加會盟,結果被楚華人捉拿。他咽不下這口氣,所以希望光明正大的打一戰,以正面對決的方式擊敗楚軍。這種做法其實非常英雄,絕對不是迂腐。罵他迂腐的人,有幾個人有帶著門官衛隊,孤身殺入敵陣的勇氣呢?後代有幾個國君敢於親臨戰陣,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鍵盤俠們何不示範一下充分陷陣,再說子茲甫愚蠢?
2.宋襄公的辯護:"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古人是什麼時候的古人?那個時代作戰為什麼不用險要阻擊敵人?這樣做不是有悖常理麼?襄公的話在反映春秋早期戰法的古兵書《司馬法--仁本》裡還真有原文:"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所以,這句話並非是他空穴來風。這裡的所謂的古代,應該是西周與春秋早期,當時的軍隊採用的陣型是一種"先伍後偏"的戰術,軍隊排成兩線,即步兵位於前排,戰車位於後排,戰車與步兵排成兩線方陣,主要的戰法是步兵先上前廝殺為戰車兵開啟缺口,然後戰車衝擊已被己方步兵動搖的 敵陣。從車步配合看,先步兵後車兵的戰法有很多缺點,主要是陣型移動緩慢,大排面密集陣很難保持齊整,而齊整又是方陣戰鬥力的重要保證。這種陣每走一段距離就要停下來整隊,武王伐紂時周軍就是走一段距離停下來整隊後再走:"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軍訓時方陣走著走著就不整齊了,同理,春秋早期的陣型在平地上都不便保持整齊,更何況是在破碎的自然地形上呢?所以這種戰法對於地形的適應力也很差,過險而不整。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是因為當時的戰爭有很大的儀式性與流程化,是貴族化軍隊展示勇武的時機,再加上當時戰爭的主要目的並非為了置人於死地而是削弱對手取威定霸,所以雙方才會明其信,不相詐。
3.再來看看襄公稱霸的目的。從襄公的表現來看,宋國稱霸的目標與宗旨是振興商朝祖業:"若天不棄我,商可興矣。"宋襄公的野心可見一般。因為宋襄公是殷商之後,爵位為公爵,位列諸侯之上,見周室衰微,而且中原列國沒有主心骨,所以他會做復興商朝的大鍋夢。如此圖謀,相對於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而言是另起爐灶,不利於團結號令諸侯。齊桓公是藉著周室的名義行征伐之事,所以諸侯對齊國稱霸的認同度較高;而宋襄公不合時宜地打出商朝的大旗,其稱霸行為獲得的認同度估計是不高的;
4.因為宋襄公是商宋文化的繼承者,不僅自己實力不太強大,繼承了商代的血腥人牲,在當時是很招反感的。公元前641年,宋襄與曹國、邾國會盟,公執藤子鄫子,又命令邾國國君用鄫子祭祀灶神。曹國是久居東夷的華夏國家;滕國、曾國都是與商朝關係密切的東夷,從東夷入手稱霸也算是明智。但是人牲的行為不僅自毀國際形象,而且與時代精神相違背,是宋人陳舊、抱殘守缺的體現,子魚諍諫,襄公不聽。宋襄公專心致志爭當盟主,雖然雄心勃勃,但畢竟國力有限,因此只能單純模仿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政治號召,召集諸侯舉行盟會,這種行為無異於是開雙標,寬於律己,嚴於待人,實力不如齊楚,自然難以服眾。
襄公的失敗,是中原中部諸侯國稱霸的最後嘗試,日後的春秋霸權,只可能在齊楚秦晉等大國間流轉了。
-
4 # 與狼共舞說歷史
宋襄公和唐吉坷德有一點可比性,但是,我認為:宋襄公比唐吉坷德差遠了。
一、先說唐吉坷德:
唐吉坷德最大的特點是不合時宜。在早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唐吉訶德幻想自己是個騎士,因而作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
唐吉坷德一切行為準則都以騎士為標準。所以,顯得瘋瘋癲癲,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
雖然唐吉坷德是瘋狂可笑的,但是他卻堅信正義、堅守道德、對愛情忠貞,有著大無畏的英雄行為。
二、再說說宋襄公:
宋襄公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一個人物,讚美者認為他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批評者認為他虛偽殘暴,是假道學的典型。
我們通過幾個事例來看看宋襄公是真仁義還是假道學吧:
三、欺軟怕硬:
宋襄公打敗齊國後,自以為很了不起,想取代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號令諸侯。
為了得到諸侯國的認可,他召集會盟。大諸侯國沒有理睬的。只有騰、曹、邾、鄫等一些小國來參加會盟。
宋襄公很生氣,但對大諸侯國無可奈何,就拿小諸侯國剎氣。他以鄫國國君遲到為藉口,殺掉了鄫國國君。這種欺軟怕硬的行為算得上真仁義嗎?
