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駱閩
-
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薩爾滸明軍大敗,除了軍事,文字和他們也是後金勝利的關鍵
薩爾滸大戰,不是敗在當時,而是在此之前,後金的崛起就已經註定了大明的失敗。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雄才大略,賞罰分明,發展精兵,吞併其他部落,迅速崛起。而大明雖有有識之士,然而終是少數,昏昏暗暗的大明王朝,壓制措施終究有限,後金迅速崛起的態勢無法抵擋。
明軍25萬大軍命喪薩爾滸,除了明朝自身的昏暗,更重要的是後金有一位明主和一幫文臣武將。正如歷史上的其他新興王朝,崛起的後金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陽,一切都是積極的、向上的,這與昏昏欲睡,如同落山夕陽的大明形成了鮮明對比,大明焉有不敗的道理?
薩爾滸戰役大明失敗、後金勝利,在於後金有一幫智謀賢臣。很多人都認為後金的勝利在於軍事,這點不能否認,然而文臣的作用也不能忽視。比如這幫文臣發明了女真文字。可不要小看了文字的力量,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至今仍在?文字的作用不可小覷。有了自己的文字,民族的歷史、生活便有了記錄,相助之間的交往便有了紐帶,民族也便有了認同感。
在滿文出現之前,女真一直是用的蒙古文,努爾哈赤對此大為不滿,他便命額爾德尼等人創造滿文。滿文的出現,讓女真的統治效率得到提高,行政命令下達得更加迅速。而且,大明即使截獲了後金的情報,卻因為不懂滿文而無法破譯,但是後金卻能輕鬆讀懂漢文。如此不對稱的情報系統,薩爾滸之戰能不敗嗎?
薩爾滸戰役大明失敗、後金勝利,在於後金的悍將眾多。大明也有猛將,但是大多不得善終,比如袁崇煥就被崇禎凌遲處死。但是後金的悍將,深得努爾哈赤器重,在戰場上可以放心為主子拼命。比如額亦都,十三歲手刃仇家,每次都是衝鋒在前,是努爾哈赤的急先鋒。和女真其他部落作戰以及同大明作戰,從來沒有失敗過,是女真的常勝將軍。此外還有安費揚古等開國五大將軍,在薩爾滸戰役中指揮兵馬,衝鋒陷陣,打得明軍潰不成軍。
後金不僅悍將多,士兵也都個個勇猛善戰。從小出生在草原的女真部落,個個騎馬善射,身體素質好,好勇鬥狠,因此打起仗來也是毫不含糊。而且後金的軍事體制效率奇高,釋出的指令可以得到迅速執行,而且不會相互指責。但是大明的軍令,執行起來往往磨磨蹭蹭,一旦出了問題便相互推諉指責。
薩爾滸戰役,明軍失敗、後金勝利,還在於明朝的叛徒。對於一個王朝、一個軍隊來說,最可怕的不是強大的敵人,而是內部的叛徒。斯巴達三百勇士堅守陣地,波斯大軍屍橫遍野也毫無辦法,然而一個叛徒的出現便幫助波斯軍隊輕鬆突破防線。明朝也是,范文程、李永芳、洪承疇等明朝叛將的出現,為後金的進軍指引道路,更熟悉明軍弱點的漢奸,親自將後金大軍引入大明,實在讓後人恨之不已。
所以說,明軍薩爾滸大戰的失敗,是有其必然性,雙方在從軍事體制、行政效率、帶兵將領、士兵素質等各方面存在差距,所以後金能夠以少勝多,打敗明軍,一戰成名。
讀者朋友們,您認為明軍薩爾滸之戰失敗的原因還有什麼?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參考資料:《清史稿》
-
3 # 壯哉中華民族
歷史上的1619年二月到三月間的明、後金薩爾滸戰役,是一場關乎明、後金國運的戰略決戰,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及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五日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五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雙方都沒料到,此戰竟成轉折:一方敗後由攻變守、一方勝後由守變攻,兩方攻守態勢互換,後金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明朝再也無法阻止後金的崛起,直至國破,清朝建立。
此役,明軍由各地抽調精兵八萬七千人,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北韓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號稱四十七萬,後金方面則集結了6萬多兵力。從人數上來看,明軍兵力佔優,但還沒到絕對優勢的地步,那為何,最後明軍慘敗,喪失戰略主動呢?
