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閬中飛帥

    說起寒食節,大家都會提到介子推和晉文公。

    因為傳說寒食節是因為晉文公紀念介子推而定下來的。

    那麼,只屬於晉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是如何推廣到全天下的?

    且聽飛帥講給你聽。

    都是知識點,圈起來,以後要考。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當時的晉國,主要範圍是當今的山西省,現在山西省的簡稱就是晉,這點大家都知道。

    那麼,問大家一個問題 。

    一說起山西,你們能想到的第一個詞是什麼?

    對嘍,山西老陳醋。

    當時的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是中國食醋的發源地。

    西周時期山西就已經在釀醋,到了晉文公的時代,山西老陳醋已經遍佈城鄉。

    那麼,再讓大家想一個關於山西的詞,是什麼?

    又對嘍,晉商。

    當然,晉文公的時代,晉商還不成其為真正的組織勢力,但是,早在先秦時代,山西的商業活動就非常繁榮。特別到了明清,晉商更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

    於是,晉商帶上山西老陳醋,走遍全天下。

    自然,寒食節的影響也就隨之而來。

    全天下人也都感懷於介子推的忠誠、廉潔、政治清明,都開始紀念他。

    就是這樣,只屬於晉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就推廣到全天下了。

  • 2 #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這離不開古代以來忠君愛國的觀念,忠義自古以來都被世人所看重,也是一種品德。這是上至士大夫高層、下至平民百姓都津津樂道的,也是喜聞樂見的。人在世上,不管是與人交往還是立足於世都需要堅守一些東西,這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

    介子推是晉文公的隨臣,在晉文公未登大位之前追隨其流亡,甚至在其睏乏臨危之際,不惜割肉救君,這種忠義之舉已經超越了君臣之間的愛戴,所以才會被世人津津樂道,更重要的是就算在晉文公登基後,介子推沒得到封賞也絕口不提,依舊如故。因為忍受不了世故的邀功,才選擇退隱山林,保全主公之名。可惜的是不知道哪位獻計燒山,活活把他們母子燒死了,確實可惜,晉文公有感於其忠義,定其忌日為寒食節,每年禁令開火,吃冷食。據記載,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清明和寒食節的日期相近,民間習俗才逐漸融合。

    隋唐年間,清明和寒食節合二為一,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最後演化成今天的清明節。

    所以當時雖說是晉國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但是恰逢與時節時令相符合,從節氣上講,清明正值暮春之際,位於春分後的十五天,也是太陽直射北半球后的第一個節氣,雨水充足適合農事活動。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和當時的農事生產有著幾緊密聯絡,禁火吃寒食也是有其道理的。

    但是不管如何,介子推這種精神已經被世人所認同,已經超越了晉文公對其的緬懷之情,古人崇尚慎終追遠的思想,從這個來講,寒食節推廣至天下,甚至和清明節結合,是有其根源的。

  • 3 # 茉莉花開19

    古人個人崇拜不亞於今日的追星,尤其是介子推這種忠貞愛國,清正廉潔的好官,更是值得讓人紀念和學習的。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的謀臣,跟隨重耳在外流亡多年。關於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在山西民間家喻戶曉。 據說,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之後,介子推不願邀功請賞,帶著母親隱居到了綿山。後來重耳尋找介子推未果,聽信小人讒言,放火燒山卻誤將介子推和他母子燒死。晉文公很痛心,於是命名綿山為介山,同時下令,以後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乾糧冷飯,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寒食節的來歷。

    後來根據歷代的傳承,寒食節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直到今天,山西各地還是有清明節前一、二、三天過寒食節的不同說法。

    尤其是山西晉中一帶,寒食風俗尤其穩固與濃重,民間根據當地的條件和寒食的特點,家家戶戶製做麵塑寒燕,冷盤冷食花樣百出,形成了與歲時節日相聯絡的風味小吃。

    由於民間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老百姓更樂意將寒食節與介子推聯絡在一起進行紀念活動。所以,千百年來,介子推的“寒食節”也就推廣到天下了。

  • 4 # 李旻炎

    節日的推廣和普適性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重要的紀念意義,二是豐富的儀式和民俗活動。寒食節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紀念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宣傳,各類民俗活動也不斷增添和發展,由此從本來只屬晉國的紀念日變為全國性的節日。

