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喵喵屋
-
2 # A李煥英
這部劇從劇名來看,很容易被人認定為是一部爛俗的青春校園偶像劇。不過,你看之後就不會這樣想了。這部《那年夏天的秘密》非常另類,並非愛情偶像劇模式,相反,劇情十分充實,有著高度的懸疑性,屬於一部值得注意的電視劇。
-
3 # 美食店小二
《那年夏天的秘密》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網劇,從施暴者的角度來解讀,這種構思挺創新的。故事表達緊張刺激,外加懸疑推理的橋段,全員演技線上
-
4 # 小微趣聊
第一次看到這充滿青春疼痛系風格的宣傳海報時,我怎麼都沒想到這是部講述校園暴力的網劇。
因為每集只有10~15分鐘,所以我很快追到了10集,這部劇的主演都是新人演員,黃子弘凡、楊霖、陳怡凡、劉檸昊、韓濤(我要粉上劉檸昊了)。
劇情講的是這幾個剛高考完的高中生在別墅度假時一次簡單的捉迷藏遊戲中,因為被鎖在衣櫃裡,而逐漸揭開一段不為人知的校園秘密的故事。
而除了撲朔迷離的劇情進展以外,最有趣的在於觀察密閉空間中相處的心懷鬼胎的四人豐富的人性變化。
來一個相當新穎的點是,這部劇不是從校園暴力受害者視角,而是從加害者角度來拍攝的。
開局加害者們被集體鎖衣櫃的展開,再加上逐漸回憶殺鋪開線索推理的這個手法,讓我忍不住想起了《九號秘事》的第一集,在密閉空間(大衣櫃)中透過回憶倒敘的敘事手法,不得不說還蠻戳我這個懸疑控的癢點……
而這部劇每集十幾分鍾劇情也的確相當撲朔迷離,反轉不斷,猜不透。作為一部居然集了懸疑、校園暴力、青春、友誼、戀愛的題材於一體的網劇,我感覺這是波很大膽,且的確嘗試得還不錯的青春劇創新。
而追劇過程中瞭解了這部劇的人物性格後,我感覺特深刻的一點就是:“終於特麼有一部讓我有點代入感的青春劇了!”
因為我看到的終於不再是舞臺上高高掛起的演員表演,而是我那真實的,卑微、無趣、狗日的青春。
劇裡的五個主人公都是每個人學生時代遇到過的典型人物代表:
陳青,長得好看、學習好,耐心的學霸,女生們心中的男神、白月光,在學校非常受人追捧,骨子裡是一個自傲的人。
梅小九,一個有點內向的富二代,有些討好人格,經常會為了融入集體或討好朋友而幹一些吃虧或者昧良心的事兒。
袁薇,長相漂亮,大大咧咧,說話直接,和男同學相處都很好(好吧,就是綠茶)。
萬維,也就是劇裡被欺負最慘的那個,和奶奶一起生活,自小自卑、內向,沒有朋友,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這幾個差別極大的人,卻因為各自的虛榮、孤獨、粗神經、溫和等性格特徵成為了朋友,所以才會醞釀出這場鬧劇,而且到最後,鬧劇還演化為了真正的殺人盤。
關於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已經被同等題材的電影剖析過很多次了,這部劇裡我就說說另一個我印象最深的新角色——最不起眼的跟班,梅小久。
因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自己學生時代的影子。
梅小九剛轉學來面對一教室各有圈子的同學們漠視的眼神,
自己課間一個人靠在走廊假裝看風景掩飾自己沒人能聊天,
看著唯一的朋友行使校園暴力,卻仍然因為對這份來之不易的友誼的珍惜而選擇隱瞞內心真實想法的踟躕……
我全都懂啊,我太懂了。
我也曾經是這樣卑微渴望著友情和圈子的人。
他和我都有著融入群體的強烈願望,甚至不惜違心討好,最後也都終於從局外人成為了圈內人,但也不約而同的見識到了圈內的醜惡三觀。
但即使如此,對寂寞的懼怕,讓我們仍不捨遵循自己的大義抽身離去,所以他和我都只能選擇將自己再變成旁觀者。
作為一個無能旁觀者,或許那些感覺都大抵相似吧。卑微,欣喜,隱忍,假笑,踟躇……
相比起校園暴力的受害者、起鬨者、協助者和施暴者,旁觀者才是大多數的。梅小九正是這樣的化身。
而旁觀者,往往都是最清醒的。
-
5 # 團團文案館
《那年夏天的秘密》一上映,單看名字和幾個青澀的演員陣容,很容易讓人誤解為,這是一部“疼痛式”的老套青春片。
對於這種定位,起初我是拒絕的,但架不住舍友的安利,看了一集之後就“真香”了。
原因是,這壓根就不是一部無痛呻吟的愛情劇,而是一部以校園關係為主題的徹頭徹尾的懸疑片。
故事從一個略顯詭異的四人捉迷藏遊戲開始。偌大的別墅、精緻的食物、空無一人的房間、釘起來的衣櫃...隨著鏡頭的緩緩推動,看似正常的屋子顯得越來越古怪。
忽然,鏡頭來到了一對少男少女躲起來閒話的衣櫃前面,在兩個人輕鬆的調侃裡,畫面隨著女主的側臉回到了一片嬉笑的高中校園生活片段。
主角的元素在這裡交代的十分的明確:偶像派裝b男神學霸陳青、社交派假小子班花袁薇、搗蛋好動的差生尤揚、還有溫和講義氣的富二代小九。
