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寂寞非州冷
-
2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深遠地影響了我們中國以及日本和北韓半島的命運,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錯綜複雜,總的說起來可以歸結為兩條:一、日本的擴張野心;二、倒黴催的北韓問題。
遠因,明治維新的日本走上擴張之路
19世紀初,整個東亞都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擴張影響,之後各國的反應不一。在日本,經歷了從鎖國到開國,再從幕府到天皇的變化過程。
1866年明治政府成立,開始了著名的舉國近代化運動(或者說現代化運動),整個日本國家開始顯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不過,明治政府想要更快速地攫取第一桶金,更快速地實現日本的崛起。於是,西方列強發家的方法——侵略擴張,被日本照搬,而在日本週圍,最天然的墊腳石就是當時處在落後狀態的北韓半島以及中國。
所以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就已經走上了準備擴張侵略的歪路。
最初的手段:重建東亞國際秩序
19世紀70年代,日本的國力已經小有可觀,日本就正式開始動手。
第一步,是顛覆東亞世界原有的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體系。日本的方法是採取西方列強主導的現代國際法,來挑戰傳統的華夷秩序,具體形式就是和中國、北韓訂立符合現代國際法原則的平等建交條約。
(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的平等建交條約《日清修好條規》。圖片中可以看到中方代表李鴻章簽署的花押。雖然從現代國際法角度,這是一份典型的平等條約。但對中國至尊、各國居下的傳統的不平等的宗藩體制來說,這種平等的條約卻是最大的挑戰。)
1871年日本和中國建交,取得和中國的平等地位。
1876年日本和北韓建交,取得和北韓的平等地位。
但問題因此而複雜。因為按照傳統華夷秩序,天下是以中國一家獨大,其他國家要麼是稱臣的藩屬,要麼是蠻夷。但中國的藩屬北韓和日本平等了,而日本又和中國平等了,那麼接下來中國和北韓的關係怎麼辦。
就這樣,日本把東亞傳統的秩序弄得人仰馬翻,同時開始利用北韓民族想要自強的心理,向北韓青年政治家灌輸國際法上的獨立自主思想,拉攏北韓,加大日本對北韓半島的政治影響,想要把北韓納入到日本的羽翼下。
李鴻章的昏招,甲午的禍根:1885天津條約
從日本拉攏北韓開始,北韓國內自然分立成了兩個政治派別,即親華的保守派和親日的改革派。
1882年,以大院君李是應為代表的親華保守派利用壬午兵變,大肆攻擊親日派,結果清王朝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稀裡糊塗出兵鎮壓,又稀裡糊塗幹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把親華派首領大院君給抓到中國軟禁,此後北韓國內親日派立即抬頭。
1884年,乘著中國和法國戰爭的機會,北韓親日派在日本的暗中鼓動下發動政變,意圖在北韓建立一個徹底的親日政權,史稱甲申事變。事發後,中國駐朝官員袁世凱用簡單粗暴的辦法鎮壓了政變,扳回一局。
甲申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到天津和直隸總督李鴻章談判。本意是透過外交方法,削弱中國已經在北韓取得的優勢地位,諸如和中國約定中日雙方都不在北韓駐軍等等。
結果李鴻章最後自作聰明,主動要求加上了一條條文,即以後如果北韓發生內亂,中國或者日本要出兵干預的話,需要事先通告對方國家。
(1885年天津條約影印件。其中可以看到由李鴻章提議加入的致命的第三條,這就是後來1894年日本出兵北韓的國際法依據。)
按照李鴻章的本意,中國絕不可能去北韓惹事幹涉,未來再出現這種事情,肯定還是日本惹事。那麼這一條條文就套住了日本,使得日本要出兵之前必須通知中國,就給了中國應對處置的時間。
但是李鴻章做夢也想不到,後來會發生中國先出兵北韓的事情。更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條條文實際上等於是說,中日兩國遇到北韓內亂,都可以向北韓出兵。
甲午年,黃浦江邊的一聲槍響
時間到了1894年春天。
流亡在日本的北韓親日黨人金玉均鬼使神差地從日本離開,出現在了中國上海。更加狗血的是,北韓國王派出的刺客,一路跟蹤到了上海。
1894年3月28日下午2點鐘,上海美租界鐵馬路大橋北堍日商東和洋行二樓一號房間裡傳出一聲槍響,流亡日本的北韓親日派政治領袖金玉均被北韓政府派出的刺客洪鐘宇一槍斃命。
但要命的是,北韓政府刺客殺北韓親日黨是在大清國的土地上。
(被北韓政府懸掛在漢城通商口岸楊花鎮示眾的金玉均頭顱)
事發之後,日本政府神經緊繃,認為此事是對日本的嚴重挑釁和侮辱。之後圍繞金玉均屍體的處理,清政府又稀裡糊塗地決定不管日本提出的送往日本的要求,而是派南洋水師軍艦把金玉均的屍體送到了北韓。再接下來,北韓李氏王朝做出了更狗血的事情,對金玉均的屍體如獲至寶,下令立即大卸八塊,把屍塊分送到北韓各地展出,以警戒不臣者。