四、愚蠢被俘:
第二年,宋襄公召集較大的齊國、楚國會盟。並事先送楚國大量金銀財寶,說好讓楚成王推選自己當霸主。
轉眼,會盟推舉盟主的日子到了。大臣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楚國強大而無道義,要帶兵隨從保護安全。”
宋襄公拒絕道:“我們是“衣裳之會”,不帶武器,我可不能失信於人!”
會盟中,楚成王臨時變卦,不但不推舉宋襄公,反而站在第一位次上,儼然第一霸主。宋襄公稍有不滿,楚成王的隨從們立刻抽出兵刃,兇相畢露。宋襄公沒帶兵士,成為俘虜。
五、算不上春秋五霸:
費盡周折,宋襄公被釋放回國。可是,已經顏面掃地。眾諸侯也覺得宋襄公無能,更沒人拿他當盤菜了。
所以說;宋襄公從未真正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只是因為宋襄公的仁義道德符合司馬遷的胃口,司馬遷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宋襄公才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近年來,已逐漸被取替。
六、仁義之師:
說宋襄公在泓水之戰講究仁義,結果慘敗,被貽笑千年。我們來看看宋襄公的仁義可不可取。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交戰。大臣公孫固勸宋襄公避其鋒芒,不要應戰。
宋襄公卻說:“寡人是有道之君,讓我躲避無道之君的鋒芒,真是恥辱,還不如殺了寡人了呢。”
宋襄公還命人打造一面大戰旗,寫下“仁義”兩個大字。說要效仿武王伐紂。討伐楚軍不義之師。
七、仁義之戰:
兩國隔泓水對峙。楚國將領不屑一顧,說:“宋襄公不懂兵法,我早渡河早戰,晚渡河晚戰”。大白天就開始渡河。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白天過河,明顯藐視我們。趁他們在渡河中間,出兵進攻,一定會大獲全勝。?
宋襄公指著大旗說:“難道你沒看見‘仁義’二字嗎?寡人是仁義之君,怎能做這樣趁人之危的事?”
過了一會兒,公孫固又請求說:“楚軍剛剛渡河,趁他們尚未排兵佈陣,出兵進攻,敵軍必定會自亂陣腳。”
宋襄公責罵道:“呸!你貪圖蠅頭小利,難道就不顧萬世的仁義了嗎?”
等楚軍渡河完畢、陣勢成型後,漫山遍野、人強馬壯。
宋軍見勢,十分害怕。尚未開戰氣勢就輸了。不管宋襄公怎樣擊鼓號令,宋軍都潰不成軍。
這一戰,宋襄公身上多處重傷,不久,傷勢加重,不治而死。
我很想知道所謂貴族是怎樣作戰的。像宋襄公這樣的“仁義”的作戰將領,擱在今天,一味延誤戰機、葬送萬千士兵寶貴生命,該不該上軍師法庭?
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司馬遷說:宋襄公雖敗於泓水,但是仁義道德還是值得稱頌的。
蘇轍說:宋襄公國小德薄,就想稱霸諸侯;欺負邾、鄫小國,配不上仁義之君。
毛澤東:"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終上所述,我覺得宋襄公雖貴為一國之君,卻比不上唐吉坷德一個小手指頭。
回覆列表
宋襄公:在禮與智的選擇中,他勾選了“禮”,撞牆而不回頭,這就是可愛的宋襄公失敗的主要原因。宋襄公在戰場上允許敵方先逃39米,把“仁”演繹地登峰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