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旭日飛絮
-
2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八章中說的“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當將帥的人,不以武力稱霸天下;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發怒或被激怒。士,這裡指將帥。不武,不以武力稱霸天下。
那麼,為什麼善於當將帥的人,不以武力稱霸天下?因為老子用兵思想是反對軍事霸權。《道德經》第三十章是專門闡述用兵之道,老子在最後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老子辯證法在軍事用兵上的運用。對於這一句話,三國曹魏玄學家王弼《道德真經注》解釋說:“壯,武力暴興”,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世界軍事霸權,用軍事侵略他國,靠戰爭發財。王弼《道德真經注》又解釋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其意思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世界軍事霸權,必不道早已。不道:不符合“道”的規律。早已:提早消亡。已,停止,消亡。
嚴正宣告:
-
3 # 趙日金141
此言出自《道德經六十八章》。
文稚的話,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粗俗的話,叫喚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喚。
-
4 # 哲學卜卜為贏
為士者,君王及侯爵伯子男以下的百官也。
武者,封堵百姓也。
戰者,包圍也。
怒者,憤恨百姓也。
故,老子之言“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者,乃是說:
——最會為官的,不會封堵百姓;最會包圍百姓的,不會憤恨百姓。
——老子所言也,不離以無為而治國愛民。武與戰之字,絕非言“現代漢語之所謂武術動武武器”,以及“戰爭戰鬥戰勝”之類。
-
5 # 馬振廷1
士者官也,當官政治一方,清正愛民者,民自無怨,強徵暴掠以武壓民,壓迫民怨,失民心必亂。
善戰者不怒,怒亂方寸將帥之大忌,必陷入對方計謀之中。能讓對方輕敵或發怒必有高人用兵佈陣。
指文火,保胎息,武火開兌不傷肝膽。不怒者,實喜也,煉精化氣上升,氣化口水下丹田。口水者金津玉液,結金丹喻之也,
-
6 # 乳虎嘯谷
此句話來自《道德經》的第六十八章,本章老子主要論述兵法之道。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中了敵人的激將法,圈套;善於勝敵的人,避其鋒芒,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象水一樣,利於萬物,處眾人之下。善於運用別人之長,只有這樣,才更符合道。
-
7 # 劉怯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一句,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八章。若想準確把握老子此句話的含義,應全面瞭解第六十八章的大義。
第六十八章原文為: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知曉道的法則者(善為士者)從不宣揚武力,善於指揮戰爭的領袖不會發怒,善於控制戰局的將軍不會給敵方機會,善於用人的領導態度和藹謙下。
這就是不與大勢相爭的修養,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的能耐,這就是順應形勢發展的作為。(所以三寶)是從古至今最重要的原則。
三寶,是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所說的"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因此要想讀懂第六十八章,還需回頭再讀一下第六十七章。讀完之後,對老子"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這段話,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
8 # 老喬218152046
,這是68章的內容,我在〈非常詮釋《老子》〉中,譯釋如下。
編目:利用規律服務於人類需要是為人的最高準則。
原文:略。
解讀:《道》的全部內容可簡化為:為無為;無為無不為;或爭不爭。
人們的社會角色不同,都可以利用規律於其中進行選擇。認識到事物皆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利用這一特性,以服務人類的需要。這是為人的最高準則,符合夭道就是配天 ,就是用人之力。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士卿者選擇不武,戰者選擇不怒,勝敵者選擇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不同角度皆為〈善〉。處事為善皆為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發現規律,利用規律就是順天應人之道,就是配天,是古代最高的法則。也是現在的最高法則。