事情發生後,日本社會頓時譁然,日本政府也怒不可遏。而此時,日本的海陸軍力已經在中國之上,日本沉澱、準備已久的在東亞實施擴張侵略的國策終於等到了突破口,甲午大戰的導火索就這樣被無意中點著了。
東學起義·中國出兵·日本要求改革北韓內政
就在這一年春天,北韓又發生了老百姓不堪政府壓榨揭竿而起的東學起義,史稱東學亂。
(日本繪畫:葉志超部清軍抵達北韓)
因為北韓京軍無力鎮壓,中國駐朝通商事務總辦又在日本外交官的忽悠下去慫恿北韓政府,北韓政府最終請求中國幫助出兵鎮壓,清政府和李鴻章未加思索,一面根據1885天津條約通報日本,一面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入朝。
而這一切,都是一步步進入了日本政府設定的圈套裡。
(在仁川登陸的日軍)
等到中國出兵北韓後,日本也根據1885天津條約的約文自行出兵北韓,使得局勢複雜化。
對於日本的出兵,李鴻章、清王朝提議,中日雙方共同從北韓撤軍。而日本對此加以拒絕,理由是如果不徹底改革北韓政府的腐敗制度,將來北韓還會發生類似的內亂,還會牽累周邊鄰國。
於是日本丟擲了一個明知道中國不可能接受的中日兩國共同改革北韓內政的提議。在中日雙方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談判期間,日本不停地向北韓增兵,佔據漢城周邊要地,同時國內成立了大本營,做好了戰爭準備。而中國一方,則稀裡糊塗地一味想要息事寧人,對已經在朝的清軍採取了二不戰略(不增兵、不撤兵)。
等到中日圍繞共同改革北韓內政的談判陷入僵局時,實際上日本已經利用這段忽悠中國的時間完成了軍事動員和部署,接下來只是要找一個開戰的正當理由而已。
日本採取的辦法是直接逼北韓政府。要求北韓政府公開承認自己和中國的藩屬關係已不存在,要求北韓政府單方面按照日本的改革要求進行政治改革。讓日本沒有料到的是,弱小的北韓王朝居然還挺有骨氣,面對日本的要挾採取了“拖”字訣,就是不正面回覆。
(日本美術作品:1894年7月23日,日軍進攻北韓王宮)
就此,日本獲得了國際法上對中國開戰的“正當性”,甲午戰爭由此全面爆發。
(在日軍的控制下,北韓大院君入宮會見自己的兒子、國王李熙。此後,事實上由大院君組織起了親日政權)
按照日本的曲解,這場戰爭是因為清王朝罔故北韓是一個獨立國家的事實,又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使北韓近代化的提議,一味干涉北韓內政,阻止北韓近代化。對此日本主張正義,在得到了北韓政府授權後,對在北韓的清軍開戰。也由此,在甲午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受日本的這種表象迷惑,認為日本進行的是一場正當的戰爭。
而一步步被日本牽著鼻子走的清政府,即不懂得利用國際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又看不透日本想要發動戰爭的野心,不做任何戰爭準備,結果落得處處被動。
-
3 # 雲端美
之後,中日雙方都不斷的向北韓増兵,日本提出和清政府合作治理北韓,但被清政府拒絕,強烈要求日本撤兵。7月14日,日本在列強的調停下任然拒不撤兵,並反誣清政府滋事,自此談判破裂。
7月23日,日本挾持北韓國王,解散北韓政府,扶持北韓傀儡國王,傀儡政府“委託”日軍驅逐清軍。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了。在北韓豐海海域襲擊中國軍艦,並擊沉了中國借來的運兵船,自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
8月1日中日雙方政府正式宣佈開戰。
1861年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興辦礦山、鋼鐵廠、軍工廠、造船廠,聘請歐洲人擔任教官成立水師學堂。到1894年,經過33年建設,很多產業從無到有,還建立了一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日本呢?也在發憤圖強。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實行君主立憲,全面向世界開放。日本當時的思想家福澤諭吉認為,儒家思想遊走在真理之外,是落後的原因,因此必須拋棄;轉而全面學習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的理論。到1894年,國力也是進步很大。
雙方都有透過戰爭檢驗一下改革成果的願望,誰也不願讓步和妥協就是證明。在第三國北韓發生摩擦,雙方誰都有後退一步的選項,但快速地都選擇寧願一戰!
回覆列表
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後野心膨脹,1884年,日本入侵北韓。北韓向宗主國清朝求救,清廷派袁世凱出兵北韓打退了日本,但日本人並不甘心,為後來的中日甲午海戰埋下伏筆。多年後,日本再次捲土重來,侵略吞併北韓,清廷在北韓與日本的陸戰失敗,同時日本海軍也攻擊北洋水師,於是黃海海戰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