故事的懸念是從四個人先後進了衣櫃後開始發生的:梅小九聲稱自己在外面找到了“陳青”,而真正的“陳青”從一開始就在衣櫃裡並沒有出去。
從“鬧鬼”到“找鬼”的遊戲,開始了。
四人同呆的衣櫃被鎖住之後,四人不得不開始回憶平時得罪過的同學,想找出兇手。在企圖逃生的小九被割去了手指之後,四人終於認出了在外面設局的人是誰。
1、 這個故事,其實離我們很近
他們懷揣著明亮的惡意,包裹上輕車熟路的網路式調侃,用一種玩笑的方式去狩獵,去捉弄那些“弱小”的獵物。
扔掉女生的校服、板凳上放膠水、製造同學偷錢的現場、用威脅讓別人為自己做事.....這些事情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看見過,甚至親自做過。
2、 有趣的是,施暴者本身甚至認識不到自己正在欺負人。
就像頭腦簡單的尤楊,被鎖住在櫃子裡的第一反應是“你們是不是得罪了誰?趕緊認錯。還自告奮勇的要當個正義使者”。
在同伴們提醒他:“欺負的人都夠組個足球隊了”的時候,
他還在自言自語:我什麼時候欺負過人?
很顯然,很多施暴者的性格缺陷,讓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3、 心之惡到底是不是惡?
如果尤楊代表的是男生們“沒腦子式”的“施暴典型”,
那麼一直在吐槽尤楊的大大咧咧的袁微,就是一個看似沒心沒肺,鮮活可愛的暗處的“施暴女”。
不論是故意欺騙,用高社交手段玩弄同學感情的報復,還是囤積備胎,始終讓自己處於社交中心的自私,她從未覺得自己錯過。
袁微壞的很純粹。
在她眼裡,綠茶代表的是“羨慕、嫉妒、恨”。
是其他女同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憤懣。
她是青春的,美好的,笑起來無邪的像朵出水的芙蓉;也是自私的、不擇手段的,惡毒的,為了證明自我的力量不惜踩著別人的腦袋。
在這裡,人是多面的,是立體的。
4、 旁觀者:梅小九
梅小九,是劇中彈幕裡和“心疼”在一起出現最多的名字。
不同於同伴各種各樣的“惡”和“欲”,梅小九唯一的“欲”,就是收貨真正的友誼。
由於家庭的緣故,一直在轉學的梅小九雖然頂著富二代的頭銜,卻十分的孤獨。他實際上和萬維都是同一種人,為了一份“虛假”的友情不斷的討好,付出,放寬底線,甚至到最後見死不救,成為施暴者的“幫兇”。
不管小九的被動看起來多麼的無奈和可憐,他的結局都是必然的。因為矇住雙眼,用討好和利益交換來的必然不是真正的友情,而是他人假惺惺的“謝意”。
因為,沒有誰會因為可憐一個人而和他做朋友。小九如是,對於萬維則更是如此。
5、謙卑的“自戀者”——偽君子陳青
陳青是我在這部劇裡最討厭的人。(狗頭保命)先別打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落差。
剛開始,陳青為我們演繹出了一個非常優秀,帥氣,且專一的高傲謙卑學霸的形象。
比如說:追求者如雲卻只喜歡袁微一人、次次全班第一卻從不張揚、主動幫助弱小從不歧視站隊、對欺負同學的現象表示譴責等等。
就是因為太完美了,所以,當陳青的真面目被揭露出來的時候,我們都無法接受。(我相信一定不止我一個)
比如說:故意穿戴和萬維同款的手錶和鞋,就是為了讓他更受奚落。
在去幫萬維過生日的路上,明裡阻止尤楊整人卻暗地裡幫他出更壞的主意。
陳青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自卑者,把自己“虛構出來”的形象珍視如命。始終在用光鮮的詞彙給自己設立標籤,一旦周圍有人威脅到自己的人設,就會立刻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去打壓對方。
電視劇目前還沒有給出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說陳青是把萬維鎖在櫃子裡的那個人,但用來鎖櫃子的鋼筆和頭繩,都是陳青手裡的東西。
故事進行到這裡,你會發現,要找的“鬼”,從始始終都在這個衣櫃裡,而外面的“鬼”,才是最可憐的那個無助者。
幾個少年的友誼因為各自甩鍋而灰飛煙滅,情比金堅的稱號越發的諷刺和可笑。不出自於真誠而維持的表面友誼,終於在關鍵利益面前被撕開了真面目。
就像小九的那句臺詞:一開始,大家都是有真心的,可是為什麼,現在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變得如此的惡毒,和醜陋
回覆列表
《那年夏天的秘密》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網劇,從施暴者的角度來解讀,這種構思挺創新的。故事表達緊張刺激,外加懸疑推理的橋段,全員演技線上。