譯文:具有全域性觀點的人,不炫耀武力;善於作戰的不被激怒;善於勝過敵人的不與對方交戰;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這就稱為不爭的道徳。是用人之力,是符合天道的,是古代的最高準則。
-
9 # 蠻牛書迷
問:如何理解:“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答:(可以引用的相關資料,不勝列舉。此處略引一二。)
一、善為士者,不武
【引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士”所貴的地方,在於“力量”。力量有:武力,知識的力量,計謀策劃的力量,思想智慧的力量等。這其中的力量,身體和武器的力量,是最低層次的物理力量。
文人說“口誅筆伐”,語言文章的攻擊力,尤勝物理力量。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政,其下伐兵,其下攻城。最高明的用兵之道,是運用最切合實際的“特定”謀略;其次是“正名”、佔領道德的制高點來以勢壓人;再下,才是用軍隊在戰場斡旋;至於“攻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是最愚蠢、也是最傷天和民安的方式。
所以“善為士者,不武”,是因為“武”只是成為“士”的路徑之一,而且還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路徑。
力量的最終追求,總會從外向走向內在。而在所有力量中,最偉大的力量,就是心靈的力量,即“信念”。
二、善戰者,不怒
所謂“憤怒澆滅智慧的火花”。憤怒,在某些時候,讓人覺得自己貌似有“力量大增”的幻覺。實際上,失去了冷靜的睿智,莫說導致自己思考的方向不可預控,就連對真實的基本認知、都混亂不清了。
三、總結“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墨子》“非攻”之心理應用:自心無攻人之念,同亦,心自無為他人攻擊之機;善守心著,不攻他心。善守身者,亦不攻他人。所謂“武”,身動而行;行武者,身動而現動機;心機現於他人耳目,則容易置自身於危地。
謂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心如止水,自知他心;心如明鏡,自映萬物。
當然,有時候憤怒不可抑制時,就應該爆發出來。“怒而不怨”,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引文】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路見不平一聲吼”,若見恃強凌弱、欺善怕惡之人或事,怒而斥之、奮身而出,豈非吾輩?!
四、附說:
社會上某些“酒囊飯袋”,在溫飽而無聊之餘,搞一些“冒險”行動。比如:在高樓頂上邊緣,做一下“托馬斯全旋”啥的。
曾經的西方國家開拓未知、征服自然,那些冒險行為,還是高尚而偉大的。然而此類矯揉造作的“托馬斯全旋”冒險,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想要真正認識一個人,不是靠小聰明設定考驗去發現;想要真正體會人生的意義,不是做作地表現、勉強地行動。用心生活、真情待人,才能有高深的心領意會。
KO!
(game over)
-
10 # 道之和135l
道之和曰:這個問題是《老子》的一個重要的論斷,體現了以“不爭之德”得“人之力”的用事觀點。
現將原文錄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意思是說,善統兵者,不可以勇武示人;善鬥者,不可以怒臨敵;善戰者,不可以為敵所動;善用人者,常以謙卑待人。如此,則具備了“不爭之德”;如此,則能整合眾人之力,為我所用;如此,則與天覆地載的“道”極度契合了。
不爭之德,體現在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之間,不斷地調整,在進取中實現平衡發展的光輝思想。
現實中的利益衝突,都會引起對抗。一旦形成對抗,我們就應當以老子的“不爭之德”來卸掉對方的力。
我們知道,以對抗去對付對抗,是沒有前途的,最好的結果可能就是“殺人一萬,自損三幹”,顯然,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孫子是一位悟透“道”的高人。孫子講“為勢”,就是要善於將各方面的力量,營造成有利於我的“勢”,就可以戰勝一切敵人,也就與天道極度契合了。
凡善於有效地利用一切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有大的心胸,大的格局,非如此,不能成其事。
福生無量天尊!
回覆列表
道德經: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在於動輒跟敵人爭鬥;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老子的這話用於當今的企業管理又何償不是呢。做為企業領導,公司的帶頭人,管理和經營上,不武斷,不逞匹夫之勇,遇事多謀功。和競爭對手,不盲目跟風,不與對手在廣告投入上過多糾纏,重要是嚴把質量天。對待下屬員工,要有謙遜的風度,遇到有才華的員工更應禮賢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