戰術層面上戰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場戰爭的勝利,在於將帥、取決於戰法、決勝於後勤、前提在於資訊。
一、是精兵,但統帥是短板參戰明軍士兵大部為精兵,其中還有戚家軍一部。而將帥方面,自戚繼光(1258-1587)、李成梁(1526-1615)及李成梁長子李如松(1549-1598)死後,明朝不缺帶兵的總兵,唯缺統兵的帥才。此戰,明朝調集了全國21個總兵中的7個,可謂極為重視。再看看統帥,楊鎬,這個是誰?看看他的履歷,萬曆年間的進士,任過知縣、御史、兵部侍郎、萬曆年間經略第二次抗日援朝,1598年在蔚山大敗,楊鎬隱瞞敗訊不報,又謊報軍功,被罷職。1510年,復起巡撫遼東。1518年,後金兵破撫順,楊鎬以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1519年兵敗薩爾滸,熊廷弼接任。觀其兵事,多敗,這樣的人怎能適合統帥三軍呢?看看對他的評價“自鎬用事以來,威令不行,賞罰不信,呢私交而輕南將,則豪傑灰心,怯任,罪而卹典,則英雄短氣。”這時候的孫承宗、袁崇煥在做什麼呢?孫承宗還默默的在京師中做文職、袁崇煥剛剛中了進士。
二、想速勝,但戰法有失誤孫子兵法雲:兵貴勝,不貴久。意思是用兵貴在速勝、不宜曠日持久。為何?“國之貧於師者遠輸”,國家會因用兵而招致貧困。當時的明朝,危如累卵、國庫空虛,財政緊張,花費半年的時間籌集軍費糧草、集結部隊,如果耗下去,後勤保障將無力承擔,所以,“速勝”的思想,從最高決策層一步步的施壓下來。在一片催促聲中,楊鎬做出了兵分四路圍剿的決定,實則犯了兵法大忌“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十倍於敵可以圍之,五倍於敵就主動進攻,兩倍於敵就設法分割敵人,兵力相當就設法戰勝敵人,兵力少於敵人就設法擺脫,各方面均不如敵人的就設法避開鋒芒。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朱棣五徵漠北也只是把蒙元趕得到處竄、無法也不可能全殲;今有美帝打擊阿富汗塔利班、中東戰場至今未鳴金收兵。明軍只有兩倍於敵的兵力,還兵分四路,而後金則採用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以逸待勞迎敵。“速勝”思想給前線明軍帶來的不止是戰法失誤,還有思想上的“輕敵大意、貪功冒進”。明軍主力西路軍總兵杜松部冒進就算了,還再次分兵兩部,結果兵敗身死,與之一同殉國的還有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西路軍全軍覆沒。
三、有優勢,但敵情不掌握應該說,此戰,明軍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彙集了舉國的精兵強將(除了帥)、武器裝備領先於後金,但還是敗了,除了帥無能、戰法錯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掌握敵情!戰爭中,資訊的收集是一項很很重要的工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即使是現在,我們講究的也是戰前“三情”研究,哪三情?敵情、我情、地情。明軍對敵情不掌握,偵察工作做得不到位,還洩露了作戰計劃企圖;反觀後金諜探遍佈各地、又有上至明軍降將、下至平頭百姓當漢奸內應,對於明軍的戰法、動態一清二楚,敵暗我明,明軍已經落了大大的下風。
戰略層面上一、明朝日暮西山,後金朝氣蓬勃《明史》評曰:“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涼(信)歟!”。把責任全推在神宗身上,也不完全正確,實際上在明朝立國之初就有隱患:宦官專權、黨爭內耗,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大明王朝的根基,跟歷朝歷代一樣,明朝也到了日暮西山、垂垂老矣,內部矛盾突出、國家經濟凋零;而後金初建,一切還在奮鬥,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與明朝恰似老人與青年,果然,大清取代了大明,成為中華大地的主宰,這便是歷史規律!
二、重文輕武導致的惡果再看薩爾滸之戰的統帥楊鎬,注意其身份——文官!明朝後期,也走了宋朝的老路,文官掌兵,重文輕武,一切軍事行動都由什麼經略、督師、巡撫之類的文官統一統帥節制,武官的最高級別總兵(相當於戰區司令員)負責領兵衝鋒陷陣,再加上監軍太監,三方勢力相互制肘監督,苦的是前線指揮員!故,在這種指揮體系下,明末再難出徐達、藍玉、張輔之類的軍事統帥了。孫承宗就準確的看到了這一點,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攻佔瀋陽遼陽,他被學生天啟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向天啟皇帝提出了關於軍隊的弊端和對軍隊的建議:
1.“兵多不練,餉多不核”(普遍存在);2.“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邊,而且增設文官於幕府。········”這條更厲害,直指當時“以文制武”指揮策略的失誤,並且主張將軍事大權交由武將,使之能夠自主作戰,不要讓對軍事毫無所知的文官凌駕於武將之上指揮軍隊。
········
相反,後金的指揮體系簡單高效,八旗旗主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兄弟,軍令暢通,軍隊指揮起來如臂使指,上下一個聲音,戰意高昂,勝利也在情理之中。
明軍薩爾滸之戰以戰損近五萬,各級將官戰死三百多人,失去兩萬只火槍和近三萬匹騾馬而慘敗。而後金軍戰死者卻很少,戰損極不對稱。究其原因,實為人禍——皇帝的不作為、統帥的不得力!值得一提的是,名震天下的戚家軍在此戰損失一部,薩爾滸之後在支援瀋陽的戰役中盡沒,至此,明朝最後一支精銳喪失,後金的崛起不可阻擋。
回覆列表
首先搞清楚這25萬人的構成,明朝時期,軍戶為世襲,軍隊內部鐵板一塊,吃空餉嚴重。一衛軍隊雖有建制,但卻無人員者多。官方資料25w,那是給皇帝看的,軍隊內部,眾多大臣心知肚明,但又不敢說出來。說出來就會遭到軍隊團體,侯門王府的打擊報復。25w人,真正能上陣殺敵者最多不過萬於人。不敗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