    1.寒食節的歷史沿革和文化意義

    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晉文公紀念大臣介子推跟隨自己流亡19年,途中割股奉君,結束流亡生涯後辭官歸隱,本想放火燒山逼其出山受賞,結果燒死了介子推。這個故事深合曆來“忠君體國”的傳統觀念,故而為後世人敬仰,百姓推崇其品格的高尚,由此每逢三月五日“禁火日”這天便紀念介子推,代代相傳,但範圍主要還是在三晉故地。

    傳至漢時,晉中地區的禁火冷食習俗達一月之久。北方氣候寒冷,婦幼及貧病之人不能長期進食冷物,但又不敢違背傳統,更怕冒犯介子推神靈而招致災禍,因此病弱者死亡甚多。東漢名臣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元宏等考慮民生,多次下令禁斷寒食節,雖有一定效果,然而傳統習俗深入人心,遠不是禁令能夠更改的。

    到了司馬氏建立晉朝,因與春秋時晉國同名,因而垂青於晉地掌故,禁火寒食習俗符合忠君愛國的統治需求,恢復且得到推廣,成為全國性的節日,但時間縮短為三天。

    因為屢廢屢興,唐玄宗索性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節日。

    從此之後又陸續添加了掃墓、蹴鞠、植樹、踏青等等習俗活動,寒食節的紀念意義進一步擴大,與統治者需求和士大夫階層尊崇的理想品格吻合,因而得到大力提倡。

    2.寒食節的民俗活動

    飲食:寒食節起初是禁止生火做飯,家家生吃冷食,華人對美食的熱衷使得冷食花樣翻新,有冷麵、涼皮、涼糕、青團、冷燕、冷盤等種種事先做好或者不用火做成的食物。

    祭祀:寒食節時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時得到官方認同成為吉禮之一,這一天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添土、掛紙錢。

    插柳:介之推抱柳而死,於是柳樹成為寒食節象徵之物,民間後來又多了插柳於墳、折柳插門、折柳送別等風俗。

    活動:寒食節在唐時大盛,遊樂專案有蹴鞠、鞦韆、踏青、拔河、鬥雞、賞花、鬥草放風箏,文化專案有詠詩填詞,史上可考的名人名家詩詞曲就多達四百餘首。

    由於寒食節後來固定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逐漸與清明習俗融合,到了現代更是添加了植樹環保、紀念革命先烈等活動內容,寒食節也成為民間非常重要的節日之一,其活動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意義。

  • 5 # 鄭老師回頭客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還叫禁菸節,也叫冷節、百五節、禁火節等等。它實際上是沿襲了中國遠古的改火習俗。

    遠古時代人弄到火種是一件大事,都要有人專門看守,到初春季節天氣乾燥,人們發現他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春雷發生也容易引起山火。在當時人的認知水平覺得是火神的懲罰,為了表示對火的敬意。

    古人在這個季節還要組織進行隆重的 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一般都是一到三天,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種,他們認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一切都從新開始了。

    這種祭祀活動的名字叫作改火,改火時也就是我們現在寒食節這天,有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動,把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在時代的轉圜過程中,出現了介子推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估計是文人墨客的大力宣傳現在人,只知道介子推卻不知道禁火節了。

    補充一點就是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事先準備足夠的熟食,在禁火的時候吃冷食過活,也就是所謂的“寒食”,所以人們漸漸稱呼這個節日為“寒食節”。

    寒食節在中國前後已經延續了幾千餘年,是民間最大的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絕無僅有的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6 # 富春江翁

    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的前一天。

    從這一天開始,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後來改為清明節,但南韓棒子依然保留著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當心寒食節也被南韓棒子給申遺了。

    寒食節的源頭是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代人比較崇拜火的威力,認為火有神靈要祭火,所以說每家的火每年要熄滅一次,然後從燃起新火,俗稱改火。改火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風俗流傳下來,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節,後來又逐漸發展為寒食節。

    在漢代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這個習俗。

    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的“晉”字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歷史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祭奠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推廣到全國各地,寒食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即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走獸、瓜果、花卉等形狀,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或放在室內,也可以作為禮品送人。寒食節在全國普遍開展開展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綠燈,碰見行人橫穿,怕追尾,只能硬過算違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